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与元杂剧区别(南戏与元杂剧的异同)
南戏与元杂剧的异同
元代的戏剧叫做元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就其音乐──北曲来说,则是一种早期的以曲牌体为特色的重要声腔系统。
它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对当时的南戏和明代以来南北各种地方声腔剧种给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南戏和元杂剧体制特点有什么不同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和北杂剧相对。其流行于温州(永嘉)一代,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产生于南宋,是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诸宫调,唱赚,地方俗曲歌舞等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在元末明初到清中叶,南戏取代北杂剧的地位,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明清时被称为传奇。
南戏与元杂剧的异同之处
异:
1.结构
杂剧体制四折一楔子,篇幅较紧凑,情节较集中,南戏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2.表演
杂剧一般由一人独唱,一场到底,南戏上场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对唱、合唱
3.宫调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可用不同宫调,可换韵
4.开场
杂剧没有开场,南戏有开场,正戏前先有副末报告剧情和创作意图
5.角色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南戏分为生旦外贴净末丑
6.曲风
杂剧在诸宫调基础上形成,南戏在东南沿海民歌基础上形成,并吸收了宋代以来的词体歌曲。南曲北曲风格上有差异,南曲轻柔婉转,北曲高亢劲切。
相同点:1、杂剧和南戏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剧本的唱词,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是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3、杂剧和南戏都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简介:
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
南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又有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
与杂剧、传奇相比,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柔媚婉转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
南戏的脚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南戏与元杂剧的差异
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不同点:
1、产生的地点不同。
元杂剧以元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南戏则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南戏又被称为“永嘉杂剧”南戏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2、剧本结构不同。
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杂剧的题目证明放于剧本末,一般用来作剧名;南戏的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南戏的题目证明放在剧本开头,一般由四句七言诗来作。
3、扮演角色不同。
杂剧一般由“末、旦、净”三类组成;而南戏则由“生、旦、净、末、丑”等各类组成。
4、演唱形式不同。
杂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来唱,而且只能有一个人唱,一唱到底。杂剧当中,如果是由正末演唱的则叫“末本”,如果是由正旦演唱的则叫“旦本”;南戏的演唱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似杂剧一唱到底。
5、宫调上的不同。
杂剧的每一折只能有一个宫调,并且每折的宫调不能重复。南戏则不作规定。
6、表现的题材不同。
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为题材,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等。
南戏则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例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等。
7、音乐曲风上的不同。
杂剧在音乐曲风上表现得高亢,激昂;南戏则表现得缠绵,温婉、凄凉。
这与杂剧和南戏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有关。相同点:
1、杂剧和南戏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2、剧本的唱词,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是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杂剧和南戏都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简介: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南戏: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