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怎么表演(相声怎么讲)
相声怎么表演
相声的单黄一般只有声音配合一个人在表演
相声怎么讲
一、传统忌讳
相声行业本身属于江湖生意一部分,因此从根上传承了一些江湖上的忌讳,其中最明显的,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最有意思的忌讳就是“放快”。
所谓“放快”就是说不吉利的话,不过江湖生意门里不吉利的话也很特别,总结起来就是“八大快”。
一是团黄粱子,也就是“梦”。
二是悬梁子,也就是“桥”。
三是海嘴子,也就是“虎”。
四是海条子,也就是“龙”。
五是土条子,也就是“蛇”。
六是月宫嘴子,也就是“兔”。
七是土堆子,也就是“塔”。
八是柴,也就是“牙”。
江湖规矩,在每天的午前,这八个字是绝不能当人面说出口的,如果你说了,也简单,赔钱。赔人家一天的收入。
所以,你看相声演出很少有上午举行的吧,开玩笑说这要是一不留神放了快,如果台下坐上百个观众,你不得赔死。
当然,这是传统忌讳,现在已经很少讲究了,但你要是在生活中碰到江湖生意人,你可以留意,如果是上午他说话肯定会注意避免放快的。
二、砸挂的规矩
相声砸挂有四个不能砸,这个并不是行业公认的,但却是普遍遵守的。
第一不能砸有隔阂的人,不然就涉嫌挑衅。
比如德云社高峰是一个天津球迷,而天津球迷有一段时间和北京球迷的关系挺紧张,高峰砸国安队的挂,国安球迷自然不买账,最后高峰还得站出来道歉。
第二不能砸观众不懂的,不然砸了也白砸。
相声的包袱分内行包袱和外行包袱,外行包袱是面向观众的,内行包袱是面向同行的,在表演时,内行包袱一般就得少用,不然包袱不容易响不说还涉嫌不尊重观众。
第三不能砸有争议的,不然就会引起争议
比如张云雷曾经砸挂地震灾区,你以为这是逗笑,但对于生活在地震灾区的群众来说那是伤疤,拿人家伤疤取乐,实在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第四是不能砸长辈,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和你不熟的长辈
相声怎么表演好看
学习相声入门知识
看过春晚的朋友们,对于相声肯定不会陌生吧?不知道你对相声是否感兴趣?如果你也想尝试—下讲相声或者你就是准备来讲相声的话,那么,讲相声又需要知道哪些,准备哪些呢?

1.要有好剧本。一个好的相声必然不能缺少一个好的剧本。然而,往往好的剧本都是来自生活。所以你得做个细心的观察者,留心身边的事物,并将其中一些好笑的或引人深思的事物编入到剧本中。

2.会揣摩剧本。相声是—门语言艺术,所以你得要会揣摩剧本中语言的含义、语气的轻重以及语速的快慢。一旦揣摩错了,可能你想达到效果往往实现不了。先独自练习。你可以先站住一面镜子前,自己看自己表演。只有这样,你才会容易发现自己的一些弊端,比如说你的语速、你的神态、你的动作、你的眼神等等。

3.测试笑点。找到观众群,你可以在你朋友或爸爸妈妈等亲戚面前练习,看看你自己认为好笑的点有没有引发他们大声笑出来。如果有,说明你成功了。如果没有,看来你还要再加工你的语言。也许,再换种说法就会很好笑的。

4.添加或更正。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如果有弊端或者是不足的地方,及时更正和添加,使得你的相声更加出色。表演的时候,一定不要紧张要自信;万—说错词要灵活应对,得有下一句接上;如果没人笑的话,更要硬着头皮说下去,把相声继续下去,不要断篇。
相声如何表演
“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
“逗”是互相抓哏逗笑;
“唱”是编唱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将某些戏曲唱词、曲调夸张演唱以引人发笑。
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
“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gén)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 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实际上,“说、学、逗、唱”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它既不能概括相声艺术的内容,也不能说明 相声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四者之间没有平列的逻辑关系。
相声艺术以幽默讽刺智称于世,对敌,是匕首、投枪;对友,是良药、香糖。如果讽刺可以分为“内部讽刺”和“外部讽刺”的话,相声艺术的内容不外乎“外部讽刺”、“内部讽刺”和“歌颂赞扬”三类。相声艺术的形式则分为“单口”、“对口”和“群活”三种。而“说、学、逗、唱”呢,虽然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但仔细分析起来,各有所指,内容是不一样的。“说”是指形式艺术的表演方式,也就是说,相声艺术是“说法中之现身”的语言艺术,而不同于“现身中说法”的戏剧艺术。“逗”是指相声艺术的喜剧风格,也就是说,相声艺术是具有这样风格的语言艺术,而不同于其他风格为特点的说唱艺术。“逗”的内容是借助“说”的方式来表现的,否则它的喜剧风格也就不存在了。至于“学”和“唱”,则是相声的两种重要的艺术手段。它必须为组织“包袱”服务,纳入相声艺术的喜剧风格的轨道。相声艺人说:“唱得再好,没有‘包袱’,也是不行的。”这就是说,精湛的学唱技艺必须跟巧妙的“包袱”结合起来,鲜明地表现出相声艺术的特色。如果脱离了“说”的统领,脱离了相声演员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介,孤立地“学”或“唱”,那就不成其为相声艺术,而是口技或戏曲了。
总之,在表现方式上,“说”统领着“学”、“逗”、“唱”;在内容特点上,“逗”又制约着“说”、“学”、“唱”。有人据此把相声段子分为“说逗”和“学唱”两大类,把“说逗”归入“语言技巧”类,把“学唱”归入“摹拟表演”类。其实,这两类并不能平起平坐,“学唱”还是依附于“说逗”的。“学唱”如果不打诨,就不能算作相声的“柳活儿”。“说”、“逗”之间也不能“分庭抗礼”,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因果。“说”如果不具备鲜明的喜剧风格,那就是评书或故事了。反之,“逗”如果不是通过“说”的方式来表现,也只能是喜剧里的插科打诨,仍然不是相声艺术。
可是,在实际演出的相声段子特别是传统段子里,“说、学、逗、唱”四种因素又是相对独立的。单口相声以及对口相声里“一头沉”的段子显然以“说”为主;对口相声里的“子母哏”的段子又以“逗”为主;单口相声或对口相声的“柳活儿”则以“学”、“唱”为主。有时在一个相声段子里,这四种因素同时存在,互相渗透。它们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相声的艺术品种和风格流派的多样性。比如,有的相声段子通过有故事有人物的叙事来表现;有的相声段子又以舌剑唇枪的对话为特色。有的演员以“学、”“唱”著称,形成了潇洒、俊逸的“帅”的风格;有的演员又以“说”、“逗”见长,形成了冷漠、含蓄的“怪”的风格。它们的相互综和又使我们看到相声揭露矛盾的艺术手段是如此之多,组织“包袱”的途径又是如此之广,从而进一步掌握相声艺术是规律和特点。由此可见,“说、学、逗、唱”是相声艺术是四种因素。它既构成了相声艺术的大的经络,又构成了相声艺术的小的细胞,而这经络和细胞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彼此纽结的。以“说”为主的相声艺术,同时具备着“学”、“逗”、“唱”诸的因素,而这四种因素结合一起,是为完成相声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任务,表现相声艺术是独特风格服务的。
相声怎么表演自然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 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观众一边听,一边问别人:“他说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没听真。”这样就影响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钝刀割肉”。有人主张“咬字要狠”。我觉得咬字不能狠,咬字过狠,也使人听着不舒服。相声演员为什么练习《绕口令》?就是为锻炼唇、齿、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声字说准确。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 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如《维生素》这段相声有三段贯口,第一段是服务员报菜名,说的是鸡、鸭、鱼、肉的菜名,这段是按照《报菜名》来说。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这段必须说得要美,让大家听着想听、爱吃。第三段是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介绍给观众。观众觉得说这些吃的很有学问,听着又顺耳,这样就叫起好来了。这三段贯口是根据内容设计气口。贯口是如此,不是贯口的活也要把气口设计好。气口不匀,说得快了,使观众心忙,说得慢了,使观众截气。吐字要真,发音要准,气口要匀,三者都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这茶碗是他摔的。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相声演员模拟人物说话,要把语气说对,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准确。语气不对,人物的感情就变了,包袱儿也就响不了啦。 比如《一贯道》的结尾: 甲:幸亏老太太死啦,要再病俩月,儿媳妇非剐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儿媳妇这个哭哇! 乙:还哭她哪? 甲:哪儿呀,她(指腿)疼啊! 最后这句疼字重音一改轻音,语气一慢,包袱儿就抖不响了。所以说演员必须要把语气表达准确。 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演员的两只手不能乱动,不能乱比划,使观众眼花缭乱,那样就影响表情了。演员拿着扇子乱扇,乱比划,也影响表情。初学相声,还是学《倭瓜镖》为好,可以练习手势动作,好使两只手有地方放。手势动作,是根据内容设计的,千变万化。形体姿势要使人看着美。两只脚站立要稳,站立不稳,形同踩藕,使观众心忙意乱,听众就不爱听了。可见相声表演动作,无论大小,都要求沉稳准确。 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怎样把人物说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夸张表演的方法,模拟人物的说话、神情、动作,将人物活生生地摆在观众面前。观众从演员的说话,神儿,像儿,就可以感觉到人物的神情,辨别出人物的性格,觉得真象,从而引起笑声。这就如同一位漫画家给人画漫画像,也是先抓住特征,用夸张的手法,几笔就画成了。然后叫人家一看,还真象,其实就是特征突出。 唱哏,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也离不开模拟。学京剧演员表演,主要学的是流派唱腔、表情、动作,最主要的也是模拟戏曲中的人物性格。 是倒口哏,学方言语音,学哪省人说话要象哪省人。不仅方言语音要学,还要根据内容细腻刻画人物的性格待征。 相声要表演出人物性格特征,是很难的,所以说要工模拟,就是在模拟上下苦工夫,这里说苦工夫,确实很苦。只要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各种人的性格特征,然后再去苦练,是能表演好的。离开了生活,又不下苦工夫,那很就难表演得好了。 八、要包袱儿寸 包袱儿寸,是说相声演员用艺术技巧抖包袱儿时,要掌握好寸劲儿。相声表演艺术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前辈艺人时常提醒说:“到底了,寸住了。”底是结尾,寸住了就是掌握好寸劲儿。一段相声有若干包袱儿,结尾是个大包袱儿。结尾的包袱儿抖不响,这段相声就算白说了。因此要求演员说到底的时候要掌握寸劲儿。这个寸劲儿,快了不行,慢了不行,高矮音不对也不行,必须是恰如其分。不仅到底时要掌握好寸劲儿,使其它包袱儿也要求这样。不但要求包袱儿寸,它还要求包袱儿准。这回说到这儿把包袱儿科响,到下回说到这儿的时候,还得把包袱儿科响。这次抖响,下次抖不响,那就叫包袱儿不准。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为逗哏,乙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说好一段相声。过去学说相声,先学逗哏,老师给捧哏。由于段子是老师教,当然就配合得好。学会逗哏后,自然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捧哏说话了。抖包袱儿的迟疾顿寸,甲乙二人都要掌握好,才能抖响。抖包袱儿不能是光在逗哏这边,捧哏也很重要。捧哏掌握不好高矮音儿,逗哏的抖不响包袱儿,听众就不能哄堂大笑。捧哏的掌握好迟疾顿寸了,逗哏的没有掌握好快、慢,该慢说的,他快说了、抢话了,或者该快说的他慢说了、断气了,这样包袱儿都抖不响。所以说甲乙二人互相配合好,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关键。前辈艺人说:“搭伙三年,不火自赚。”这句话就是强调甲乙二人长期合作,即使不响大名,也能挣钱。甲乙二人长期合作,共同学习和钻研艺术,互相取长补短,演出后不断地总结艺术经验,就会配合得越来越好,就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 十、要风格新 相声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不论哪种风格、流派,都要给观众清新之感。有成就的艺术家们,他们所说的段子和表演艺术,尽量与众不同,从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艺术流派。初学者,先是按老师教的学习,学哪一种风格、流派的艺术,他使出活来就是哪一种风格、流派的艺术。然而他不应停留在所学的风格、流派艺术上,要继承流派,发展流派,要将所学的段子和表演风格加以改进创新,尽量与众不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流派。创立艺术风格、流派,不是一学就行,也不是说一两个新段子就成了。那要经名师指教,勤学苦练,勇于实践,刻苦钻研。更重要的是他绝不能离开时代的观众,因为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观众对于艺术风格、流派欣赏不欣赏,起着决定的作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十一亿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物质生活享受以后,还要求精神上美的享受。人们所要求的美的享受是多种多样的。男、女、老、幼各有各的美的需求,你爱好这个,他爱好那个,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情趣。有些青年艺术家就是适应当今时代观众的美的需求,创立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这才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愿年轻的艺术家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不停留在一定艺术水平上,要不断地突破现有的艺术水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