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兴中会和同盟会区别(兴中会与同盟会)

2023-04-08 08:12:05自我学习1

兴中会与同盟会

不同改革派所成立的帮会,各有代表。前期,同盟会与其他帮会只是合作关系,由于代表人的理念不同,后来也是分分合合。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关系

兴中会,是当年孙中山在中国成立的一个小组织,已振兴中华为已任,这是同盟会的前身,后来,孙中山流亡国外,期间不断的起义,募捐,自然而然就会接触到更多的爱国人士,更多爱国组织,这时候,孙中山为了避免组织太多,不方便管理,协调,毕竟他们都是玩命的,所以孙中山以兴中会为主体,成立同盟会来整合资源,人员,资金的统一,以达到起义前准备的完善。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异同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就是三民主义。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分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兴中会与同盟会区别

它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三民主义。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与正在流亡日本的国内革命团体的负责人黄兴等会晤,倡议联合建立革命组织,得到支持。[1]

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兴中会与同盟会异同点

同盟会人才济济,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人:

1、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2、黄兴,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3、宋教仁,字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4、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

5、陈天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

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时年30岁。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6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