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崩塌与滑坡区别(崩塌与滑坡区别在哪)

2023-04-24 18:18:05西部百科1

崩塌与滑坡区别在哪

崩塌没有滑面,是垂直向下塌落,滑坡有一个滑面,滑坡体沿滑面向下有一定角度下滑。

泥石流则是水和石头、泥等物质沿已经存在的沟向下快速流动。

崩塌与滑坡区别在哪儿

山崩和滑坡一样,都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山崩与滑坡是有区别的。山崩是山体崩塌下落的一种。在那些陡峭的高山斜坡上,岩石和土块由于重力作用,有时会突然发生巨大的崩塌,于是岩石和土块从山上滚落下来,这就是山崩。而滑坡是指山的斜坡上那些不稳定的土体和岩石,在它们自身的重力和地表水、地下水的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形成一个滑动面而整体下滑的现象。发生滑坡时,常常会是半边山体一起往下滑,当地居民把它形象地称为“走山”。

简述崩塌和滑坡各自的特征及异同点

1.概念性质不同。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因地震、雨水、工程等困素的影响,整体或部分顺坡向下滑地的自然现象。

滑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滑落、崩塌、堆积在坡底的现象。

2.诱发困素不同。

滑坡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解冻融化、海啸、不合理人类活动等。

滑塌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强降雨、强地震、洪水、强烈机械震动、爆破等。

3.发生时间不同。

滑坡有时具有滞后性,而滑塌多为突发性。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貌灾害是指: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地貌灾害。地貌灾害的种类有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火山和地震等。

从这4个概念来看,地质灾害包含范围更加广阔比如煤层自燃,可能发生在地球内部,而地貌灾害主要是表现在地球外表的一些灾害。

崩塌与滑坡有何区别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崩塌与滑坡区别在哪里

性质不同、迹象特征不同、时间规律不同。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一、性质不同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二、迹象特征不同

1、滑坡

(1)、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

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

④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

(2)、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④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2、崩塌

①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②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③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三、时间规律不同

1、滑坡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①同时性

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②滞后性

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2、崩塌

岩崩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①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这里说的降雨过程主要指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②强烈地震过程之中。主要指的震级在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通常有崩塌出现。

③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因工程(或建筑场)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上部岩(土)体的稳定性,常发生崩塌。崩塌的时间有的就在施工中,这以小型崩塌居多。较多的崩塌发生在施工之后一段时间里。

④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水库蓄水初期或库水位的第一个高峰期,库岸岩、土体首次浸没(软化),上部岩土体容易失稳,尤以在退水后产生崩塌的机率最大。

⑤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9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