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曹操)
建安七子
建安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出身官吏世家。祖父王畅,父王谦,为大将军长史。王粲身短貌寝,但有奇才,尤以才思敏捷、强记博识称著。汉献帝西迁,王粲也随迁长安。在长安时,王粲去拜谒左中郎将蔡邕。蔡闻王粲来拜已至府门外时,慌张中倒穿了子,跑出迎接。由于粲体弱矮小,满堂官员秀士皆感惊奇。这时蔡邕介绍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仅17岁的王粲经司徒的举荐,诏命拜授为黄门侍郎。王粲感到长安混乱,未奉诏就职,遂与族兄王凯,一起到荆州依附于同乡刘表。刘表知是老师的孙子来投,以厚礼接待,并妥善安置。但他视粲体弱矮小,象是无有大度,没有重用。待曹操率兵攻刘表时,刘表因疽发于背而卒。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说:“将军能听粲计,卷甲倒戈,应天顺命,以归曹公,必获重用,保己全宗,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刘琮纳其言,举州归降曹操。操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琮举荐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当时,曹操置酒于汉水边,粲举杯祝贺,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操大喜,又迁粲为军谋祭酒。后曹操为魏王,即拜王粲为侍中,凡规划朝中兴国大计,粲必参与。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出兵伐东吴,二十二年春,王粲在征途中病卒,时年41岁。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尤擅长辞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等是他赋中的精品.著名的《七哀诗》深刻地反映了汉末人民的离乱之苦,也反映了他对动乱、割据的憎恶.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名声最高.《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0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徐干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亡。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徐干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诗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诗。《室思》为拟思妇词,共六章,写丈夫远行后妻子在家的忧愁郁结情绪:"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幻想着"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同时又担心丈夫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堪称佳作,而"思君"二句更为后人推重。《答刘桢》诗,以浑朴的诗句,表现了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今存徐干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徐干散文,主要有《中论》一书。此书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徐干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曹丕极为赞赏,曾说:“干时有逸气...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橘赋>,虽张、蔡不过 也”徐干的存世之作,今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
阮瑀
阮瑀(2世纪?-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市)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位列“竹林七贤”之一,孙阮咸亦是当时名士。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曹操征之为官,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非但章表书记出色,诗歌亦有文名,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民众底层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文学家刘梁之孙。刘梁少孤贫,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当时颇有影响(见《后汉书·文苑传》)这样的家世,对刘桢自然有深刻影响。
刘桢早年即有才名,八、九岁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而且“警悟辩捷,所向应答如响,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成年之后,他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0、-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这使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瑜、汝南应塌,以及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桢是这一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一)。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从现存诗文看,他与丕关系至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然而,刘桢性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这对刘桢自然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苦心情。此后不久,北方瘟疫流行,刘桢便与徐干、陈琳、应瑒等一起染病亡故。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他一生中的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