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的区别图片欣赏(田七有几种叫法)
田七的区别图片欣赏
田七的头数是田七的一种等级区分。田七的等级区分在国家标准里面是用头数来区分的,头数是指每500克田七中田七的个数(相对)。20头的田七即500克田七中有田七20个左右。40头的田七即500克田七中有田七40个左右。头数越少田七个越大、质量越好,头数越多,则质量稍差一些。
田七有几种叫法
三七的芽在中药中叫头,如十头,二十头等。
田七有什么作用
田七具有张血管、保护肝脏、消炎、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作用;田七还具有抗衰老、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的作用,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对于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方面都有帮助。用温水或者豆浆调服,因为田七粉味道较苦,加一点适量加一点蜂蜜也是可以的。
田七有什么区别
景天三七和三七是不一样的,但是区别在哪里,很多内行的人也说不明白,只是隐约感觉既然名字不相同,自然功效也是有所区别的吧;景天三七不是很常见的中药,它还叫做土三七;而三七还叫做田七,一看它们就是两种不一样的植物;下面就具体看看景天三七与三七的区别是什么。
景天三七为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的全草。别名土三七、旱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菊三七、草三七、三七草。学名费菜。景天三七多年生肉质草本,无毛,高可达80厘米。根状茎粗厚,近木质化,地上茎直立,不分枝。叶互生,或近乎对生广卵形至倒披针形,长5~8厘米,先端钝,或稍尖,边缘具细齿,或近全缘,基部渐狭,光滑或略带乳头状粗糙。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无柄或近乎无柄萼片5,长短不一,长约为花瓣的1/2,线形至披针形,先端钝花瓣5,黄色,长圆状披针形。
景天三七是一种保健蔬菜,鲜食部位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剂墩果酸、谷甾醇、生物碱、景天庚糖、黄酮类、有机酸等多种成份。它无苦味,口感好,可炒、可炖、可烧汤、可凉拌等,是21世纪家庭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常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很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三七多年生草本,高达30-60cm。根茎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cm,直径约1-3cm,有数条支根,外皮黄绿色至棕黄色。茎直立,近于圆柱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多数紫色细纵条纹。掌伏复叶,3-4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长,表面无毛;小叶3-7枚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14cm,宽2-5cm,中央数片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两侧不相称,边缘有细锯齿,齿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脉有细刺毛,有时两面均近于无毛。
田七又叫啥
田七气微、味苦回甜,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田七是一种草本植物,株高在20-60cm之间。它的根系发达,茎秆直立,枝叶繁茂。在花期的时候,它的顶端会开出深绿色或者墨绿色的的花儿来。如果长时间处于光照好的环境之中,它的花儿还可能会变成黄绿色。
田七的特征
三七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有一个生长周期。通常,两年以上的三七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有两个生长高峰,4—6月的营养生长高峰和8—10月的生殖高峰。三七种子的发芽温度为10—30℃,最佳温度为20℃,种子的休眠期为45d—60d,种苗在休眠过程中需要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会萌发,而且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传统认为需要自然光照30%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故三七荫棚有“三成透光,七成蔽荫”之说;据最新研究表明,最适宜的三七棚透光度为8%—12%,超过17%三七的生长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七从播种到收获,要经3年以上的时间;一年生三七的根通常用做种苗,从第二年的植株起便能开花结实,一般7月现蕾,8月开花,9月结实,10至11月果实分批成熟。 通过栽培实践,了解到三七生长过程中,宜接受漫射光而切忌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 三七是典型的阴生植物,这种生态习性与三七本身的组织构造特征相一致。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七农,对三七生长发育期适宜的光照条件,大致为三成透光七成遮阴,在具体做法中又根据三七株龄及不同生育期中透光的需求而有所区别。根据一年中的气候状况及生育期特点,通过调整天棚上荫蔽物的疏密程度,调节园内的透光度。例如在5月上旬,正值各类三七苗的生长初期,此时年降水量偏少,太阳辐射光较强,且日照时数长 ,为维护这一阶段三七苗的正常生长,应适当加大荫蔽度,棚内的透光度约为25-30%。进入雨季后,由于云量增多,大气湿度增大,日照时数比春季减少,总辐射也较低,而三七正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宜减少荫蔽,加大园内的光照,透光度可增加到40%,具体控制园内荫蔽度的多少,需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种植栽培 1、选地、整地:宜选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富含有机质的腐殖质土或砂壤土。农田地前作以玉米、花生或豆类为宜,切忌茄科作前作。地块选好,要休闲一至半年,多次翻耕,深15~20厘米,促使土壤风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翻地前铺草烧土或每亩施石灰100千克,作土壤消毒。最后一次翻地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5000千克,饼肥50千克,整平耕细,作畦,畦向南,畦宽1.2-1.5米,畦间距50~150厘米,畦长依地形而定,畦高30-40厘米,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拦挡,以防畦士流坍,畦面呈瓦背形。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 (1)选种种子处理:每年10-11月,选3—4年生植株所结的饱荫成熟变红果实,摘下,放人竹筛,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65%代森锌4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处理。三七种子干燥后易丧失生命力,因此,应随采随播或采用层积处理保存。 (2)播种:用工具划印行,以行株距6厘米×5厘米进行点播,然后均匀撒一层混合肥(以腐熟农家肥或与其它肥料混台),畦面盖一层稻草,以保持畦面湿润和抑制杂草生长,每亩用种7万-10万粒,折合果实10~12千克。 如播种浇水后采取覆盖银灰色地膜的方法,可起到明显的增产和良好的保水节肥等效果。 (3)苗期管理和移栽:天气干旱时,应经常浇水,雨后及时排去积水,定期除草。苗期追肥一般以磷肥为主,通常追施3次,第一次在3月份苗出齐后进行,后2次分别在5月、7月进行。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光照度变化加以调节。三七育苗一年后移栽,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移栽。要求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起根时,严防损伤根条和芽胞。选苗时要剔除病、伤、弱苗,并分级栽培。三七苗根据根的大小和重量分三级:千条根重2千克以上的为一级;千条根重1.5~2千克的为二级;1.5千克以下的为三级。移栽行株距:一、二级为18厘米×15~18厘米;三级的为15厘米×15厘米。种苗在栽前要进行消毒。多用300倍代森锌浸蘸根部,浸蘸后立即捞出晾干并及时栽种。 3、田间管理 (1)除草和培土:三七为浅根植物,根系多分布于15厘米的地表层,因此不宜中耕,以免伤及根系。幼苗出土后,畦面杂草应及时除去,在除草的同时,如发现根茎及根部露出地面时应进行培土。 (2)淋水、排水:在干旱季节,要经常淋水保持畦面湿润,淋水时应喷洒,不能泼淋,否则造成植株倒伏。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除去积水,防止根腐病及其它病害发生。 (3)搭棚与调节透光度:三七喜阴,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荫,栅高1.5~1.8米,棚四周搭设边棚。棚料就地取材,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预制行条作棚柱,栅顶拉铁丝作横梁,再用竹子编织成方格,铺设棚顶盖。棚透光多少,对三七生长发育有密切影响。透光过少,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少;透光过足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一般应掌握“前稀、中密、后稀”的原则,即春季透光度为60%~70%,夏季透光度稍小,为45%~50%,秋季气温转凉,透光度逐渐扩大为50%~60%。 (4)追肥:三七追肥要掌握“多次少量”的原则。一般幼苗萌动出土后,撒施2-3次草木灰,每亩用50~100千克,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4-5月施1次混台有机肥(厩肥、草木灰2:1),每亩用2000千克,留种地块加施过磷酸钙15千克,以促进果实饱满。冬季清园后,每亩再施混合肥2 000-3 000千克。 (5)打薹:为防止养分的无谓消耗,集中供应地下根部生长,于7月出现花薹时,摘除全部花薹,可提高三七产量。打薹应选晴天进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