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明的什么和开放的什么(唐朝开明和开放有什么区别)
唐朝开明的什么和开放的什么
对周围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政策,准许外国人来华留学并许可外国人参加科举,对外来宗教的宽容政策,广州及泉州等贸易口岸的对外贸易等等。这些举措显示了唐朝对外开明开放的形象,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
唐朝开明和开放有什么区别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唐统治者在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时,能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及民族融合。
唐时,边疆各地发展很快,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的开明政治历史意义
第一,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
第二,唐朝之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唐朝国力强盛,增强了统治者的自信心,为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唐统治者在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时,能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第四,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及民族融合.唐时,边疆各地发展很快,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时期的开明政治
“合同为一家”——形容唐与吐蕃关系
“回鹘衣装回鹘马”——形容唐与回鹘关系
“车书本一家”——形容唐与靺鞨关系
(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温庭筠(唐朝)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唐朝的开放体现在哪些地方?
者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唐朝素以开放著称,就连统治者的称呼也很别致。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接受四夷君长的请求,开始自称“天可汗”。也就是说,唐太宗从此有了双重身份,在唐朝臣民面前,他是“皇帝”;在四夷君长面前,他又是“天可汗”。
唐太宗
“可汗”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自郁久闾社仑建立柔然,自称丘豆伐可汗后,可汗正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柔然人败亡后,代之兴起的突厥人继承了可汗的称号,并把它传播到内亚各语言和各族群的政治体中,使“可汗”的称号流行开来。
唐太宗愿意接受“天可汗”的称号,是他对少数民族开明态度的外在表现。就如何看待少数民族问题,唐太宗曾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唐朝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王朝,正在于它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态度,而这种包容态度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华夷之辨的产生
华夷之辨是指区分华夏族(后来的汉族)和夷狄(散居在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孔子曾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他在礼仪、文化、服饰方面区分华夏和夷狄,当然,孔子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
孔子
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关系紧张,华夷之辨开始盛行起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许多儒生看来,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没有仁义的观念,也没有廉耻的观念,因此形同禽兽。
随着中原与匈奴的交流日益增多,彼此了解加深,少数接受汉化的匈奴人开始进入中原,踏入仕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金日磾了,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因父亲被杀,没入汉廷。在因缘巧合之下,汉武帝启用了金日磾,金日磾曾徒手擒获刺客,救过汉武帝一命,被誉为忠孝之人。汉武帝驾崩前,把太子托孤给金日磾,金日磾因此以异族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金日磾家教有方,他的子孙后代世代为官,在朝廷显赫一时。
然而,金日磾毕竟只是少数,“华夷之辨”还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经历汉末三国的战乱后,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这些少数民族汉化不彻底,在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上与中原人有着难以消解的矛盾,这就导致了西晋初年的少数民族起义不断。
为防止事态扩大,江统向朝廷上奏《徙戎论》,希望朝廷能意识到氐、羌、匈奴等族“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的事实,并建议朝廷“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但是朝廷无所作为,加之八王之乱爆发,这导致西晋统治瓦解,氐、羌、羯、匈奴、鲜卑等族纷纷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造成北方战乱不休,历史由此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华夷之辨的消失
五胡争霸中原,固然带来了极大地破坏,同时也考验着他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想要在中原立足,不能光靠打打杀杀,还要想法适应中原的生活,赢得百姓的支持,方可巩固自己的政权。
五胡治理国家时,普遍使用“胡汉分治”的方式,即对汉人实行汉制,而对胡人实行大单于制,保留了传统的部落制。在国家制度的框架下,五胡的统治者于是具有了双重身份,故而他们在选择称号时兼称汉式的“王”和胡氏的“大单于”。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时自称“赵王、大单于”,氐人苻健建立前秦时自称“天王、大单于”,羌人姚苌建立后秦时自称“万年秦王、大单于”,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时亦自称“天王、大单于”,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五胡的统治者正式称皇帝后,他们会把“大单于”的称号授予继承人,以继续实行大单于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