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与志区别(志与史的写作区别)
志与史的写作区别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与史的写作区别在哪
史书的种类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1.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2.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中国记载一事始末、一时见闻或一家私记史书。私人撰写。创始于《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述其著录标准称:“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祗一家之私记。”
3.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又私人撰写。创始于北宋陈孙《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其后《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等均有次项。
4.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
5.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稗官,小官。因为小说家出于稗官,所以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例,魏源《寰海后十首》之九:“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志与史的关系
译文如下:
1、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2、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
3、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是以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4、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作风,二叫作赋,三叫作比,四叫作兴,五叫作雅,六叫作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作“风”。
5、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王室的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废弃,哀痛刑罚政治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
6、所以变风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因此一个国家的政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它“风”。反映天下的政事,表现各国的民情风俗,就叫它“雅”。
7、雅,是正的意思,是表现周王朝政教兴衰经过的。政教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情状,并把这种成功禀告神灵的诗歌。这就是风、小雅、大雅、颂四种诗体的由来,是诗的典范。
8、既然如此,那么从《关雎》到《麟趾》这些教化人的诗篇,便是先王的风诗,所以归于周公名下。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岐周之地推广到南方江汉之域的。从《鹊巢》到《驺虞》这些感化人的诗篇,是诸侯的风诗,先王用它进行教化,所以归于召公名下。
9、《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风诗,是讲端正最初的伦理,是王业教化的基础。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雎》的要义啊!
扩展资料:
内涵:
1、《毛诗序》是一篇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作品,强调要以“诗教”教化人心、提升灵性、端正风俗,所以指出“风 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它是世界文明史中非常罕见的,很早就有此远见与慧见的精辟作品。也是中外美学史上一篇特别值得重视、值得推荐、光芒四射的作品。
2、孔子称“诗三百首”的共同特性,就是温柔敦厚,并且“思无邪”,可以洗涤人心各种杂念与邪念,并激发人性中高贵伟大的潜能,甚至激励人心中的正能量,可以不断提升,形成伟大人格,能与天一般伟大。
3、此即易经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 德”,本文所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也是同样意境。西方所称“To be human is to be divine”(做人就是要发挥心中神性)也是同样精神。
4、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毛诗序》具有特殊意义。尽管它文字篇幅不长,不过区区六七百字,但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不折不扣的诗歌理论专论文章,内容极为丰富。在短短几百字中,《毛诗序》对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等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明晰的阐述。
史话与志的区别
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纪传体,是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纪传体:是指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有帝王之实而无帝王之名者,如项羽、吕雉,亦可列入本纪(见司马迁《史记》)。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志与史有何之别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朝历代由官方修订的纪传体史书,从汉朝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一直到清朝修订的《明史》为止,由于其中的《元史》编撰得十分匆忙,里面讹误之处很多,所以1921年时,由著名史学家柯劭忞先生重新修订了一部元朝史书,为区别旧本,称为《新元史》,1921年经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批准,正式列入官修史书行列,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了《二十五史》,只是其增加了一部《新元史》。
历代的官修史书,都是由当前的朝代主持修订前朝的史书,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也是为了彰显本朝的文化盛况,以确立本朝取代前朝的合法性。元朝统治中国八十九年,朱元璋起兵反元之后,在基本胜券在握时,还没等元朝统治被彻底驱逐,就开始集结文人编修《元史》,仅用了半年时间便草草完工,之所以赶时间,是因为急于宣告元朝的终结,是有一定政治目的。又因为元朝是蒙古高原入主中原的王朝,他们的很多习惯和人名与中国传统有差异,造成了很多混乱。明朝立国之后也没有重新修订《元史》,一直留到了民国时期才再修。
《二十四史》所增加的这部《新元史》在质量上要比明朝修订的那部好多了,柯劭忞先生是前清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官,史学可以说是他的专业,所以才能独立完成一部史书的修订。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不稳定时局和时间的限制,《新元史》没有撰写《艺文志》,没有对所采集的资料出处进行标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目前我国的官修正史,就是《二十五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
因为清朝皇帝宣布退位之后,便进入了民国时期,国家变成了共和体制,没有了皇帝,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军阀混乱时期,修史书的事情便被无限期搁置,所以清朝的史书没有定本,只有前清总督赵尔巽修撰的《清史稿》,带一个稿字,就是说尚未整理修订完成,因此清朝的史书一直没能正式列入官修正史典籍的序列。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清史》的修订非常重视,尽管经过各种曲折的历史障碍,《清史》的修订一直在进行之中,目前已经完稿并进入了诵读阶段,很快就能出版成书。到时候我们的史书就是《二十六史》了。
史书和志书的体例有何区别
地方志,简称方志。方,地方,方域;志,记也;“永志不忘”、“日志”即取此意。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但亦可单列)。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
简而言之,地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地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史书中的志和表示什么意思
《山海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后人又有增改。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中国古代的地理情况,也有较多关于神话的内容。
《山海经》十八卷,分为《山经》五卷(或称《五藏山经》)和《海经》十三卷两大类,由西汉刘歆整理。《山海经》主要记述中国古代各地地理情况、出产、祭祀活动等,同时也包括历史、医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保存了极丰富的神话资料。
《山海经》中记载的丰富内容对于中医学建立、史学研究、文学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该书也集中体现了上古时期的生死观和先民的抗争精神,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典籍之一,对研究人类文化也有重大价值。《山海经》在国内国外都有深远影响,并衍生出了许多作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