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和国事区别(国事与国是)
国事与国是
共商国是,汉语成语,读音是gòng shāng guó shì,国是,国家大政方针。意思是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共商国事,国事,国家大政方针。意思是共同商量国家政策方针。
所以,共商国事和共商国是的区别:共商国是的是:正确的意思。共商国是比共商国事庄重。
国事和国是
“国事”与“国是”又值两会召开之际,相关报道遍布各大报纸,成语“共商国是”再次闪亮登场,频频见诸报端。但是大小辞书均未收录这个成语,因而其确切含义少有人知。特别是,由于人们对其中的“国是”的含义不甚了解,最终导致常常将其与“国事”相混淆。
国事与国是区别是什么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国事国是辨析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出自《国语·晋语六》《管子·戒》。
内部有忧乱,外部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扰。《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孽海花》二五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也比喻个人所处的困境。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想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
国事国是国士的区别和联系
“悉”意思是:全部、全都。“权悉以兵并蒙”出自《鲁肃过蒙屯下》。原文选段: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释义: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
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扩展资料权悉以兵并蒙的蒙指吕蒙。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
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因为他们都佩服吕蒙。
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
吕蒙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
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
他忠于孙吴,对孙权尽心力筹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