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2023-04-04 09:10:12西部百科1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什么叫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为历代儒客尊崇;而且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素材

青出于蓝:

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传统节日有哪些?

1、除夕(岁末的最后一晚):阖家团圆,辞旧迎新;

2、春节:(正月初一):有贴春联,给压岁钱等习俗;

3、元宵节(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汤圆等习俗。

4、龙抬头:(二月初二):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5、上巳节:(三月初三):有春浴、踏青等习俗;

6、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的习俗。

7、端午节(五月初五):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8、七夕节(七月初七):被视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

9、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祭祖节;

10、中秋节(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11、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赏秋,感恩敬老;

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命题真的很大,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一、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

汉字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一直演变为现在的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

文学艺术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从春秋时的《诗经》、诸子百家的著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的小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二、传统节日与习俗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习俗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美好的愿望和向往。

三、传统思想

我国的主流传统思想是儒家文化,并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四、民族音乐

我国有琵琶、古琴、笛子等民族乐器,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名曲,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五、书法、国画艺术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

六、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七、宗教文化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是由外国传入的。都得到了不断的发生与发展。

八、手工艺艺术

我国的手工艺艺术渊远流长,各种民间手工艺术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瓷器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八、科技

四大发明是我们的骄傲,为我国、为世界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九、服饰文化

我国古代的服饰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织、染、绣等一系列的传统技艺和我国传统的美学理念。

其他还包括建筑文化、酒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中国文化主要就是儒释道,基本特征是修一一学习做人。

修一一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儒家是修身学

修身是为了尽性

儒家就是以修身为本,就是在教人怎么学习,怎么做人。学习怎么做人,做人怎么学习。反复讲学习做人。修身就是学习做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所有人皆从修身开始,以修身为重。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就是以尽性为道,就教人将人事物的天命天性发挥到极致。

如何尽性:修身才能尽性,只有每时每刻自省自律,方能随时随地自信自由。

佛学,是自由学,讲真相!

佛学:核心思想是“一个中心”和“两点真相”。

以自由为中心

两点真相:

变:不存在永不变

空:不存在永存在

佛学的理论基石就四个字:无常归空!

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皆是短暂的!

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皆是空无的!

一切皆变,一切皆空;那人生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甚至无所谓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因为做什么都无所谓,那么人就是自由的,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就做最爱的。所以佛教徒都是悲观主义的乐观者,这就是所谓的: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佛学讲求修心

佛学讲求修心,因为我们平常做人时,心常不属于自己。譬如见好看的就开心,难看的就生气;好听的就开心,难听的就生气。所以开心不开心都是受外界刺激决定的,所以我们就是心随境转一一则为凡夫。

所谓修心就是将外求的心转回内求,不要受到外界刺激影响,先做到心不被境转,也就是不动心。所以佛学修行标准:动心就是犯罪。然后在这个不完美的物理世界之上,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心理世界。因为决定人心情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这正是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为内在信仰而活,而非外界刺激。地狱般的环境,也影响不了我天堂般的心境。身在地狱,心在天堂。所以境随心转,则为圣贤。

佛学用一句话总结:真相给人爱与自由,但它先让人痛苦。

道学是自然学,讲适应!

道可道,非常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归于无。

一条总规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再到无。

无→有→无

有的世界都是相对的世界,是非常道。

有+时间=无。

无的世界才是绝对的世界,是常道。

无+时间=一切可能。

常道:绝对的世界,无,永恒。

非常道:相对的世界,有,短暂。

道重视“无”的价值

人们很容易看到“有”价值,却忽略了“无”的价值。其实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

什么是道?

道是在任何时空都不变的东西。

道是无意不变的矛盾,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的心法:对立统一的三分法,非常人常用黑白分明的二分法。

对立统一的思维:

三分法一一无中生有,以柔克刚,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最好。

逆向思维:欲取先予

反向追求:内圣外王

福祸相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利他意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意识: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不做什么,才能做好什么。

道学不争无为表达的是同一种思维:通过先放弃自己想要的来达到自己想要的。

1、通过利他来利己

2、通过放弃控制来达到控制

3、坚持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坚持

4、以不争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达到无所不为。

5、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宇宙万物都处于循环往复运动变化当中,但是这个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讲每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头到尾都存在矛盾。

道眼总能看见世界的反面,以及反面的价值。

道家总是反过来想问题。

儒释道都是讲一件事:修一一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佛学一一修心,做自己,处理自己与内心的问题,讲空。

道学一一修道,做事,处理自己与自然的问题,讲适。

儒学一一修身,做人,处理自己与他人的问题,讲诚。

从内到外,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教人如何做自己,做人做事。

人生不断完善自己最重要,其它都是假的。

修到最后就是止念,没有一丝丝杂念,没有一点点恶意,也就是思无邪。

佛学视角是以空的平等视角+变的动态视角+无我的客观视角看待世界。

道学视角是以世界的视角看自己,所以不是我想要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我能为世界做些什么。

儒学视角是以旁观的视角内视自己,遵从良知做人做事,时刻保持自省自律。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修,学习做人开始,解决自己与自己内心问题,自己与他人相处问题,自己与世界关系问题。更多的是内看,了解自己。而非的外看,了解外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6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