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电影区别(小说与电影区别在哪)
小说与电影区别在哪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 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微小说即140字以内的超短篇小说,它有严格的字数上限。微小说是以微博为主要发表平台的新兴小说形态,是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微小说是微文化诞生的基础,由此衍变出了电影等微文化形式的衍生作品。微小说最为显著的特征还是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
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
小说与电影之间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三者之间的关系: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三者的区别主要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诗庄,词媚,曲谐。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小说和电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概述
小说和散文是人们接触比较多的文体,有很多人有时读到一些文章后搞不清楚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正是因为小说和散文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有时才会有人搞不清楚。那么,小说和散文到底有哪些相通和不同的地方呢?
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小说的分类就不说了,关于小说的主要特征:
1、必须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2、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3、必须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
关于散文的主要特征:除了诗歌,小说,戏剧,其他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称为散文,这是人们广义上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大众式的理解。而狭义上的理解就有抒情和记叙散文两类,也有人在叙事散文中又分纪实散文,与报告文学和杂文可以并列。
散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表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
2、紧紧围绕主题,广阔而灵活地选用生活侧面,一篇文章中可以古往今来,展开充分的联想,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3、语言优美,胜过推敲,达到一定的美学境界。
二、区别与比较
区别与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人物和对话;
人物:
1、真实与虚构。大家知道,小说和散文里面都会有人物,但不同的是,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的即虚构的,而散文里的人物通常只会是真的,不存在虚构的问题,所以人们对散文更容易产生共鸣。
2、具体与散落。长篇小说就不必说了,一个短篇小说至少会有1-2个人物甚至更多,一般来说也会有姓名(不排除有的短篇只用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而散文表现比较散落,与它表现情感的真实性相比较,散文在人物这个方面可以始终不出现具体的姓名和形象,甚至可以若有若无,让你读者自己去感觉。而小说肯定不能这样,小说这样就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因为小说就是要让人一读就能看到一个清清楚楚活灵活现的人站在面前,有时甚至以为就是自己,所以有些小说改成电影时总要强调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就是防止别人误认为写的是自己。这就是小说非常鲜明的地方。说到这里,有些人会有点糊涂,不是说小说是虚构的吗?怎么现在又说得这么真实呢?区别就在这里,既是虚构,又要虚构的像真的一样,这有点像撒谎,骗人,让人上了当就成功了,小说呢,虽是虚构,你虚构得让人掉眼泪了,就肯定成功了。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有点那么回事。散文呢,既是真实的,又不强调具体,比如出生地点,时间,家庭来龙去脉等等,都可以不涉及,只要有个真实的影子在你心中就行了。(举例)
3、时间与空间。小说里的人物一般来说就是生活在作品交待的时间和环境里,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而且互相总是有某种关联,而散文里的人物与文章当时的时间和环境可以相隔非常遥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纵横古今,现代人与过去几百年的上下几千年的人人都可以神交在一起,即使相互间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不是胡说八道,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乱扯。(举例)
4、描写。小说里的人物很注重外表描写,从相貌到服装,包括一些个性特征的突出都很强调,但散文就不太有这方面的要求,写可以随意一两笔,不写也无伤大雅,有时写多了反而不好,有喧宾夺主之嫌,因为散文的重点并不在写人物。特殊情况下比如这篇散文本来写的就是服饰,就有可能写人的外表和服装,这样说就是反对绝对化。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
对话:
1、小说里的对话往往就是故事情节,这是小说里必不可少的东西,极少没有人物对话的小说。而散文里的对话就不一定与故事情节有关;常常是一种意境的喧染,反过来,很多散文除了作者自己没有更多的人物,所以也就没有对话,但你很难找到一部甚至一篇没有对话的小说。曾经有人把一句话也称作短篇小说,小小说。我说那是放屁!因为连小说的几个基本特征都不具备能称之为小说吗?
2、散文里的对话虽然也可能是某种故事情节但大多比较简单,因为不会在情节上做太多文章,如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小说的对话常常就是某些情节的延续,所以它常常要表现人物性格故事的发展等。有时可能通篇都是人物对话,情节就在对话中发展,所以散文的对话随意性比较多,小说则必须着力对付。
(二)描写和故事情节;
小说里需要的描写有多种,如人物,对话,景物,环境等等,凡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有的,小说里就会有,因为小说写的就是人,写人生活的环境与人有关系的所有外部存在,这些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内容,需要作者认真构思,而散文是在自然地抒发情感中,自然地描写景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会人为地为了人物做景物上的铺陈,所以散文里的景物,人物,对话描写,大都比较简单,除了强调文字的优美,不会在意故事情节的复杂,有时甚至谈不上情节,更不会细致地去构思故事情节和细节,与小说的以情节引人就有本质的区别了。(举例)
(三)时间和生活场面;
小说的时间,如故事发生的年代,情节产生的具体时间交待是必不可少的,要让读者明白你这个人物是生活在宋代还是在清代,是生活在十年前,还是在二十年前,而散文则不必交待十分清楚,前面也说过,上下几千年都可以交融在一起。场面也同样,可以明确也可以不很明确,说来说去,散文是以情感人,小说是以故事情节吸引人,侧重不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再说,小说和散文的篇幅也有很大的不同,散文是不可能有几万字,哪怕是五千字以上的也不多,它无法展开太多的内容。而小说除了微型小说,小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几十万几百万字都有可能,散文一般两千字左右为宜,一事一议,不可能篇幅太长。容量有限,所以也不必如小说那样拥有那么多的表现手段。
三、散文和小说侧重的两个方面:
散文的真实性:以情感人,这表现在文字的优美,情感的真实,意境的烘托。它与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虚构,一个不能虚构。所以散文写出来的那种情很容易打动人,小说尽管也可以感人,但因为知道它的虚构性,所以人们不会去追究它的真实性,而散文就有可能去追究它的来龙去脉,当然写的好的小说往往让人觉得如临其境如知其人,那是写作的技巧使然。没有虚构就不成为小说了,所以人们有时会把这样的东西叫作纪实文学。
散文的美学性:散文有时可以用美不美这个词去形容,这就说明了散文具有的美学价值。美从哪里表现出来呢?首当其冲就是它的文字了,也就是语言美,散文的美,同时还表现在感情美,感情美首先又体现在它的真,即真实的美,一段真实的感情表现出来把人们打动了,产生了共鸣这就是说达到了美的意境,既要真实也要感人,并不是说真实的就是感人的,随便写你家哪个小孩打架也是真实的,还要看能不能感人。
散文的语言和真实性都能感动人的话,这篇文章应该算是成功的了。
小说的人物性格:前面说过,小说以写人为主,所以,写好人,把你虚构的人物写的像真的一样就是你的主要任务,写出了性格就写出了真实,在文艺学里这叫人物的典型性,或者叫典型人物。这方面要铺开来讲几天也讲不完。
小说的故事情节:其次就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小说谁也看不下去,看电影我们也喜欢看里面的事情是如何发展下去的,电视连续剧就更是这样,让你天天都守在电视机边上欲罢不能,这就是故事吸引了人。没有故事的小说是不存在的。所以写小说必须编故事,就像你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要让大家愿意听下去,讲的不好,没味道,自己都觉得无聊,人家也听不下去,看小说也是这样,必须用故事来吸引人,让人在故事的发展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分析
大家好,这里是马乞儿说剧。
这个问题非常的不错,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来说说看书吧,我举一个例子,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叫《狼图腾》,这部小说最后也被拍成了电影,当然,电影我没看过。我就谈一下我看这部书时的感受。
这部书以蒙古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人和狼的故事。当然,既然是一部小说,那肯定就有主线故事,这部小说的主线故事非常的不错,环环相扣,当时看的时候那是能看多少我就看多少,我甚至都不舍得放下书去睡觉。小说跟电影的区别就是,他对细节描述的非常到位,而且你在看的时候,甚至还要倒回去再去品味之前的某个片段。但有一点就是,书给人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拿《狼图腾》来举例,结尾处,草原因为过度开发变成了一片荒漠,当主人公再次回到曾经那片草原的时候,眼前的景色已经不是当时那种景色了,主人公透露出一种茫然和失望,当军人开枪打断狼的一条腿的时候,狼和人类远远相望,这种场景就给人一种充分的想象空间。我在看完之后细细的回味着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但是电影就不一样了,他给人一种更直观的感觉,电影可以让你忽略掉想象的空间,让你更多去关注主线故事的发现。
再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去改编,当然,和上面恰恰相反的是,这部作品我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小说,有时间,我肯定会细细的品味一下小说。我想大部分人关注这部作品的时候都是先去看的电影吧。电影给人更直观的体现了包括:行星发动机、地球和木星、地球的冰天雪地等等。
所以,总的来说,书对细节的描述很到位,但是场景需要靠你想象。电影,会让你更直观的去了解故事的发展,让你把用作想象的时间,去用在故事的发展上。再一个,就是视频无论如何都会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这就是当下为什么短视频会这么火爆的原因。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家知道,小说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化的形象感动读者的,戏剧是人物语言、行动和戏剧高潮、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散文则不同,它是诗一般的意境的魅力去扣人心弦的。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具有诗情画意。或象春天的花朵一样瑰丽多姿,或象夏天的月夜一样恬淡清幽,或象秋天的果园一样丰满充实,或象冬天的雪地一样洁白纯净。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也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及无奈的那种向美好生活的渴望!但亦有例外。小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没有典型人物,就没有小说的生命。它需要渲染,需要艺术铺垫,需要大量的细节描写。而这些需要正是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全视角审视。所以,鲁迅、茅盾总是告诫青年作者要重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为,我们只有面对最熟悉的生活场景,我们才能描摹的逼真,才能让广大的读者去相信那个故事的真实性。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
散文是一种心境。然而心境对于散文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散文需要的,是有境界的心态。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情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散文没有童话的纯洁无暇,让人充满幻想,也没有小说的丰富想象,让人感到离现实太远;更没有诗歌的瑰丽飞扬,让人感到心思缥缈。散文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只是意境。好的散文,可以诗情画意,也可以朴素温情。散文的散,不是凌乱,不是散漫,而是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既要纵横驰骋,波浪起伏,又要委婉自然,妙若天成。苏东坡说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散文的写作就是要达到他说的这种境界。
小说的纯粹性是阅读者最重要的审美期待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光是小说,整个文学的纯粹性逾来逾成为整个世界对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核心。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要寓以真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情当然是指真情,矫揉造作之情是难以感人肺腑的。真情从何而来,当然是从生活中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才能对客观事物有深切的感受。无论是小说抑或散文,他们的艺术效果,在于生活的力量,感情的力量。只有对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的感受深切,才能逐步积聚起深沉的感情,把感情化作一股心灵的清泉,汩汩而流,一直流向读者的心底,拨动读者的心弦。如果我们写小说也像讲故事这样去写,或许能够成篇,但绝对会失去小说的厚重感。所谓的厚重感,就是那些在作品中没有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它却是文学的命门。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们要于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要善于从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用别具文彩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做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会笔下生花,写出意境隽永、耐人回味的小说或者散文。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