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明心与见性区别(明心见性的好处)

2023-05-28 09:06:06生活资讯1

明心见性的好处

      2、地魂,是因人的肺有呼吸而有的“识神”,故名“胎光”,是人今生的“阳神、报身、命我、意识、知觉”(内丹称为“黄芽、先天一气、真阳”)。是纯恶不善的,是禀性(前生的习性)。荀子主张的“性恶”,就是禀性(怒、恨、怨、烦、恼)。学佛、修道就是认识禀性、化去禀性,尽显天性,就是道家的“采取黄芽结成白雪”。

         “心死而性活”,就是让识神的妄想清除,尽显天性本色(做好事不留名、做好该做的,要做的,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无为”)。

      【(1)“识神”好动,是与好静的“元神”是截然相反的。识神本来不知道去西天可以成佛,神差鬼使之下识神遇到了元神,受到了元神的熏陶,所以天生的爱好神秘文化。

        唐僧就是“元神”,孙行者与白龙马就是“识神”,佛祖借《西游记》给世人讲佛理,是说只要“降服心猿意马”,就能让“心猿意马”成为为唐僧所用的“护法”。识神只要悟空,就可以成为齐天大圣,否则,如果心中不空(心中还有佛、佛法、学佛的概念)就是畜生猴子。识神只要认识八魔、战胜八魔,就是天蓬元帅,否则,就是被八魔(酒色财气、名利恩爱)戏弄的晕头转向的蠢猪。

        “识神”经历数百难、任劳任怨的把“经历八十一难的唐僧”送到西天,让唐僧回归本位,自己也就成了“斗战胜佛”。

      (2)人喜好喝酒吃肉、犯八戒,都是因为禀性未除。做错事,都是“识神”不理智。每人都有的“自责、自我检讨”,是“元神”在埋怨“识神”的表现。如果“识神”学习烧香磕头的魔法,“元神”就会被“识神”污染、带坏、灵性尽失,断却回天路。“识神”只有学习“明心见性的不二正法”,“元神”才能回归本来面目。所以,识神是主要的,“借假修身”的是识神,成佛的是识神,成为地狱罪魂的也是识神。识神,是魂魄的主体。

       (3)人投生之前,地府有识神的“户籍”,地府为识神安排了“命与运”,所以识神称为“地魂”,是受地狱直接管理的魂。人该死的时候,地府会派人来索命带人,“黑白无常或者牛头马面”(地府的公务员)把人的“识神”带走,人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你的宗教派别是应天应运的教派,你师父是受了无生老母的命令开道传法的、是有着“实修实证”的弓长,你在弓长那里拜师、成为弓长的弟子,弓长把你的名字上报到“无极宫”,天榜上就有了你的名号,这时候地府就会消除你的“户籍”,你就不再归地府管辖。只要你经劫历考不堕落,你百年之后就会直接去“九阳关”进修。如果你道志不坚,知错不改,屡教不改而堕落,天榜上就会去除你的名号,地府就恢复了你原来的“户籍”。

         你如果在堕落之后幡然猛悔,你可以再去弓长那里拜师,一切从头开始。道从不远人,只有人自己远道。

      (4)地皇是阎王爷,管人的命,人要是坏了良心,违背伦理常道,地府就降病。人的病,就是地府把“识神”带到地狱惩罚的症状,这时候外邪就会“趁虚而入”。中医的“正气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原理。

         现世报的病,比如各种各样的残疾人,是因为前世罪大的缘故。有一种是来报怨的,生下来就是给父母讨债的疑难病,就不是“地狱惩罚”识神,是“地狱核准”的因果。】

明心见性!

释义

旧指研究哲理的人,能洞明心性的本源。也指摒弃世俗,大彻大悟,显现人的本性,明白人生真谛。

例句

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

明心见性是什么感受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于是,有了这首《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东坡在南华寺见到了六祖的漆储真身,神色安详,端坐于塔中。东坡说:为什么要来参拜祖师?是因为要认取我的“本来面目”。祖师端然而坐,似乎在询问我这一生的修学心得。我真羡慕惠明和尚,能得到六祖的亲自指点 ,从而悟得大道。我前生三世本都是佛门中人,只可惜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今天,我在祖师面前顶礼膜拜,老泪纵横。我要用这曹溪祖庭的清泉,洗尽我心中对浮世的留恋。

诗中运用了不少禅门的话语 --

“本来面”,又称为“本来面目”,是指人的本性:“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

“明上座”原指惠明和尚。六祖得传衣钵,南下途中,僧惠明来夺衣钵。惠能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却提拿不动,只得向惠能求法。惠能让他屏息诸念,良久问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饮水自知”是惠明开悟后对惠能说的话。惠明说,以前的多少年,都处于蒙昧之中,今天蒙受指教,这种豁然开朗、明心见性的感受,自己能够体会,却无法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指月无眩”是说有人用手指圈成圈对着月亮,愚昧者便以为指中的月亮就是真的月亮了。其实那只是“第二月”,并非真月。六祖说,人的自性“智如日,慧如月 ,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去除妄念的浮云,就可见到如月般明朗的自性。

东坡已老,白发萧疏,立于六祖庭前。面对着六祖真身,东坡泪如雨下。大半生的际遇,文才冠天下,到头来,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东坡平常谈禅说妙飞扬洒脱, 而这首诗却又平又直。这是东坡拜谒祖庭时真实的诚恳感动,绝非一般口头禅可比。

公元1100年,哲宗卒,徽宗即位,在海南的东坡得赦北还。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还能活着踏上大陆。在海中东坡有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天还是一样的深远,海还是一样的平静,云雾散去,明月和海天一起,清净安宁永恒。

归途中东坡买了两根大竹子做肩舆.并写了一首小诗: 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他感叹说:我东坡能够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走着坎坷的人生路,就是因为这一股曹溪的清泉,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东坡不是禅师,他却把禅和人生结合得那样浑然。他的一生,让人看到了禅在凡人生命中的巨大力量。 次年,东坡居士卒于常州。

明心见性的含义

。 《阴符经》曰: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实物文理哲。 参禅悟道是在“无”上“空”上做功夫,而现实生活是“有”是“色”的物质层面,假若二者不能对接,不能运化,那么全是烦恼,全是障碍。故而《道德经》讲“有无相生”,《金刚经》讲“空色不二”。你的精神境界再高,也要和现实对接,让精神和现实达到同一高度。 古人讲: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道理。你所有的感悟,所达到的境界,在现实中无法印证。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固然清雅,大伙听不懂。所以参禅悟道要分两步走,一是明心见性,把事情想明白了,把世情看明白了,二是悟后起修,把事情做透了,圆融无碍。《红楼梦》一幅对联就把问题说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道德经》讲:被褐怀玉。我的境界我的思维超越了众人,是超凡入圣,那么如何跟现实对接,让众人认可,则要隐圣显凡。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明心见性有什么好处

但是对大彻大悟的人来说, 境就是心,心就是境,不动念,境对人就没有作用。

别人误会你,并不会使你落入这个因果,你不必因此而负因果。

凡夫没有智慧,才会不停向别人解释:我确实不是这样、你不要误会我……于是,他的生命变成向别人诠释他的身口意了,他会落入一种痛苦,祈求别人了解他。

明心见性的人不是这样。 大彻大悟的人,他一定先改变自己而不是别人;他彻底地改造自己的理念,因为心境一如——心若不动,境界便没有作用。

明心见性的表现

见明见性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1、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2、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出自明《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纪三》:「见明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

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万念放下,看破放下。

心啥时候真正的放空了,了了明明啊,了了分明。

什么时候能够读懂自己?了解生命的真相。这个世界一切人,一切事儿都是为了我而来,都是为了消除我的烦恼心人。

所有的烦恼的事情都是我的贪着带来。人一旦有了贪心,上帝就笑了。全都是一些大勤创造的这些恶业,六道轮回不休。

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撩我们,就说缘分来了。

制造了这么多的恶业,我把他们都了去了又如何?

不分别不与人争争讲讲。

把一切都看淡了。

在改造自己的路上非常的认真,用心淡定,沉着冷静。

越来越愿意付出。

所有的事情都能过努力奋斗。

一切事都从细节上开始。

条理分明在扎实稳健。

把这个世界上一切恶劣的错误的事情都当做一面镜子,那就是我的错,我应该忏悔。

请原谅,感恩你,我爱你,我错了!

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错了,这才是最可爱的。

明心见性的好处,烦恼立不住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痛而不言是一种历练,不纠缠,不抱怨,不解释,抱怨是一种毒药,摧毁你的意志,消减你的热情,偷走你的快乐,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如此安好,世界喧闹无比,而我独享安静。想明白了,你就不会生气了,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活一天就少一天,你开心,这一天过了,不开心,这一天也过了,人想开了就是幸福,想不开就是痛苦,很多时候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心过不去,幸福从心开始,总是想太多,所以压力很大,人这辈子想活好,就要心简单,人糊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6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