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汉语文区别(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区别)
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区别
1、汉语言文学注重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语文教育注重教育。
2、学习课程的区别:汉语言文学大约是语言学、文学写作、文学概论、文学史(包括古代、近代、现当代、外国等等)、文学评论、美学、传统文化等等。语文教育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文学专业要求比语文教育要高一些,但是语文教育有教育理论研究是汉语言文学没有的,各有千秋。
3、就业方向不一样。语文教育基本上就业方向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当然,这是普遍性,此专业从事别的行业的也有人在);汉语言文学大多可以就业的方向可以是文学研究、记者编辑、广告文案、企业文秘、公务员、大中小学教师等等,反正可以说每个企业或者政府单位都会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
汉语和语文的关系
https://www.toutiao.com/i6616566912249758221/
什么是文字?
——文字源流、属性、定义的重新诠释
文:默公
关于文字,任何人都不陌生。而一旦深究,则说者纷然、相去甚远。因此,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诸如什么是文字,文字源流、属性、定义,汉字与世界其他语文的关系等等,则有必要重新审视与诠释。《国学原始——说文敎本》导读卷中以文章《文字重诠》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说文学社公众号据此推出《什么是文字?——文字源流、属性、定义的重新诠释》系列文章,分为《文字源流》、《文字属性》、《文字定义》三个专题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文字源流》专题之一:文字之名
《文字源流》专题之二:文字之产生
《文字源流》专题之三:文字创制与八卦
《文字源流》专题之四:文字创制之条件
《文字源流》专题之五:文字之书写
《文字源流》专题之六:文字之孳乳
《文字源流》专题之一:文字之名
所谓文字,是中国语词,世界其他语文并无可以直接对应的词汇,以致常常造成重大歧义。要厘清“文字”的概念,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字之名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文字之名,计有書、契、名、文、字,其中書、契、名用于先秦,文、字则晚起于秦汉。
書。先秦典籍用書作文字之名。西周典籍最早以書指称文字。書,从聿,笔之初文(参看《說文敎本》上编、聿部);从曰,言说之义(参看《說文敎本》上编曰部);二者会意以笔言事。書字言事者,故書作文字之名。典籍皆言“仓颉作书”,不说仓颉造字或造文。郑玄注《周礼》曰“书名,书文字也,古曰名”。《释名-释书契》“書,庶也,纪庶物也,亦言着也,着之简纸,永不灭也。”所谓“书同文”,句中書指文字,文指字形。
甲骨文
契。契本字为㓞(qià),甲文㓞字从丯从刀,会意栔刻。丯字象以木刻齿形,与刀字会意栔刻。后世从㓞又孳乳出栔、契,二字同字异体(参见《說文敎本》上编㓞)。因上古文字并用书画方式和契刻方式,故以契代指文字,或以書契二字联缀成词,为文字之名。《周易-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此书契即作文字之名。
名。先秦同时还用名指称文字。孔子曰:“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曰:“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管子曰:“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纪,分别、记识之义。《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所以用名言字,是抓住了文字为事物之名的属性,凡物皆有名,有名必有字,文字为事物之命名、之名称,故以名言字。魏晋思想家亦有名实之辩,如欧阳建谓“欲辨其实,则殊其名”,“名不辨物,则鉴识不显”。陈澧曰:“即有文字,以文字为事物之名,故文字谓之名也。”
至于文字一词,是由文、字二字联缀而成。
文。文字见于甲文,字形象人纹身,取正面站立之形,胸前有纹饰,反映了人类蒙昧时期纹身的习俗。文之本义即纹身,纹身是在人体上饰以彩画,故引申出文彩义。《说文》训文“错画也”,即文彩之义。后由文彩再引申出纹饰、文章等义,《释名-释言语》“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文字、文化等义项,为较晚的引申义,是汉儒的用法(详见《說文敎本》上编文部)。由此我们知道:文字之文,因其错画而成,故从纹身纹饰引申而来。先秦典籍中尚无文字一词,至于用文指称文字,乃汉代学者的引申用法。许氏《说文解字-叙》曰“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此处文者,即文字之文。
出土文字
字。字之初文本义不明,在殷商晚期至西周晚期曾为子之繁形、异体(见字父己觯及善夫梁其簋字),战国时期常常被通假作他字(见上博楚竹书及睡虎地秦简字),音义尚未稳定。疑是东周时以其从子从宀之形,可会意生养义(生育、养育必在房屋中),故以此作字之本义(详见《說文敎本》下编字考辨)。经传用例确有生也、育也、养也之古义,如《山海经-中山经》“黄棘⋯⋯服之不字”,即服用后不能生育之义。又如《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虞翻注曰:“字,妊娠也。”又如《左传-昭公十一年》“使字敬叔”,杜预注曰“字,养也。”后从此生养义引申为爱护义,《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爱我之义。又《左传-昭公元年》“宋左师简而礼,乐王鲋字而敬”杜预注曰“字,爱也,不犯凶人,所以自爱敬也。”从爱护义又引申作敬重义、慈爱义。春秋金文即假字为慈,《上博楚竹书-天子建州》“立身不字”即立身不敬义。字从生养义引申出孳乳繁多之义,许氏《说文解字-叙》曰“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此谓字乃由文而衍生繁多之义。孳、乳,本训生也、养也,与字之生养义同。
字之先秦用例,最常见的是名字之字,人之名、字,所以相别之称也。上古为新生儿起名曰字,秦汉之际以名代字,出生即命名,而待其成年时方表字,作别名用,以示敬重。《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汉代姓字、姓名并用(见《急就篇》)。字用为文字义,不是先秦经传的用法,此义项应晚起于秦汉之际。故传世先秦典籍中,只有秦《商君书-定分》一例,曰“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但此书应最后成之于秦汉。文字二字连词,始于汉纪。
文字连词,实际始于韵文对举之用,如门、户对举曰门户,泳、游对举曰游泳。文、字浑言无别,总是指书字;析言则有别,按许氏说,依类象形为文,形声相益为字;按朱骏声说,指事、象形者曰文,会意、谐声者曰字。说皆可从。文字成词后,上述分别义则渐渐隐失,专指书字、汉字。
由此可知:書、契、名、文、字,皆为文字之名,其中書、契、名用于先秦,文、字晚起秦汉,五字在汉唐时期混用,后世则渐专用文、字二字或文字一词。
汉语与语文的区别
yǔ wén
常用释义
1.
动说;谈论。
例词
语焉不详默默不语自言自语低语耳语
2.
名说的话。
例词
千言万语花言巧语话语语气
3.
名特指语言,人类特有的用来思维和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
例词
语文汉语外语
4.
名代替语言表达意思的动作或信号。
例词
灯语旗语手语哑语
5.
名〈文〉特指俗语、谚语或成语等。
6.
名指诗、文或谈话中的字、词或句子。
例词
一语中的语病引语
例句
俗话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7.
动比喻鸟、虫等鸣叫。
例词
鸟语花香
汉语 和语
从汉藏语系图谱中可以看到,藏、苗、壮等语族是与汉语最近的语言。我从网上的视频中也听到过其中的一些语言发音,让我最吃惊的就是白族语的现场直播,这种被归类到“汉藏语系待定语支”的少数语言,我作为一个汉族人竟然可以基本上听懂大部分,这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我感觉比听汉语中的大部分南方方言还要省力!所以我选择白族语。大家可以试着上网搜索一下白族语的视频,我感觉那就是汉语方言。另外,白族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我曾经在一个介绍白族历史的纪录片中看到有一部非常庞大的白族家谱以汉字记录了该家族从中国西北开始。
汉语和语文一样吗
中文当然不是阿拉伯文了!中文在大部分语境下就是汉语普通话和对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文。这是国家主体人民的母语和书写文字,是法定作为通用语言文字向全国推广使用的。为了准确起见,应该使用“汉语普通话”指代中文语言,使用“现代标准汉语文”指代中文语文。
汉语和文字
中文又称汉语。汉族的语言。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之一。汉语历史悠久,保存了数千年来极为丰富的文献。汉语属汉藏语系,其标准语是普通话。
汉语(Hànyǔ)又称华语、中文、普通话等,属汉藏语系,约15亿使用者,现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新加坡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及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是分析语,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现代标准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有五个声调,在线新华字典现已经收录20959个汉字。一般所说的汉语指的是普通话,但严格意义上普通话是统一规范汉语方言的一个标准,汉语方言众多,有八大方言区,统称为”八区官话“ 分别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我国境内人数使用最多的官话方言是西南官话(约2亿人),中原官话次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