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与胡服区别(汉服与胡服融合的服饰名称)
汉服与胡服融合的服饰名称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圆袍翻领后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胡服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唐代流行于西域地区以及波斯等国的胡服卡弗坦,卡弗坦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
胡服有披帛,是西域民族所特有的服饰。 在北朝时期就有披帛的出现,到了唐代蔚然成风。
半臂,这种服饰一般是加在里面衣服上面。半臂作为外衣很有新鲜感。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都可以见到这种胡风的服饰。
胡服袖口较小,不像汉族服饰。很多女子喜欢穿着胡服去踏青、游玩。胡服是一种骑装,很适合狩猎活动。
汉服和胡服的区别图片
严格来说胡服是不能算汉服的。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后来胡服的很多元素也融进了汉服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唐代的窄袖圆领袍衫。
所以说,虽然汉服最早的标准确是宽袍大袖,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合进了很多其他服饰的特征以适应时代所需。
元代汉人的服装依旧是汉服,但蒙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并不是。汉服这个概念以往是没有的,现今所提出来的汉服这个概念,指的就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至于它的限定范围,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应该说在满清剃发易服之前所有朝代的汉族人所穿的服装都可称之为汉服。
不知这样的回答可还满意?
汉服与胡服融合的服饰名称有哪些
是的
圆领袍是汉服中的一个大类
目前市场上能接触到的有唐制、宋制、明制三种。其中卖宋圆领的比较少
唐制袖子一般为直袖,领口较小,衣服两边开叉,搭配圆领中衣
汉服与胡服融合的朝代与服饰名称
敦煌从汉代以来就有大量中原移民至此,形成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地区。在十六国的二百七十多年间,敦煌先后归属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
加之当地原本就是少数民族依存的游猎牧场,又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镇,因此这个多民族杂居之地的居民成分更加复杂,文化更加多元化。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对敦煌的影响很快。
从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结束,敦煌壁画中的各个阶层人物服饰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胡服与汉服并行,汉人以胡服为时尚,胡人又以汉装为潮流的特殊现象,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汉服与胡服的关系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适合农耕民族特点,蒙古服也是右衽、上衣下裳,和汉服不同的是它上紧下短,腰间加襞积,适合草原民族骑马打仗的特点。
汉服与胡服融合的服饰名称是什么
1、概念不同,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而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
2、分类不同,汉服分为秦汉汉服、当代汉服等。唐装分为唐朝汉服和唐朝胡服。
3、种类代表不同,汉服种类代表有深衣、齐胸襦裙等,唐装种类代表有圆领袍衫、窄袖衫襦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