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区别(孔子孟子区别与联系)
孔子孟子区别与联系
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和一.
孔子和孟子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孔子孟子的异同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区别,试总结如下,与各位共同探讨。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为了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他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义正词严,毫不妥协的。
孟子则不然,孟子的性格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便将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解民倒悬为己任,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暴政,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但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态度是出世的;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态度是入世的。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了孔子。例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被无数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
如果说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那么孟子则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提出了“仁”思想,但没有形象化具体化,“仁”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已;而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字,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但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然,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
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但孟子不赞同刑罚,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的经济之道无非是“教养”二字,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孟子与孔子不同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孟子与孔子主张的异同
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末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的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前期在周游列国时他的思想不被各国君主采纳,历尽困苦,尝遍世间辛酸,因此有一种隐忍的性格,遇事能沉着冷静,应对又富于智慧;孟子所处的时代要求凡事要果断,所以孟子有一种刚烈和直爽的性格.
孔子孟子的区别
1、学派不同
孔子和孟子为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老子和庄子为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核心思想不同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3、主要著作不同
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