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苗族有什么鼓(苗族的鼓舞分为哪些种类)

2023-05-13 09:10:09自我学习1

苗族有什么鼓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今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苗语里叫"希牛"。大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拉一丈三尺长的大鼓;小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拉五尺长的小鼓。不管大节、小节,每次都是三天三夜尽情欢乐。某村寨东道主办拉鼓节时,附近村的各族人民及亲友都去赶节"吃鼓",这在苗语中叫"努牛"。农历十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节日活动以祭祖为中心,由族人推举的首事或副首事主办。

农历正月十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举行拉鼓比赛、吹芦笙、跳芦笙舞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活动,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百鸟衣芦笙拉鼓节。

百鸟衣,顾名思义就是用百种鸟儿的羽毛装饰而成的苗族漂亮衣服。拉鼓则是人们在拔河比赛绳子中间系上一个鼓,鼓上安装有一对牛角,两个拉鼓队伍奋力拉扯,寓意争抢人寿年丰。相传很久以前,苗胞打败欺压他们的恶人后,大家伙儿身着百鸟衣,吹笙跳舞,拉鼓狂欢,欢庆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一直延续至今。

此节只是该县苗族系列坡会群当中的一个节日。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七,该县不同的乡镇村寨先后举办传统节日,每天一个节日,连续不断,排列成序,统称为“苗族系列坡会群”。坡会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起源自然,文化形态体现在歌、舞、乐当中。

苗族的鼓舞分为哪些种类

藏族

中华民族的鼓舞除汉族众多的鼓舞 外,少数民族的鼓舞有藏族《执巴鼓舞》、维吾尔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壮、瑶等族的《铜钹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除文中提及的数种外,还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后有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花鼓伎乐》、唐代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腰鼓舞》画面,以及宋、明各代关于鼓舞的记载等等。

苗族鼓怎么打

放鼓是指:在苗族传统节日踩鼓节中,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

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

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

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苗族的鼓叫什么

长鼓是朝鲜族的乐器。每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我国又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一种民族乐器。每当民族节日。族人就会拿出民族乐器载歌载舞助兴。

苗族有什么鼓吗

是藏鼓。

说起雷山县,很多人不禁想起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错,雷山县确实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这里保留着苗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歌舞和传统节日等等。在雷山苗族节日中,鼓藏节(也叫鼓社节或祭鼓节)规模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在藏鼓节中,"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但是为何偏偏是鼓而不是其它的呢?

苗族的鼓舞有什么意义

    八合鼓属于苗族鼓舞中的武术鼓,由洪富强老人结合了八合拳的套路创作而成,鼓起呼呼生风,威武异常;鼓舞雄浑有力,气震山河。

苗族鼓舞的起源

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于祖先崇拜的情感意志。这不仅是神话传说,舞蹈用芦笙、木鼓之类皆为祖先所创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动因亦导源于祖先的神意。

苗族的巫术、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苗民们以期利用各种舞蹈来与神灵沟通,去跳舞的同时既是拜神,又是祈祷。舞蹈仍是苗族表现自身的一种主要形式。

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最宗教、巫术意义的东西。我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灵等,都不是直接祈祷,而是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体现,由此而产生了农事舞、婚丧仪式舞、战争舞等。

我们还可以从“椎牛祭”、“跳丧”、“芦笙会”、“跳香”等活动中看到许多宗教、巫术的东西——求子嗣、求姻缘、求死后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苗族打的鼓是什么鼓

据史料记载,大约五千年前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展开激战史称涿鹿之战。

刚开始皇帝屡战屡败,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帝将一种名叫夔牛的神兽杀死,用它的皮做了八十面鼓。这种鼓打起来,声震天地。蚩尤的士兵听到后仿佛被雷击一样,不知所措而黄帝趁胜追击,传说不仅打败了蚩尤的部落,还杀死了蚩尤。

战争失败后蚩尤部落不得不向南迁徙,蚩尤部落也就是今天苗族的祖先。在涿鹿之战中鼓的神奇威力给苗族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苗鼓成了苗族心中的神灵。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先民也开始制作和使用鼓,这就是苗鼓的起源。

苗族有什么鼓舞

湘西地区的苗族男、女单人“鼓舞”和“猴儿鼓舞”就是明显的例子。“花鼓舞”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ハ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

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

唯舞蹈开始之前,须按惯例首先唱一首颂扬制鼓工匠功德的古歌,以示对祖先的纪念。

苗族鼓舞乐器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溪流纵横,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在这个美丽的峡谷里,巨大的奇峡就有六七条,小小峡谷处处皆是。在地学上,被称为是一个高山台地边缘的岩溶峡谷、隘谷和嶂谷地貌。因此神奇而深壑的峡谷成为德夯自然景观的特色。

德夯风景名胜区,民俗风情十分古老纯朴,德夯风景区开展的民俗旅游项目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三十多个旅游项目。由于这里是纯苗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德夯影响很大,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古朴优雅的苗族风情又成为德夯人为景观的特色。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3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