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项羽(韩信如何评价项羽)
韩信如何评价项羽
韩信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刚出道时,曾拜在项羽门下,可项羽没有重用韩信,只给一个小官,韩信不服气,离开了项羽。
半路遇见萧何,萧何劝韩信投靠刘邦,刘邦开始也没重用韩信,韩信又离开刘邦,当萧何回来向刘邦问起韩信时,刘邦说,他自己离开了。
萧何一拍大腿说:“主公啊,韩信是一位非常优秀将军,您怎么能让他轻易的走掉呢?让我赶快去把他他追回来!”
得到刘邦的许可,萧何连夜去追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由来。最后韩信投在刘邦门下,得到重用,帮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霸业。
韩信评价项羽的两个缺点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勇冠三军,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至今仍被誉为古代第一战将。他生前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带兵打仗总是一马当先,多次击溃敌军。
即使后来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兵败垓下,依然保持了英雄本色,不肯过江东,后人对他不苟且偷生的骨气,很是赞赏。
韩信如何评价项羽的人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
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韩信评价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但他输给刘邦完全处于他的自负。 他不够稳重,做事有点冲动,听到四面楚歌,心里啥都慌了,连乌江都不敢过了,就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了,我觉得他很傻,为什么不活下来呢?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啊。我想这与他的憨直性格有关,不懂变通,所谓君子也,能屈能伸,项羽无法面对失败对他带来的打击,毕竟他没有勾践那种看得开的情怀啊。勾践亡国后还懂得顺从夫差,卧薪尝胆,重新振作。而项羽连给自己改过的机会都不愿给,只为了那份高傲,被权利蒙蔽了双眼的人啊。 虽然项羽是有缺点,但他也有优点。项羽的优点,众所周知,力大无穷。他理想远大,讨厌读文绉绉的诗词,却热衷于兵书,还大胆提出皇帝的位子他可以担当。由于与刘邦志同道合,所以才结为兄弟。 不能小瞧了项羽,若没有了他主持的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刘邦也不会有机会去偷袭咸阳,逼迫懦弱的子婴出城投降啊。- 刘邦,此人的确为天子也。他做过一个小小的官职亭长,因看到犯人受罪,心软下来,把他看押的犯人全放了,自己去投奔项梁。在此,就认识了其侄子项羽,并结为兄弟。 刘邦外表看起来憨厚老实,但心里却打着小九九,他也有雄心壮志,推翻秦朝黑暗统治。 还记得刘邦入咸阳城,约法三章吧,这三章可谓深得人心啊,对阿房宫里的金银珠宝不为所动,假如没有张良的阻止,恐怕刘邦就一头栽进去了吧。项羽在那里打打杀杀,还不如刘邦兵不血刃,但刘邦还是退了出来。是刘邦畏惧于项羽吗?是,真的是。项羽的兵力是刘邦所不能小看的。刘邦尽管有万个不舍得这繁华的咸阳城,他都必须放弃,尽管身边谋士怎么劝阻,他都要去一趟鸿门宴,哪怕会要了他的命,他也要在项羽心里树立威信和信任。他不嫌弃巴蜀这块贫瘠之地。四年,在巴蜀里,刘邦苦苦经营,只等了这一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的心还真狠啊,把后路都烧断了,还是为了不让项羽怀疑,暗渡陈仓,可知道,刘邦门客很多,这招就是韩信提出来的。在这期间,刘邦自封汉王。 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不满足于自己小小地盘。他要谋取天下,结果他成功了。 别看他一身的优点,就以为他是个十全十美的天子。 他也有缺点,而且对后人影响甚大。 有人说过,刘邦一生有两个最大的缺点。 第一,不该迎娶吕后。吕后的心肠歹毒,刘邦不是不知道。刘邦娶她,大多都是为了自保,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也是刘邦的悲哀啊,因为刘邦毕生最爱的还是戚夫人啊,而他死后,戚夫人被吕后折磨得生不如死,被谓之为人猪,多可怜的戚夫人。吕后乱政,颠倒朝廷,乱封爵位,对刘家皇室赶尽杀绝,还好,吕后也不是没有人性,留下了薄夫人和他儿子汉文帝。 第二,不该开国杀功臣。还记得吗?朱元璋一开创明朝,就冤杀功臣,他圣明儿子朱棣更是对臣子毫不留情,把大学者方孝孺十族全诛灭了,把他的学生也当一族杀了。为何明朝君主如此残忍?这开国杀功臣的习惯,是由汉高祖刘邦开始的。 先把打下半壁江山的樊桧杀了,他可是一员勇猛武将啊。再把因顶撞他多多益善的,统领三军的大功臣韩信也给杀了。也是因为刘邦听从了吕后的陷害。
韩信是唯一一个被时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人,出将、入相、封侯、称王,中国历史上只有韩信一个人全部做到过。韩信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以说汉朝的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
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这是他留下来的成绩,彪炳史册。
后世都称颂韩信的功劳,但其实刘邦和韩信是互相成就的,刘邦为韩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韩信在刘邦提供的基础上完成了刘邦统一天下的心愿。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足以封王,但不足以得天下,而如果没有刘邦,韩信的才华会被埋没,可能一直过着漂母求食的日子。
最后,韩信有兴汉之功,而无过。
韩信评价项羽妇人之仁
1、胯下之辱
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韩信落魄时,曾被一个恶霸欺负,恶霸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如果换作夏侯惇,早就将他砍了,可是韩信不是武夫,只有认怂,不过这被后世看作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
2、一饭千金
韩信落魄时还曾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一个好心的老妇人施舍给他一碗饭,韩信发达后没有忘记这件事情,赏赐千金给这位老妇人,此举也被比喻为不忘旧恩。
3、国士无双
在汉中的时候,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问韩信有大能耐?萧何不假思索地说:国士无双。就是指一个国家难找出两个这样的人,可见萧何对韩信评价之高。
4、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这是韩信的成名战。当时刘邦被困汉中,栈道被烧毁,很难在短时间打回关中。
韩信此时出奇策假装慢慢修栈道,实则从陈仓小道悄悄杀入关中,迅速平定三秦,为后来打回中原,和项羽争天下打下了重要基础。
5、背水一战
这是韩信的经典战,虽不是他首创,但运用得恰到好处。
当时韩信和刘邦兵分两路,渡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在不利条件下,他采取截断自己归路的方法激励士气,背水一战将赵军打垮。这一招被后世名将不断使用。
6、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个成语也是说的背水一战的故事,只是换了种说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让自己没有退路,奋勇向前,唯有胜利,才能活下来。这是一种险中求胜的方法。
7、独当一面
楚汉争霸的时候,韩信和刘邦兵分两路夹击项羽,刘邦对韩信这一路心存疑虑,就向张良寻求意见。张良的回答是:韩信能独当一面。意思是说:韩信完全能胜任那一路的工作。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形容能独立完成某个领域工作的能力。
8、十面埋伏
这是韩信的“封仙”之战,在强悍的霸王项羽面前,他能算无遗策地将项羽包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比八面都还多两面埋伏,迫使项羽最后逃亡乌江,并在那里走投无路自杀。
9、功高震主
汉朝建立后,由于韩信的功劳太大,使得刘邦的地位都受到他的威胁,这样反而对韩信不好,因为臣不能超过君。果然,不久后刘邦的夫人吕后就对韩信下手了。
10、金石之交
金石之交指的两人关系非常好,像金石一样坚不可破。
韩信曾有一个幕僚劝他自立为王,和刘邦平起平坐,却被韩信拒绝了。幕僚感叹到:你虽觉得和汉王的关系就像金石一样,但终有一天会被他擒获。后来果然应验。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能被刘邦登坛拜将靠的是萧何的推荐,所以“成也萧何”;韩信最后被骗受擒也是因为对萧何的信任,所以“败也萧何”。比喻成事败事都是同一人。
12、推陈出新
韩信还在为刘邦管粮仓的时候,把粮仓开了两个门,新粮食进,旧粮食出,这样就可以保证粮食不会变质浪费,即推陈出新。
13、解衣推食
刘邦重用韩信的时候,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韩信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给韩信吃,对韩信是关怀备至,可是最后呢?。
14、妇人之仁
这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韩信认为:项羽做事意气用事,不识大体,有时不够狠,就像妇女的软心肠一样,最终会害了他。
15、人心难测
当时天下有一对著名的刎颈之交,叫张耳和陈馀。话说两人誓同生死,但后来却翻脸了。韩信从他们的身上感慨:人心难测。此一时、彼一时,谁也说不清未来会发生什么。
16、拔旗易帜
古代打仗,旗帜很重要,旗帜就是胜负风向标。韩信抓住这一点,一有机会就拔掉敌人旗帜插上自己旗帜来迷惑敌人,这样就可以让敌人兵败如山倒。
1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反义词:说的是韩信想利用赵国人李左车攻打齐国,但李左车却提不出有用的计谋,所以就用这一句来向韩信表忠心。意思是:我虽没有什么良策,但我绝对支持你。
18、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韩信的评价,在刘邦看来,韩信从无败绩,事实也是如此。
19、略不世出
这也是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韩信谋略没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20、居常鞅鞅
韩信没有反刘邦,刘邦却夺去了韩信的兵权,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居常鞅鞅就是指的韩信这种因不平或不满而引起的郁郁不乐。
20个成语典故基本涵盖了韩信的一生!
韩信评价项羽的话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书尤学剑,愿作万人豪。
韬略输韩信,威名夺汉高。
虞兮生不幸,骓也尔徒劳!
盖世英雄气,乌江吼怒涛! 一从天命舍歌讴,龙战中原苦未休。
天地我能悲楚汉,古今谁敢罪商周。
英雄可庙人千古,赤子何辜血九州。
惟有长江知我意,对人无语只东流。 武安城郭水光中,云是前王昼绣宫。
秦汉寂寥悲霸业,烟霞叱咤想重瞳。
金舆已没三秋草,铁马犹嘶午夜风。
惆怅夕阳芳草路,一天愁思满江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