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名叫什么金的科学家(科学家 金)

2023-03-17 10:20:06自我学习1

名叫什么金的科学家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的发现: 公元前245年,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鉴定金匠是否欺骗了他。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

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

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

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

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

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石块变轻。

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

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它的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

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更为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量。 浮力概念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简单解释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上、下表面压力差。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浮心定义 浮力的作用点称为浮心。浮心显然与所排开液体体积的形心重合。

沉浮条件 上浮F浮>G物ρ物<ρ液 漂浮F浮=G物 ρ物<ρ液 悬浮(全部浸于水中) F浮=G物 ρ物=ρ液 下沉F浮

科学家 金

霍奇金 (多萝西·玛丽·克拉福特)

霍奇金

主要从事结构化学方面的研究。在1932年以前,X射线分析仪仅限于验证化学分析的结果,但霍奇金将X射线分析技术发展成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方法。

她在剑桥大学期间最先用 X 射线结晶学正确测定了复杂有机大分子的结构。1934年回到牛津大学后,研究了许多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并做出第一幅蛋白质的 X射线衍射图。1949年第一次成功地测定了青霉素的结构。1948年与同事拍摄出第一张维生素B12照片,1957年测定了维生素B12的结构。霍奇金因测定抗恶性贫血的生化化合物的基本结构而获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

有个叫什么金的科学家

富兰克林42岁时,已经在印刷界大有斩获,并进一步醉心于电力实验,他想证明雷电和静电二者事实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费城举行的各项实验,已经证实云和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的雷电即是电力;但他仍执意想抓住“闪电”,他想由暴风雨中取得闪电,然后储存起来,让科学家能在地面进行普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设计出一个在云际充电的实验方法:

  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1751年,隔离亭子的实验法在伦敦出版了.法王路易十五鼓励宫中的科学家们完成这项实验,以证实富兰克林一向坚持的看法—雷电和地面电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兰柯斯.狄阿里巴(Jean Francois 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处的马利花园中的隔离桌上竖起40呎高,尾端尖耸的金属杆,风暴很快地笼罩这里,根据富兰克林的描写,杆旁小心地安置了一个人,不时地以手中绝缘的铁环汲取雷电和火花.

  实验结果,将富兰克林捧成了英雄:云端取得电,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大瓶中(称做莱登瓶),然后在各项实验中,当成普遍的电力随意使用,这又再次证实了富兰克林的天才!

  1952年的夏天,富兰克林还不知道自己的实验已在欧洲大获全胜,他正试着在费城的基督教堂高耸的尖塔上竖起一根金属杆;他一心认为要汲取雷电,金属杆必须升至相当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构却显得太低,富兰克林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装设着铁杆的风筝.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富兰克林继续汲取着天上的火花,并将它保存在莱登瓶中,但这里有个重点必须强调:雷电并没有击中风筝,其实这并非富兰克林的本意,富兰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铁丝传导,在云间充电,等到电力充足之后,他再伸手,让电子经由他的身体导入地下.还好富兰克林幸运地逃过一劫,如果雷电真的击中风筝,他可能无法好端端的签下独立宣言并写下《理查德年鉴》了(Poor Richard’s Almanac).

  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这次隔离亭和风筝实验的意义,不独是电子历史上的创举,它对美国的历史也非常的重要.这次实验中所发明的避雷针更在未来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叫什么金的物理学家

在166年前的今天,1853年9月21日(农历1853年8月19日),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的发现者海克·卡末林·昂尼斯诞生。

海克·卡末林·昂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现象的发现者,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

昂尼斯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1870年进入格罗宁根大学,第二年前往德国的海德堡,跟随物理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学习。1876年,昂尼斯从格罗宁根大学本科毕业,1879年又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

1882年,昂尼斯成为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和物理实验室负责人,将实验室的主攻方向定为低温物理学。当时获得低温的主要手段是液化气体,1882年以前,只有氢气和氦气尚未被液化,英国物理学家杜瓦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在1898年首次液化了氢气。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在昂尼斯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于1894年创建了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建立了大型液化气工厂,1904年液化了氧气,两年后又液化了氢气,并在1908年7月10日首次液化了氦气,以-269°C(4K)刷新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随后又用液氦获得了0.9K的更低温。昂尼斯因此被称为“绝对零度先生”

1911年,昂尼斯利用液氦将金和铂冷却到4.3K以下,发现铂的电阻为一常数。随后他又将汞却到4.2K以下,测量到其电阻几乎降为零,这就是超导现象。1913年,昂尼斯又发现锡和铅也和汞一样具有超导性。同年,由于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性质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气,昂尼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昂尼斯的领导下,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成为世界低温物理学的研究中心。1923年,昂尼斯退休,1926年在莱顿逝世。为纪念他,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1932年被命名为“卡末林·昂尼斯实验室”。

金发的科学家

星宫凯特(薇妮艾拉),变身后的称号为薇妮艾拉大人。

地纹明日汰(多瓦),变身后的称号为“多瓦”。离家出走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与薇妮艾拉相遇后渐渐地成为“星”的一员。被普拉喵认为是女高中生。

娜塔莎(乌姆教授),广岛腔、金发,“星”的干部,技术系万能的科学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5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