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和矛区别(矛和枪哪个威力大)
矛和枪哪个威力大
1、用途马槊:古代在马上使用的兵器,专指马上所用的长矛。马槊比矛的威力更大,当然,造价也更高。 南朝·梁简文帝 《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矛:较短,主要为陆兵使用。枪:为步兵武器,是最基本的武器,一般三米以上由大量步兵持械组成方阵,可攻可防。
2、枪头不同矛,头扁平,像一把短剑,大型长杆型兵器,有一定的挥砍功能。枪,头较尖,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扩展资料:马槊结构特点:1、首先外形与枪矛一致,不过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锋非常长,远非枪矛的头可以比。2、有时会装备“留情结”防止冲锋时贯穿敌人无法拔出。
3、马槊杆为通常使用柘木,是细柘杆浸泡油晾干后,用鱼泡胶黏合而成。
4、横向缠绕麻绳,勒入槊杆,使横向受力。
5、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为一个整体槊杆。
矛和枪一样吗
横刃为戈,杆长,戈主要是战车兵用或者对抗车兵骑兵用,
枪和矛的头一样,矛非常长,接近4米,是武卒用的,排成密集队形让对方近不了身。而枪很短2米左右,将军和散兵用,比较灵活,克刀兵
戟是枪和戈的中和体,因为配重比较偏所以实际上不好用,或许有个别武将喜欢冷门武器,总的来讲是仪仗队用的多
枪和矛的区别长度
长枪。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械。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枪显长,用于进攻的枪则短。长枪可达八米之余,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现代武术中枪术竞赛套路用的枪,其长度不能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至枪尖的长度。 枪的组成 枪的种类很多。以宋、明两代为最盛,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新中国成立后,枪术被列为正式武术比赛项目。枪由枪头、枪缨、枪杆和枪镰等组成。 枪头:也称枪尖。枪头为钢或铁制,古时以铜制。现代武术所用的枪头,式样为单个菱形,脊高刃薄头尖。 枪杆:枪的组成部分。枪杆多用木制之,椆木最佳,合木软轻次之,白蜡杆更次之。枪杆后端要粗及盈地,愈向枪头愈细,枪杆要直而不曲,细而不软。 枪缨:枪头下的装饰物。枪缨用犀牛尾、牦牛尾、马尾等制之,现常以纱、丝制之,多为红色。其用途在于,搏刺时枪缨抖动可以迷乱对方,并能挡血。平时演练时则可壮声势。 枪的分类 长 枪 此种枪属明代兵器,枪头长三寸三分,重一两三钱,枪杆状盈。 古矛枪 明代铁兵器,枪头长七寸,重四两。其方棱扁如荞麦,前头尖锐,用于透刺。 梨花枪 是长矛和火器的结合型兵器。采用无缨的普通长枪,在原枪缨部位缚一喷火筒,同时点燃,用火药烧灼而杀伤敌人。药尽有可用枪头刺杀。药筒中喷出之药,如梨花飘落而得名。宋代李全之妻杨妙贞所创此枪套路,世称她"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钩镰枪 枪长七尺二寸,其中枪头为八寸。枪头上尖锐,其下部有侧向突出之倒钩,钩尖内曲。枪杆长六尺,粗圆径为四寸,以木制成,杆尾有铁鐏,长四寸。 九曲枪 枪长一丈一,枪头如蛇形,顶尖而锋利,两侧薄刀,整个枪头长一尺余。明代马战的主要兵器。主要用法有:拦、拿、扎、刺、搭、缠、圈、扑、点、拨、舞花等。 太宁笔枪 枪头锐利,枪头刃下数寸装一小铁盘,上面有刃。因其枪头如笔状,故得此名。 花 枪 枪杆长五尺,梭形枪头,枪头下红缨,枪杆粗不攻把。由于枪杆较细,抖动时枪头颤抖不停,使人难以捉摸枪尖戳处,使人眼花缭乱,故得此名。 雁翎枪 清代兵器。通体长七尺二寸,其中枪头为八寸,枪杆长六尺,粗约三寸余,硬木制成。枪头为炼铁所制,其式样与双钩镰枪相似。惟枪尖为扁平梭形状。杆尾有铁鐏,长为四寸。
矛和枪区别
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
戈是中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 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
矛和枪谁更长
在中国古代兵器中,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枪被称为百兵之王
武谚云:刀为百兵之帅!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棍为百兵之祖!
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是有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中拥有极高的胜率。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日本亦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
可以发现许多在演义、评书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枪的。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正史中用的是长矛,他在《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隋唐演义》中用双锏的秦琼在正史中记载的也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下令斩杀的敌将刺于万众之中。
一些人可能会说,矛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矛和被某些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其实除了枪是百兵之王之外,其他百兵之称号在古籍中是找不到古籍出处的。
不过剑是百兵之君的说法在民间受到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剑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儒家以剑比君子,剑的儒雅气质深受世人的喜爱。不过在某些时期,剑并不是常上战场的兵器。在明末清初《手臂录》有记载:“久不临阵,剑法失传。”
此外,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矛和枪是不是一个东西
唐代以后,人们开始改称矛为枪,造成这种称谓上改变的原因,目前并无定论,有人认为,江淮一带的方言里,称矛为鏦,鏦字的发音跟枪相似,久而久之,世人便称呼矛为枪了。《唐六典》中记载,当时的制式长枪有漆枪,木枪,白干枪和扑头枪,漆枪即骑兵使用的马槊,木枪供一般步兵使用,白干枪和扑头枪是御林军和禁军的武器。
矛和枪哪个威力大一点
1、应用的年代不同:矛主要应用在南北朝之前,枪应用在隋唐以后。
2、杆的软硬:矛是重兵器,杆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基本没有韧性。枪杆的材料用的是柔韧的白蜡杆。
3、用法不同:枪头的刃面短,形状便于刺击,能产生巨大的杀伤力。矛的分量较枪柄重,长度也比枪的长,矛头的刃面比较长,像匕首或短剑,能砍也能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