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邦(如何评价刘邦知乎)
如何评价刘邦知乎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专门分析韩信的文章,中心的论点就是,韩信是一个徘徊在犹豫与矛盾之间的人,有的时候他当机立断,能够做出十分准确的决定,但更多的时候,尤其是战场之外的韩信,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今天我又加入了新的看法,韩信是一个有野心,但同时又安于现状的人。
这一点从他接受“胯下之辱”就可以看出来了,在那个屠夫给出韩信二选一的选择题后,“信孰视之”,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还是放弃了尊严选择了性命前程。我们可以说韩信犹疑,也可以说他不想亡命天涯甚至直接被抓住处死,吃不饱饭没有尊严这个现状他可以忍受,但死亡就算了。
之后在刘邦那里,他的军事才华得以施展,定三秦,略赵魏之地,涉及到军事领域,韩信仿佛换了一个人,果断狠辣,阴险狡猾。可惜,生活中并不仅仅有军事,即使在楚汉争霸那个乱世也是如此。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败,身边只剩夏侯婴驾着马车,狼狈地跑来韩信军营,趁着韩信没起床,直接接管了韩信的部队。面对刘邦这种极度不信任的表现,韩信听之任之,没有丝毫反抗,以韩信之前与之后的德行,他或许有过犹豫,但终究还是忍了。因为他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有地位,有仗打,于是他眼睁睁看着刘邦带走了他手下的精兵,继续给项羽送人头,自己只能从头募兵训练。
要说韩信真是个军事天才,就用这么重新召来的新兵,也没怎么训练,又把齐国灭掉了,还顺手牵羊消灭了由龙且率领的项羽二十万军队。把项羽都打服了,派使者请求韩信收手,要跟韩信三分天下。而韩信手下一个叫蒯通的谋士也几次劝说韩信自立。但韩信又犹豫了,考虑了再三,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刘邦对自己还算信任,就此错失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
此后垓下之围,相信了刘邦的画的大饼,赶来消灭了项羽。没想到,刘邦再次阴了韩信一把,史记原文是“高祖袭夺齐王军”,齐王就是韩信,袭夺”二字,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展现得淋漓尽致,刘邦该决断的时候可从来不含糊,事出突然,趁着韩信没有防备,一举夺取军权。然后,刘邦将韩信调离了他苦心经营的齐地,去当了一个光杆司令般的楚王。这次韩信还是什么都没说,又忍了,楚王就楚王吧,至少还是王,待遇不变,天下平定了没什么仗打了,军队被夺走就夺走吧。
韩信还是太天真了,两次夺兵,傻子都看出了刘邦对你不信任了,肯定还会有下一次。果然,有人告发韩信窝藏项羽部下钟离眛,意图不轨,于是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韩信作为楚王需要去迎驾,刘邦准备借机一举擒拿韩信。刘邦的真实意图韩信已经全猜到了,“信欲发兵反”,结果又犹豫了,犹豫的结果还是忍了。韩信老老实实的杀了钟离眛,束手就擒。
至此,韩信已经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从楚王变成了没有封地没有军队的淮阴侯,然后他在这种情况下,居然真的反了。我始终觉得韩信这么一个优柔寡断,安于现状的人,在几次被刘邦揉捏之后,应该完全逆来顺受了。史记记载的韩信最终伙同陈狶谋反,大概是故意抹黑,刘邦就是要杀韩信,即使韩信一次次妥协忍让也没用。
如何评价刘邦其人?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刘邦是怎么评价他手下的三位大将的
只能说成王败寇而已,项羽的成功不可能只是匹夫之勇,因为古代将帅,需要排兵布阵,不仅仅是冲锋陷阵就可以,而且作为一代君主,西楚霸王自诩的项羽,不仅要冲锋陷阵,排兵布阵,还要治理国家,要让国家正常运转,任人唯贤是第一位,拜范增为父,命龙且,季布为大将,这都是项羽的治国安邦,排兵布阵的重要力证。
如何评价刘邦功过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是个残暴的君主,在诸多酷吏的传中可以看到每次提到汉武帝对酷吏的态度都是各种各样的态度,其次司马迁对汉武的讨伐匈奴导致国家弊政是持批评的态度,他十分怀念文景之时的富庶而对汉武由于战争导致国民贫困十分不满。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对于历史来说: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录用人才,进行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统一的鼎盛局面。汉武帝是继承秦始皇之后,为进一步把我国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而做出重大贡献的帝王,后世往往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个人观点:伟人心中格局宽广,眼光看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的情况,汉武帝和秦始皇,为了稳固边疆都建立了长城,汉武帝建立了流动的长城,不叫胡马渡阴山,秦始皇建立世界奇迹长城!都不遗余力让子孙后代能和平稳定发展!和平都是打出来的!



如何评价刘邦的一生
刘邦英雄一世,两年破秦,四年灭项,又马不离鞍地征讨反叛的诸侯王,最后在征讨英布的战争中被流箭射中,身负重伤,却不敢医治,可谓晚景凄凉。
为什么性命危在旦夕,刘邦却不敢医治呢?
太史公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只是说,刘邦拒绝医治,并没有说刘邦不敢医治,为什么刘邦拒绝医治?太史公说刘邦觉得自己治不好了,所以拒绝。
但太史公的说法有悖常理,正常情况下,人都病入膏肓了,眼看就要去见阎王了,大多数人都会积极配合治疗的,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会配合治疗,而不会直接拒绝医治。
于是,带着疑惑,我又仔细看了其他章节,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关于樊哙的,正是这个秘密,让我明白了,刘邦不是拒绝医疗,而是不敢接受医疗,刘邦害怕接受医疗后立即就死掉,当时的刘邦虽然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他还想在死前办成一件事,那便是杀掉樊哙。
当时,樊哙正在燕地。
燕地距离京城很远,但樊哙似乎对京城的情况了如指掌。
因为有人向刘邦举报,举报樊哙的一个计划。
据举报,樊哙就等刘邦死呢,只要刘邦一死,樊哙就举燕地兵,杀向赵地,杀死赵王刘如意,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子。
这事透着蹊跷,樊哙去平定燕地,当然是因为刘邦受了箭伤,但刘邦受伤未必会死啊,就算一定会死,什么时候死,也是说不准的嘛,樊哙凭什么确定,刘邦死的时候,他还在燕地,他手里还有兵权?
太史公说,刘邦病重,吕后为刘邦找医生。
这就很奇怪了,刘邦乃是天子,怎么还需要皇后帮他找医生呢?
吕后多次为刘邦找医生,其实目的是复杂的,既想着治好刘邦,也想弄清楚刘邦到底能不能活,能活多久,然后对刘邦死后的政局进行部署。
这一点,刘邦也是知道的。
于是,当刘邦接到举报,举报樊哙计划击杀刘如意时,刘邦就知道了,吕后多次刺探他的病情,就是要知道他什么时候死,然后跟樊哙商量怎么对付刘如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刘邦会拒绝医治了吧,其实不是不想活,而是害怕被谋杀。
贵为天子,却活得如此晚景凄凉,也真叫人唏嘘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