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与形象区别(形象抽象和具体抽象)
形象抽象和具体抽象
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是两种常见的思维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定义不同:具体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对象或事物,比如人、动物、物品等。而抽象形象则是指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概念或思想,比如爱、美、自由等。
特征不同:具体形象具有明显的物质属性和形态特征,可以被感知和描述,更加具体、真实、直观。而抽象形象则是没有具体形态和物质属性的,需要通过词语、符号、图像等方式表达和描述,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使用场景不同:具体形象更适用于描述和表达具体的物体、场景和情境,比如描绘一个景色、表达人物特征等。而抽象形象则更适用于表达概念、思想、价值等抽象性的内容,比如表达一种情感、阐述一种理论等。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和目的下,选择具体形象或者抽象形象都可以有效地表达思维和情感。但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避免使用不当造成误解或者理解困难。
形象抽象和具体抽象的例子
比如来形容疼痛的感觉,疼痛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因此,为了让疼痛变得具体,就采用了疼痛量表,比如把疼痛分为十级,十二根肋骨同时断裂的疼痛是十级,再一步步往下,就可以对疼痛这样的抽象感觉具体化,形象化。
再比如说幸福感和快乐感,也是如此。如果把自己最快乐的时候,比如童年无忧无虑玩耍时的感受当做最快乐的10分,心情十分平静时是6分,就可以对幸福快乐这样的抽象事物进行具体化。
形象抽象和具体抽象的区别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 抽象思维是运用语言、符号、理论、概念、数字等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则是用形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联系:
1、就思维的过程来说,它们之间存在依存关系。 逻辑思维更像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理解、征服和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学习、锻炼发展出来的一种工具性的思维方式,而形象思维则可能是人们的一种本元思维,人们在以后的发展中不可能抛弃这种思维能力。
2、两者都具有思维活动所共有的特征:即抽象性、间接的和概括性。
3、两者的起点都是对外界的感知。
4、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还同样具有创造性,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且与表现为一步一步有序推断的逻辑思维相比,形象思维似乎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处于先导的、启示性的地位。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
抽象化和具象化是两个概念相对应的。
抽象化指将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中的一些特定属性或特征抽离出来,形成概念或抽象的概括。例如,将若干个不同的颜色的花朵的颜色属性抽象为“颜色”,将若干个物种的共有特征抽象为“生物”。
具象化指将抽象的概念或概括重新还原为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例如,将“颜色”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颜色来表示,如红色、蓝色等;将“生物”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不同种类的生物,如人、狗、猫等。
总的来说,抽象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共性,形成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是将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事物。在实际应用中,抽象化和具象化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构成了人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
形象抽象水平例子
写一比喻句,将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写一我们的思想犹如珍珠,在思考的时候闪光.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写一比喻句,将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抽象和形象的意思
意思就是能激发人的认识活动的具体形状。 2.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表达具体生动。 4.人或集体由内在气质和外表形貌综合构成的给他人的总体印象。
读音
[xíng xiàng]
例句
图画教学是通过形象来发展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
近义
生动
反义
抽象
形象,抽象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是抽象思维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抽象思维说明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
具象形象抽象举例
意思不同、用法不同、出处不同。意思不同。具象是指用感官器官直接感觉到的事物属性,经过人类的意识加工而得到产物。
抽象是指不能或没有具体经验到的,只是理论上的,空洞不易捉摸;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