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什么什么什么八(什么什么什么分)

2023-03-15 22:50:06自我学习1

什么什么什么分

分开,过分,

常用释义

1.

动使整体变成部分;使在一起的事物离散。

反义

例词

分离分散

例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动分配;分派。

例句

今天的任务有点多,需要把工作分给大家做。

我把蛋糕分装好带去学校,给同学们一人分一份。

3.

形从主体分出来的。

例词

分部分册分队分支

4.

动区分;辨别。

例词

分清是非分辨

5.

名分数,把一个单位分成若干等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例词

分母分子百分比

6.

量表示成数,整体分成相等的十份中占一份叫一分。

7.

量计量单位名称。

用于经纬度,1分等于60秒,60分等于1度。

辅币单位,人民币10分等于1角,100分等于1元。

用于评定成绩。

例句

他期中考试得了80分。

市制质量单位,1分等于0.5克,合0.1钱。

利率,月利1分按本金1/100计算,年利1分按本金1/10计算。

时间单位,1分等于60秒,60分等于1小时。

用于弧或角,1分等于60秒,60分等于1度。

市制长度单位,1分等于三分之一厘米,合0.1寸。

市制土地面积单位,1分等于0.1亩。

什么什么什么分国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什么什么什么分?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行 ,分给就是可以不平均分, 比如说有两个人 ,分八个苹果 ,你可以分给其中一个五个苹果, 分给另外一个人三个 苹果,而平均分就是指每个人都要得到四个, 两个人得到的是一样多的 ,没偏没向,很公平的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 。

什么什么分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这个成语应该是,分门别类。意思按照一定的标准、方法,把东西分成若干组。

现在接龙如下:类别,别有用心,心如止水,水波不兴,兴致勃勃,勃勃生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来日方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止步不前,前所未有,有始有终,终极高手,手到病除,除旧立新。

什么分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分道扬镳,百分之百,争分夺秒

身无分文,一分为二,密不可分

恰如其分,非分之想,分内之事

非分之财,适如其分,天人之分

争分夺秒、 不分轩轾、 一分一毫

平分秋色、 安分守己、 支分节解

非分之想、 一分为二、 二分明月

难分难舍、 不分皂白、 非分之想

恰如其分、分门别类、赏罚分明

身无分文、分道扬镳、安分守己

分毫无爽、坐地分赃、入木三分

什么什么分什么的成语

分门别类的意思:【成语】: 分门别类 

 分的成语、类的成语接龙

【拼音】: fēn mén bié lèi

【解释】: 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出处】: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叶天士遗事》:“生平不事著述,今惟存《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亦其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

【举例造句】: 我只要现在的时务书,分门别类的便好。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

成语大全什么什么什么分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破碎,不完整,不统一,不团结。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者集团等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豆剖瓜分:比喻国土被分割。

分道扬镳:比喻因志向或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

分门别类: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或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入木三分、爱憎分明、争分夺秒、分身无术、分庭抗礼……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4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