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和志区别(史话与志的区别)
史话与志的区别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即是用通俗之语,把争战胜负、朝代更迭等基本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历史演义
拼音
lì shǐ yǎn yì
定义
用通俗之语把历史讲述成故事
介绍
中国古代史学非常发达, 故尔出现此类小说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唐代咏史诗、元杂剧已有此倾向。“演义”者,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也。但有些小说虽题为“演义”,实非历史小说,最明显的是《封神演义》。另外,历史演义小说与当时评书牵连很大。
其中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这一七实三虚的著作,知名度、影响力远超过了《三国志》。
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
作品
杨家将演义
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三国演义》(罗贯中)、《隋唐演义》(褚人获)、《杨家将演义》(熊大木)、《万花楼演义》(李雨堂)、《东周列国志》(余邵鱼、冯梦龙、蔡元放)、《说唐演义全传》(佚名)、《西汉演义》(钟山居士甄伟)、《残唐五代史演义》(罗贯中)等。
史与志的关系
古人对史和志的关系曾作过详细回答.清人杨佐国提出志为史之余.清人王棻认为志为史之支流.明代李东阳主张'志,史类也','大则史小则志,兼行而互证也.'顺至九年进士金鈜论述史与志的区别,认为'志者,一方之史;史者,天下之志',其区别在于详略.简繁不一.清人吴美秀提出'史志所记必有善而有恶,志之所记有美而无刺,有善而无恶.'还有人提出'志有褒无贬';修志难于修史;方志不及史书影响大;后世修史当代修志.等等.总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史话与历史的区别
演义是纪实体的历史小说,掺进去民间的传说,一般不符合史实,但是人名都是真的。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演义…… 旧时长篇小说的一体,由讲史话发展而来。系根据史传敷演成文。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纪实基本上是真实历史。
志与史有何之别
译文如下:
1、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2、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
3、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是以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4、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作风,二叫作赋,三叫作比,四叫作兴,五叫作雅,六叫作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作“风”。
5、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王室的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废弃,哀痛刑罚政治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
6、所以变风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因此一个国家的政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它“风”。反映天下的政事,表现各国的民情风俗,就叫它“雅”。
7、雅,是正的意思,是表现周王朝政教兴衰经过的。政教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情状,并把这种成功禀告神灵的诗歌。这就是风、小雅、大雅、颂四种诗体的由来,是诗的典范。
8、既然如此,那么从《关雎》到《麟趾》这些教化人的诗篇,便是先王的风诗,所以归于周公名下。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岐周之地推广到南方江汉之域的。从《鹊巢》到《驺虞》这些感化人的诗篇,是诸侯的风诗,先王用它进行教化,所以归于召公名下。
9、《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风诗,是讲端正最初的伦理,是王业教化的基础。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雎》的要义啊!
扩展资料:
内涵:
1、《毛诗序》是一篇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作品,强调要以“诗教”教化人心、提升灵性、端正风俗,所以指出“风 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它是世界文明史中非常罕见的,很早就有此远见与慧见的精辟作品。也是中外美学史上一篇特别值得重视、值得推荐、光芒四射的作品。
2、孔子称“诗三百首”的共同特性,就是温柔敦厚,并且“思无邪”,可以洗涤人心各种杂念与邪念,并激发人性中高贵伟大的潜能,甚至激励人心中的正能量,可以不断提升,形成伟大人格,能与天一般伟大。
3、此即易经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 德”,本文所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也是同样意境。西方所称“To be human is to be divine”(做人就是要发挥心中神性)也是同样精神。
4、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毛诗序》具有特殊意义。尽管它文字篇幅不长,不过区区六七百字,但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不折不扣的诗歌理论专论文章,内容极为丰富。在短短几百字中,《毛诗序》对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等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明晰的阐述。
史书中的志和表示什么意思
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它们都是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史书,是被官方认可的记录历史的著作。
它们相同之处,都是纪传体史籍,而《史记》与它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史记》是通史,里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总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三书,是断代史,它们仅仅记述一朝一代的历史,《汉书》记述的是西汉一朝的历史,《后汉书》是记述东汉一代的历史,而《三国志》仅仅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而且它里面只有本纪和列传,缺少志和表,是一部不完整的史书。
志 史 区别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
还矢先王省略了于字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固定句式
志和史有什么区别
志的组词:同志、志气、斗志、立志、意志、志趣
志拼音[zhì]
笔划:7画
部首:士
结构:上下
笔顺
横、竖、横、点、斜钩、点、点、
释义
1.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2.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3.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4. 记号:标~。 5.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6. 姓。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韩愈《县斋有怀》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记事的文章。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永志不忘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陶潜《桃花源记》
又
寻向所志。
〈名〉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志与史的写作区别
风物 是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可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志 是古代文体一种 也是 记的意思。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刘安遇、胡传淮著《大英风物志》。
2,以记事为主,他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遗事,文艺随笔 ,人物短论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刘安遇、胡传淮著《大英风物志》。
史书与志书的区别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它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传承家族,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国有史,是指国家历史的纪录和研究。国家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其历史记录着民族的发展、成长和变革。国有史是保持国家文化记忆、促进国家文化发展和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历史,也记录了国家对内对外的关系、地域变迁和人民伟大的斗争历程。国有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来源。
方有志,是指家族历史的纪录和研究。家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家族历史记录了家族的发展、传承和演变。方有志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团结。通过记录家族发展历程,家族成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文化,传承家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有谱,是指家族谱系的纪录和研究。家族谱系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身份地位,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谱系的建立和传承,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血统,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家有谱的存在,不仅可以记录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弘扬家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它们的存在和传承,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感,以及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