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地用法区别(得的地用法区别教案)
得的地用法区别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显微镜使用两个凸度不同的放大镜组合在一起。显微镜的使用:
1、放平显微镜,让显微镜对着光。
2、调整反光镜,直到看见白光。
3、把植物细胞载玻片夹在载物台上。
4、调整焦距,直到看清为止。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小结。
得的地用法区分
下面说一下“的地得”的具体用法:
“的”前加形容词,后接名词(中心语在后)。比如“紫色的水”、“和蔼的老师”、“这是赤裸裸的歧视”。还可以在前面加名词,后接动词或名词(中心语在后),用来表示后词的归属(归属于前词)。比如“学校的搬迁”、“我的车”。
“地”前加副词,后接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在后)。比如“轻轻地拍”、“严肃地看着你”和“非常地生气”。
“得”前加动词或形容词,后接副词(中心语在前),比如“说得好”、“走得没那么匆忙”、“疼得直哭”和“麻烦得很”、“大得吓人”。
而在汉语中,词语的词性是会变化的,所以同一句话,用不同的“de”,表达出的是不同的意思。
比如“他激动de醒了”。如果主要想表达他有多激动,那就需要把“激动”当做中心语。“他激动得醒了”,这句话“激动”作为中心语是形容词,“醒了”虽然是动词,但在这里有副词词性,用来表示激动的程度。他很激动,有多激动呢,都醒了。所以副词修饰形容词,用“得”。
如果想表达他怎么醒的,就把“醒”当做中心语,变成“他激动地醒了”。中心语是动词“醒”,他醒了,怎么醒的,很激动地醒了。用副词修饰动词,所以用“地”。
再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抛去徐志摩那个年代“的”通用的情况(因为同时期诗人已经开始区分了),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的用法是徐志摩个人风格的体现。正常这句话应该是“轻轻地,我走了”,用“轻轻”这个副词来修饰“我走了”这个动词短语,应该用“地”。但这里诗人用了“的”,把“轻轻”用做形容词,“我走了”用做名词短语,使这句话更富有诗意。
如果嫌上面这些实在太麻烦,还有个简单方法:只要出现名词了,就用“的”。如果出现动词,动词在后就用“地”,动词在前就用“得”。这样也已经能覆盖大部分日常用语了。
得的地的区别及用法 微课
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当学生掌握了笔算有余数除法后,教材第55页例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已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我们将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1. 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二年级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2.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若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图1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课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周长.3.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4.方法与过程的演示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如何设计微课1.制作微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在我校侯咏娴教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侯教师首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分别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课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课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2.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应该与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图2为侯教师《画垂线》一节中的微课、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实施和达成结构图.图2很好地反映了微课、自学报告单与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翻转课堂的统一关系.如何设计微课的自学报告单在制作微课时,我们希望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能针对非概念性的知识点动脑思考,而不是靠教师完全讲解出来,学生被动接受.结合我校数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我们目前在设计微课的同时,也配套设计出与微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自学报告单.期望通过这份自学报告单,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学完微课后的学习效果或者遇到的问题,自学报告单有时候可以在课堂上以“前测”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在设计自学报告单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微课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自学报告单主要用于反馈学生是否看了微课,对微课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只有教师在看到“自学报告单”或“前测”的反馈时,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到“以学定教”.反馈结果可以通过师生共用网络平台或者“电子书包”技术方便快捷地得到.所以,“自学报告单”的精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与微课内容保持一致.在侯老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针对微课1,自学报告单中设计了4个作图题,4幅图中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针对微课2,自学报告单中也设计了4个作图题,除了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外,还有需要延长已知直线才能作图的情况.针对微课3,自学报告中设计了一个运用垂直线段性质解决问题的题目.自学报告单中题目的设计既有能直接运用微课中所讲授的知识的练习,又有让学生动脑思考,变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运用.赖老师《认识钟表》这节课的自学报告单就是为学生在学习微课后的检测和自学尝试而准备的.所以,如果教师想好了自学报告单的内容,那么微课的大致内容也就清晰了,如果微课的内容已经确定好,自学报告单就自然衍生了.2.课堂教学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要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报告单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学定教.自学报告单像课堂教学的地图,是展现全部的路线还是展现一部分因内容而定.侯老师的《画垂线》这一课的课堂实施过程:交流前置学习的收获――小组内互查自学报告单完成情况,修正错误――小组交流两个辨析问题――小组汇报――巩固练习――挑战题――小结.其自学报告单包含了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赖老师的《认识钟表》这一课上了两次,第一次把知识的复习和钟表中既定的知识借助动态的演示讲解给学生,并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交给孩子在家里尝试完成,回学校进行重点的汇报和难点的辨析.但在自学报告单中发现,学生大都关注难点的题,却忽略了对重点题的分析和交流,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领悟透彻认读时间的方法.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调整微课中自学报告单上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重点上加了引导操作:让学生从整点(9时)开始,顺时针拨动分针,一边拨,一边说是几时几分,而把教学难点(8时55分)留在了课堂上,在学生充分掌握认读的方法之后,出示难点,现场生成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的选择确定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说理由、说方法,深入地掌握了认读时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堂课的学习从微课开始,落实在自学报告单上,学习重点的展现以及难点的突破则留在课堂.实现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技术保障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平台或“电子书包”的操作,且能得到家长支持.2.“先学”机制的建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其目的除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先学”就应该是一以贯之的行为,翻转课堂模式也应该是一种常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即使没有完整的“微课+自学报告单”,也应该有微课或“自学报告单”(即“先学”的形式可以多样).3.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翻转课堂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退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若要有效创建学习共同体,则需制定合理小组活动规则和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4.练习的设计翻转课堂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练习”,其练习时间比一般新授课中练习时间设置得长.因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期望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能够注意到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这样能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能够做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自然就延长了练习的时间.练习包括前测、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后测,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5.教师的作用教师设计微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充分研读的过程,但微课需要的是教师的讲解能力.在微课与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重点的再呈现、再突破时,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小组学习状态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把握契机的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质疑、动手操作等,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甚至拓展,都将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总之,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和网络更方便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但正如汪晓东博士所言:如果你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将教学目标实施得很好,还有必要制作微课去翻转课堂吗?我们不是为了翻转而翻转,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制作微课时要把这一点摆在首位.
的,得,地的用法与区别
1. 三者读音不同。
的:de;地;dì;得:dé。
2. 三者词性不同。
的:可以作名词,形容词,结构助词。如:~确(确实;实在)、目~(箭靶的中心)、幸福~生活(助词)。
地:可在动词后作助词,也可以作为名词,表示大地,地球等。如:认真地学习,土地。
得:做助词,一般用于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如:做得很顺手。
“得”也可作动词,读作děi,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作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3. 三个词后面跟的成分不同:
的:后面跟名词或词语。即:的+名词(短语)。
如:漂亮的女孩(的+名词“女孩”)
地:后面跟动词或词语。即:地+动词(短语)
如:轻轻地说(地+动词“说”)
得:“前面”是动词,“后面”跟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即:动词+得+补充说明。
如:走得很快、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
得,的,地的用法和区别50字
一、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二、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三、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几种公式
修饰限词+“的”+名词
修饰限词+“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的、地、得”短语积累汇总
1、“的”字短语:(后面跟的是一个事物)
美丽的图画 金黄的灯笼 红红的脸颊
金色的波浪 燃烧的火把 大大的“人”字
勤劳的人们 陡峭的山峰 高高的山峰
翻滚的云海 安静的小院 许许多多的知识
绿色的枝叶 盛开的花儿 难忘的日子
慈祥的微笑 紧张的心情 和蔼可亲的样子
满意的笑容 金黄的果实 火红的旗帜
洁白的鸽子 欢乐的乐曲 欢庆的锣鼓声
美好的日子 美丽的城市 宽阔的广场
欢乐的海洋 美丽的雪景 绿毯似的草坪
洁白的棉花 雪白的小花 小小的叶子
红红的苹果 美丽的风筝 浅绿色的衣服
可爱的笑脸 红红的太阳 寒冷的北风
好吃的谷粒 遥远的地方 可爱的小葫芦
不幸的朋友 健康的身体 心爱的裙子
羡慕的眼光 可爱的小鸟 粉红色的裙子
机灵的小鸟 蓬松的羽毛 翠绿的树苗
崭新的木牌 白色的浪花 细长的葫芦藤
长长的波纹 美丽的景象 变幻的山峦
清澈的湖水 企盼的目光 浅水洼里的小鱼
浓浓的气味 快活的时刻 美丽的森林
半圆的桥洞 美丽的景象 淘气的小花鹿
呱呱的回声 带刺的铠甲 特殊的淋浴器
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粗心的小朋友 又大又红的枣子
雾蒙蒙的树林 活泼的小山羊
金光闪闪的雄鸡 正要跳起的青蛙
奇形怪状的岩石 展翅欲飞的雄鹰
2、“地”字短语:(“地”后面跟的是一个动作)
不住地啼叫 亲切地说 亲切地问 怦怦地跳
高兴地点头 紧紧地握住 沉着地操纵
顺利地打出 仔细地观看 赞许地握手
兴奋地走 惊奇地问 深情地说
不好意思地说 自言自语地说
慢慢地变黄 高兴地说 高兴地吃
断断续续地流 深深地吸气
悄悄地走 飞快地行驶 使劲地吹
不住地点头 大口大口地吃
迫不及待地爬上去 生气地说
吞吞吐吐地说 用心地画 静静地躺
呆呆地望 高兴地笑 快活地成长 奇怪地问
迫不及待地打开 高兴的迎上去
紧紧地攥着 飞快地跑 不停地弯腰
兴致勃勃地观看 不停地扔
不停地捡 用力地扔 不停地叨念
平稳地走 牢牢地钩住 欢快地跳舞
3、“得”字词语(“得”后面跟“怎么样”)
长得高 长得矮 长得好 玩得高兴
长得又细又长 长得好看 长得快 走得慢
来得早 画得多 焐得热 吃得饱 飞得高
跳得远 跑得快 笑得欢 做得对 说得好
吃得开心 做得粗糙 做得认真 看得入神
长得茁壮 跑得无影无踪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