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什么是一篇(什么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2023-05-21 11:20:11自我学习1

什么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新体赋   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专事铺叙。其根本特征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骚体赋 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赋,是汉魏六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故此刘勰把《诠赋》列为文体论的第四篇,全书的第八篇。诠,意为解释,“诠赋”就是对赋这种文体有关创作情况的阐释论述。《文心雕龙·诠赋》曰:「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

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标志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先秦时期的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差异.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文字发明以前就有了歌谣--这是口头文学的歌谣.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出现了,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诗歌应该算是《诗经》,其中的诗大多是四言诗,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八言。

《诗经》以后的两三百年,是散文的时代,直到屈原的出现.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后人把和《离骚》相同的诗歌称为“骚体”或“骚体诗”,也叫做“楚辞体”,骚体诗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兮\些”字。骚体诗为以后出现的五七言诗开辟了以“三字结构”为主的发展道路。

西汉东汉五言诗继续发展,并被采入乐府,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七言诗的兴起于五言诗在时间上基本一样,到曹丕的两首《燕歌行》问世后,七言诗才正式确立下来。但直到两百多年以后的南宋刘裕建宋之后,七言诗才得到普及并成熟。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的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先成形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多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使得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理论称为“永明声律论”。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上还是笼罩在南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把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词藻的近体诗与书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在此时期,格律诗歌基本成熟,严格要求平仄、押韵、对仗。即使有的时候不能完全达到平仄、押韵、对仗的要求,也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即讲究“拗救”。

另外,关于诗歌的体裁,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一般来说,就是指格律诗,讲究“字、句、韵”。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包括唐宋以及之后的诗人所写作的古代体裁的诗歌,也包括乐府诗歌等形式。

汉代新体赋第一篇作品是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结构与特征

1. 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2. 楚辞体作品

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楚辞重在咏物抒情。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3. 两汉叙事散文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4. 诗歌

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两汉文学主要形式、风格、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其中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赋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风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楚辞体作品仅仅是模拟屈原的作品,在风格和特征上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渐渐衰落。

两汉故事赋或讲述鸟兽故事,或敷演历史传说,或再现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世俗民众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其生成及传播方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赋作包孕着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学要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个性化与通俗化,都形成了汉代文学中特异的存在,从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俗文学的发展演进有过不小的影响。

什么是一篇基本完整的西汉俗赋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此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来引出天子上林之事,再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

全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描绘尽致,渲染淋漓,《上林赋》作为司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大赋。

在内容上,它以宫殿、园囿、田猎为题材,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汉代新体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贾谊的代表作《鵩鸟赋》、《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形式上近似楚辞,所以被称为骚体赋。它们是汉赋的萌芽。

赋,本来是诗歌的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作为文体之一的赋,是在汉代形成的一种讲究文采和声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描写的部分总是用华丽的词采写得淋漓尽致,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汉赋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是抒情之作,是东汉中叶才兴起的,数量也不多;大赋最兴盛,内容多是描写宫殿苑囿(古代帝王和贵族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的华丽、京城的繁华,借以夸耀汉帝国的声威,歌颂皇帝的功德,只在结尾才添加几句讽谏规劝的话。它的兴盛,和西汉的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以及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有密切关系。

汉代四百余年,赋的写作风靡一时,名家辈出。重要的赋家,前期有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中期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等;后期有张衡、赵壹、蔡邕等。

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枚乘(?一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人。做过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发》是“说七件事以启发太子”。

全文八段,第一段序曲写吴客探问楚太子的病,认为太子的病是因为享乐过度才引起的,应该从思想上来治疗。以下七段写吴客用七件事来启发太子,二至七段铺陈描绘音乐、饮食、车马、游玩、田猎、观涛等六种无止境的享乐。最后一段写吴客将要为太子请有道之士,让他们“论天下之精微(精湛微妙的道理),理万物之是非”,太子听了吴客的话,精神振作,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好了。这篇赋的讽喻很鲜明,它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并批评了这种腐朽享乐的生活方式。

作者认为养尊处优的腐朽生活,本身就是病,这种病靠药石针灸治不了,只有圣贤的“要言妙道”才能根治,这是很高明的思想。同时,《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开创了赋中的一个专体一一“七”体,促进了汉服的发展。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5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