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庙号和谥号区别(庙号与谥号区别)

2023-03-30 02:24:05生活资讯2

庙号与谥号区别

谥号

是为了评价过世的帝王、大臣等生前的功过。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只有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这三种是官谥,即朝廷给的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宋朝之后规定不作恶谥。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美谥,有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

平谥,有怀、悼、愍、哀、隐、幽、冲、夷、惧、息、携、恤、愿、儆等带有同情色彩;

恶谥,有夸、躁、伐、荒、炀、戾、刺、虚等

对于谥号,可以看一下《逸周书·谥法解》,就知道每个谥对应的会是什么情况。

庙号

庙号顾名思义就是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到西汉才再次传承,但是非有大功大德者不配享有庙号。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唐之后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评论功过作用。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虽然一般庙号不参考谥号选择,但是由于唐之后庙号逐渐取代谥号的盖棺定论作用,所以,也形成褒贬之意

褒义如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太宗、圣祖发扬光大;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

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世祖是中兴之主;等

贬义如

宁宗懦弱;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好玄虚‘’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等。

庙号和谥号有啥区别

定义和广泛用处不同。

1、定义不同

庙号早在汉朝时期,以及之前朝代,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有庙号的,在商朝就有规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商朝天子有庙号的就六个,汉朝也是只有七个,非常稀缺的。

但是谥号每个皇帝都会有的,在一个皇帝死了之后,就由大臣、诸侯评价皇帝的功德,并给出赞扬、贬低或者同情的谥号。

比如说皇帝有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会给上谥,比如说“康”、“文”之类的,但是如果一个皇帝非常不好,就会给出恶谥,比如周厉王,“厉”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谥号。

2、庙号和谥号都是随着时间变化,广泛用处也会有改变。

庙号早在汉朝时期非常稀缺,有一些皇帝擅自给出庙号后,后面的皇帝不认,还会将庙号摘掉,所以庙号是非常严格的,比如“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

在汉朝后,每个皇帝不管文治武功,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的皇帝,都有庙号,庙号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唐朝对以前的皇帝更多的称谥号,比如说隋炀帝、汉武帝。

但是唐朝的皇帝很喜欢把谥号加长,这也是为了虚荣,武则天的谥号就不是一两个字的谥号,而是到了四个字以上。

在明朝的皇帝谥号就有17个字,清朝皇帝甚至有20多个字,所以从唐朝开始,更多的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两次的变化都是因为滥用,通货膨胀,所以用途都有了变化,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见!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口诀:区别庙号年号谥号的口诀是: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庙号和谥号的区分

庙号通常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

谥号是对去世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和谥号怎么区别

帝号是登基在位使用的年, 庙号和谥号是去世后,给皇帝上的尊号。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一句话总结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是常见的。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庙号与谥号区别在哪

1、定义不同

庙号早在汉朝时期,以及之前朝代,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有庙号的,在商朝就有规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商朝天子有庙号的就六个,汉朝也是只有七个,非常稀缺的。

但是谥号每个皇帝都会有的,在一个皇帝死了之后,就由大臣、诸侯评价皇帝的功德,并给出赞扬、贬低或者同情的谥号。

比如说皇帝有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会给上谥,比如说“康”、“文”之类的,但是如果一个皇帝非常不好,就会给出恶谥,比如周厉王,“厉”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谥号。

2、庙号和谥号都是随着时间变化,广泛用处也会有改变。

庙号早在汉朝时期非常稀缺,有一些皇帝擅自给出庙号后,后面的皇帝不认,还会将庙号摘掉,所以庙号是非常严格的,比如“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

在汉朝后,每个皇帝不管文治武功,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的皇帝,都有庙号,庙号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唐朝对以前的皇帝更多的称谥号,比如说隋炀帝、汉武帝。

但是唐朝的皇帝很喜欢把谥号加长,这也是为了虚荣,武则天的谥号就不是一两个字的谥号,而是到了四个字以上。

在明朝的皇帝谥号就有17个字,清朝皇帝甚至有20多个字,所以从唐朝开始,更多的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两次的变化都是因为滥用,通货膨胀,所以用途都有了变化,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5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