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儒道佛区别(儒道佛的区别和联系)

2023-04-19 22:06:06生活资讯1

儒道佛的区别和联系

儒释道

孔子开创的学派

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

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儒道佛有什么区别

佛道儒三家区别在于信奉理念不同。

     佛家,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出自《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崇奉孔子,因孔子曾做过为贵族相礼司仪的儒而得名。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了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道佛关系

关于三教一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比方说,他们都强调三教圣人没什么不同,成圣、成仙、成佛,根本上都是一致的。另外,三教在思想上、理论上也是可以会通的,他们在强调三教一致时,往往还会利用中国语言中“道”这个概念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可变性。所以儒家、佛教、道教他们往往会讲,佛道,是佛之道,道教,说的本来就是道,而儒道,则是孔孟儒家之道,他们都可以把思想在“道”这一基点上统一起来。这正好反映了“道”这个概念,本身容量很大。

最早提出的三教一致论,主要是强调其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并有利于封建宗法制的巩固和加强。这种三教合一的观念,后来在儒家、佛教、道教三家内部,就不断有人这样提出。这也为三教后来在隋唐时期的鼎足而立,奠定了思想的基础,并为后来不断有人提出完善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启先河。

儒道佛三者的联系

儒家、行道济世。道家、藏道度人。佛家、悟道觉世。三家的宗旨都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其主要思想为“以教化为核心”。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实际上应该是张道陵,俗称“张天师”,其主要思想为“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淡薄知足”,其代表作《道德经》;

佛家创始人为乔达摩西达多,印度人,其主要思想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所传经典均为弟子结集而成。

儒道佛的本质

苏轼,作为北宋最出色的文学家,一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与他经典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的,还有他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他曾经官居高位,也曾经三次被贬,且贬谪之地一次比一次远,最远的一次,他竟被贬到了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自暴自弃了,可苏轼就是苏轼,他依然活得乐呵呵的,最后,他竟然等到了皇帝的大赦,高高兴兴地活着从儋州回来了。

纵观苏轼一生的经历,不难发现,尽管他这一生命运多舛,但,无论多艰难的处境都不曾打垮过他,不论在哪里他都要发光发热,还要自得其乐,逍遥自在。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到底拥有什么样的个性,能处处自适,让自己活得有声有色?

答案是:他同时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养成了他既积极进取又豁达乐观的性格,这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不管身处何地,他都能处变不惊,处之泰然。

一、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渗透了他的心里,成了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苏轼从小读书就显示出积极入世的一面。他读到《范滂传》很有感触,跟自己的母亲说:儿子长大后要做范滂这样的人,为国尽力。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官时,不论在中央还是地方,他都坚守住自己的立场,为国效劳,为民分忧。

在事关国家改革与否的大事上,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激进的变革,也反对故步自封,他主张渐变。

在地方任职时,他总能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民众。通判杭州时,他疏浚西湖,用挖出来的淤泥筑成苏堤;徐州洪涝,他又亲临抗洪一线,不辞辛苦,率领徐州百姓战胜洪涝;即便作为罪臣,被贬到儋州,他依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化当地百姓,培养出北宋建国以来儋州本土的第一个进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士大夫们的行事准则,能做到这些,已经不易,而苏轼“达”的时候兼济天下,“穷”的时候,依然心怀社稷民生。可以说,儒家的入世思想已深入他的骨髓,成长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只要他一息尚存,就要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二、佛老的出世思想成为他政治逆境中的避风港,在这里,他得以调整身心,笑对人生。

入世和出世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在苏轼这里却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他一生遭遇三次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贬谪之地越来越远,条件也越来越恶劣,而他的年岁也越来越老。

每次,当别人认为他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时,他都能在佛老那里找到出口,把自己顺利送达对岸。

被贬黄州时,他有过慌张,有过不适,但是很快,他就开始反思自己,他开始学着接受当下狼狈不堪的自己,学会苦中作乐,学会与自己和解。所以,他放下身架,和家人一起开荒种地,和当地人交朋友,学会享受那些苦难的日子。

是佛老的通达自适让他明白,所谓生死、是非、毁誉、得失,原来可以毫无区别,他早年便有的“齐物”之志,此刻被唤醒了,他变得通透了。所以,哪怕被被贬惠州,他依然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蛮荒的儋州,他竟然把那里当作自己久违的故乡。

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打垮他的了,他处逆境尚能够乐观旷达,谁又能奈何他?

苏轼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哪怕九死一生,他依然痴心不改。他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始终不变。

不论顺境和逆境怎样变化,也不管出世和入世怎样交叠,苏轼的思想中,始终昂扬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在面对困境时,佛老又拯救了他的心灵,让他在那里得以休息、调整。

在苏轼这里,儒释道只是形式的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他自由地行走在三种思想之中,身后是我们歆羡的目光。

儒、道、佛

【南怀瑾参悟人生】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8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