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和岐区别(岐和歧如何用)
岐和歧如何用
笔顺:竖横竖横横竖折捺
歧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用法、出处、读音
汉字:歧
拼音:qí
部首:止
部首笔画:4
总笔画:8
笔顺:竖横竖横横竖折捺
字义解释:
读音:qí
①<名>歧路;岔路。《游黄山记》:“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②<形>分岔的;分叉的。王安石《寄虔州江阴二妹》:“又如歧首蛇,南北两欲驰。”
岐与歧怎么读
一、意义不同
1、歧,形容词可以解释为从止,从支,支亦声;名词可以解释为路旁一歧东上,亦指走入歧路等。
2、岐,形声,字从山从支,支亦声。“支”意为“分叉”。“山”与“支”联合起来表示“大山上分布着几座叉开去的小山”、“像植物本体上长出分枝那样的山形”、“像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本义:群山中大山周围形状相当于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
二、用法不同
1、岐
岐qí〈形〉通“崎”,崎岖
汝阴太守曹武,思所以获免,阴蒙避回,岐岖自列。——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岐qí〈动〉通“企”。踮起脚跟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大雅·生民》
2、歧
歧〈形〉 qí
(1) 形声。从止,从支,支亦声。“止”同“之”,为“走”义。“支”意为“分叉”。“止”与“支”联合起来表示“走叉道”。本义:走叉道,走岔路。说明:“歧”常与“路”字合为词组“歧路”,意为“(走)岔路”。
(2) 叉开,事物错出
无为在歧路。-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多歧路。-唐·李白《行路难》
(3) 又如:歧歧(禽鸟举翅飞行的样子);歧旨(歧义);歧言(指离别之言);歧意(二心)
(4) 不同,不一致,有差别。如:歧杂(错杂;纷乱);歧趋(不同的趋向)
(5) 聪颖。如:歧嶷(谓幼年聪慧);歧秀(聪慧出众)。
歧〈名〉 qí
(1)岔路
路旁一歧东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亦指走入歧路。
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说符》
(3)又如:歧旁(旁出的岔路);歧道(歧路,岔路);歧阻(道路阻塞)。
(4)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他途径。如:歧差(差误);歧误(差错,错误)。
三、笔画数部首不同
1、岐
笔画数:7,部首:山
2、歧
笔画数:8,部首:止
岐和歧的读音是什么
基本解释
1、岔(道);大路分出的(路) ~途。
2、不相同;不一致 ~义。~视。
详细解释
(形)
1、(同“跂”。形声。从止,支声。或作“岐”。本义:多余的脚趾)。
2、同本义。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歧。——《集韵》
3、叉开,事物错出物两为歧。——《尔雅·释名》
4、不同,不一致,有差别 。如:歧杂(错杂;纷乱);歧趋(不同的趋向)。
5、聪颖 。如:歧嶷(谓幼年聪慧);歧秀(聪慧出众)。
〈名〉
1、岔路。路旁一歧东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亦指走入歧路。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说符》
3、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他途径 。如:歧差(差误);歧误(差错,错误)
歧和岐的区别…必采纳
岐指的是岐山县。
岐山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西部,宝鸡市境东北部。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区、陈仓区毗邻。岐山县历史悠久,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中国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转鼓之乡”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等荣誉。
岐和歧如何用拼音写
拼 音 【qí】
1.岐山(Qí Shān),山名,又地名,在陕西。
2.同“歧”。
3.姓。
笔画
组词:岐黄、枝岐、它岐、岐念、岐梁、西岐
扩展资料
1、旁岐曲径 [ páng qí qǔ jìng ]
【解释】:是指舍大路而选择小道行走的意思。
2、杨朱泣岐 [ yáng zhū qì qí ]
【解释】: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出自】:《荀子·王霸》:“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杨朱为此而哭泣。
3、麦穗两岐 [ mài suì liǎng qí ]
【解释1】:一麦两穗。旧时以为祥瑞,以兆丰年。亦用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解释2】: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
岐和歧怎么区别
部首:止。
歧视、歧出、歧路、两歧、分歧、歧悮、歧颐、歧迷、歧化、
常用释义
1.
形岔出的(道);由大路分出来的(小路)。
例词歧路歧途
2.
形不一致;有差异。
例词歧视歧义
详细释义
1.
形同“跂”。形声。从止,支声。或作“岐”。本义:多余的脚趾。
2.
形同本义。
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歧。
《集韵》
歧趾而胪情。
《思玄赋》
3.
形叉开,事物错出。
物两为歧。
《尔雅·释名》
岐和歧区别组词
不一样。
1、歧,形容词可以解释为从止,从支,支亦声;名词可以解释为路旁一歧东上,亦指走入歧路等。
2、岐,形声,字从山从支,支亦声。“支”意为“分叉”。“山”与“支”联合起来表示“大山上分布着几座叉开去的小山”、“像植物本体上长出分枝那样的山形”、“像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本义:群山中大山周围形状相当于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
岐和歧如何用英语表达
意思不一致不一样的希望和盼望。
“歧”的基本含义为岔道,偏离正道的小路,如歧途;引申含义为不相同,不一致,如歧义、歧视,在日常使用中,“歧”也常做形容词,表示聪颖,如歧嶷、歧秀。
“盼”的基本含义为希望,想望,如盼望、切盼;引申含义为看,看待,如流盼、左顾右盼;眼睛白黑分明,如盼倩。
岐和歧的拼音和组词
分别为qí和qí。因为岐和歧都是汉字的不同表现形式,读音相同,都是qí。在古代经文和文学作品中,常以岐与歧来形容两种不同的路线或取舍,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岐指的是多个路线交汇的地方,也可以指分叉出去的路线;而歧则指的是岐路之后的支路,或者是不太明确的路线。由此可知,岐和歧在汉字表达中,有细微的区别,但发音相同。
岐念啥?
不是生僻字。
岐
汉语汉字
“岐”,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qí,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
“岐”的基本含义为山名,在中国陕西省;引申含义为指中医的医术;同“歧”。
在日常使用中,“岐”也常做形容词,通“崎” ,表示崎岖。
释义
山名,在中国陕西省;指中医的医术;同“歧”
字源演变
“岐”,初见于《说文》时代,“岐”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虾㟚《广韵》巨支切《集韵》《韵会》翘移切《正韵》渠宜切,$音跂。《说文》山名。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始居此。《诗·大雅》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统志》山有两岐,故名。《六书故》一在今凤翔府岐山县,禹贡导岍及岐,是也。
又山海经,岐山,狐岐之山,在今汾州介休县,胜水出焉,东北会於汾,禹贡治梁及岐,是也。
又州名。本雍州地,后为秦都,汉为扶风郡,元魏置岐州,唐改凤翔府,号西京。
又路岐也。《释名》物两为岐,在边为旁。《尔雅·释宫》二达谓之岐旁。《注》道旁出也。《列子·说符篇》亡羊者曰:岐之中又有岐,不知所之,所以返也。
又峻也。《诗·大雅》克岐克嶷。《朱传》岐嶷,峻茂之貌。
又姓。《正字通》黄帝臣岐伯,唐岐灵岳。◎按《集韵》翘移切,音祁。周文王所封地。
又常支切,音坻。山名。
又渠羁切,音奇。地名。
又章移切,音支。分也。与诸家音切相龃龉。今不从。《集韵》本作虸。《韵会》或作歧。
说文解字
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从邑支聲。
说文解字注
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中水乡。经典有岐无。惟汉地理志曰。大王徙。文王作酆。匈奴传曰。秦襄公伐戎至。师古曰。古岐字。岐专行而废矣。许所见豳岐作。犹所见蓟作也。地理志曰。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
中水乡、周大王所邑。鲁颂笺曰。大王自豳徙居岐山之阳。按此云文王所封。要其终而言。皇矣诗曰。度其鲜原。居岐之阳。笺云。乃始谋居善原广平之地。亦在岐山之南也。文王自迁酆。非文王始国也。下云酆、周文王所都。
则此当云大王矣。戴先生曰。美阳今爲陕西凤翔府岐山、扶风二县。汉志。美阳。岐山在西北。今岐山县东七十里岐山是。从邑。支声。巨支切。十五部。
或从山。支声。因岐山㠯名之也。或者、岐之或字。谓岐卽邑之或体也。又云因岐山㠯名之。则又邑岐山画爲二字矣。考岐山见于夏书、雅、颂、汉志。
邑因岐山以名。邑可作岐。岐山不可作。薛综注西京赋引说文。岐山在长安西美阳县畍。山有两岐。因以名焉。此说文山部原文也。山有两岐、当作山有两枝。山有两枝、故名曰岐山。疑后人移入于此而删改之。学者读此可以删邑部之岐专入山部矣。
按汉书地理志曰大王徙。曰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郊祀志曰大王建国于梁。匈奴传曰秦襄公伐戎至。皆作。周字也。而岐山字地理志皆作岐。是可证岐之别。
古文。从枝。从山。古文当作古文岐。此亦浅人改山部之文入此部耳。亦当删此入彼。
歧与岐意思
岐和歧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在古代的时候也是通用的。但是现在要遵从现代汉语规范,要区别开来了。
“岐”字以名称为主,比如岐山,在山西省。封神演义里有一个凤鸣岐山的典故,是讲述周文王的德政的。
“歧”字从足,可以组词为,分歧,歧路,就是分岔的意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