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响应时间变大(nginx请求耗时)
nginx请求耗时
可以设置upstream_response_time的时间来控制多个服务器的切换时间 另外,max_fails=3 fail_timeout=30s,可以通过设置失败次数和超时时间来控制失败时间,默认是3*30=90秒
nginx配置请求时长
PHP 是这样了,worker 忙不过来,Nginx 还能撑住,所以返回 502 bad gayway ,意思是机油你坏坏,不对意思是生意太火了伙计忙不过来。
你先看一下PHP到底在忙些啥,如果是 CPU 密集型计算(应该不会),看看CPU和内存满没满,没满就多开一些worker,满了就多加一些机子。
我猜测可能是数据库响应缓慢,然后人多了数据库是否能撑住也是一个考虑,多用一些缓存吧。
防流量攻击真没啥好办法,找牛逼一些的机房/CDN 吧。
nginx请求的11个阶段
PHPWAMP的Nginx功能不错,Nginx站点管理”特点如下:
1、添加站点可以指定任意PHP版本,多版本可以同时运行。
2、Nginx站点管理可以给每个站点分配不同的进程数,很灵活。
3、Nginx默认的6个PHP版本都是对应阶段的最后最新稳定版本,兼容性高。
4、Nginx站点管理的每个网站都将受到安全守护,可以实时保护网站正常运行。
5、自带多个php版本,自带mysql5.5、5.6、5.7,支持无限添加mysql版本和php版本
6、Nginx站点管理与原来的Apache站点管理一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强大,纯绿色稳定运行。
站点管理的各大PHP版本默认都已经集成了zendguard,默认支持MSSQL(SQLServer)等多个数据库。
nginx请求耗时比原始服务慢
vue项目项目js运行时间太长,一、使用场景
vue项目首次打开加载很慢,主要是打包后的三个文件加载很慢
我们把鼠标放到其中的一个文件上,查看加载的详细耗时,可以看到时间主要是花费在content download上了,这是我们就可以选择gzip优化
二、项目配置
webpack.prod.conf.js
webpackConfig.plugins.push( new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 asset: '[path].gz[query]', fileName: '[path].gz[query]', //这个位置的asset要改为fileName algorithm: 'gzip', test: new RegExp( '\\.(' + config.build.productionGzipExtensions.join('|') + ')$' ), threshold: 10240, minRatio: 0.8 }) ) 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
三、服务器配置(nginx为例)
http:{ gzip on; gzip_static on; gzip_buffers 4 16k; gzip_comp_level 5; gzip_types text/plain application/javascript text/css application/xml text/javascript application/x-httpd-php image/jpeg image/gif image/png; } 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调试过程(Chrome)
如何确定gzip是否生效?打开控制台,切换到network,选中之前加载比较慢的三个文件,可以看到headers请求头里面的Content-Encoding,已经是gzip了
也可以将鼠标放在size这一栏,会有一个hover层,显示出来提示压缩后的文件大小以及原资源解析大小
?
nginx响应非常慢
1 使用 OCSP 进行客户端 SSL 证书验证
2 引入ssl_reject_handshake 和 ssl_conf_command指令
3 使用lingering_close, keepalive_timeout, keepalive_time 和 keepalive_requests 指令简化和提升对 HTTP/2 连接的处理
4 以严格模式处理上游服务器的响应
5 支持处理 cookie flags
6 基于最小可用空间的缓存清除
7 从客户端和邮件代理的后端服务器均支持 PROXY 协议
8 支持在 SMTP 代理后端启用用户身份验证
9 stream 模块新增 set 指令
nginx每秒处理请求
早期的互联网应用,由于用户流量比较小,业务逻辑也比较简单,往往一个单服务器就能满足负载需求。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流量越来越大,稍微好一点的系统,访问量就非常大了,并且系统功能也越来越复杂,那么单台服务器就算将性能优化得再好,也不能支撑这么大用户量的访问压力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多台机器,设计高性能的集群来应对。负载均衡方案的三种实现策略:
一、多台服务器是如何去均衡流量、如何组成高性能的集群的呢?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r)是指把用户访问的流量,通过「负载均衡器」,根据某种转发的策略,均匀的分发到后端多台服务器上,后端的服务器可以独立的响应和处理请求,从而实现分散负载的效果。负载均衡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服务能力,增强了应用的可用性。
二、负载均衡方案有几种?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方案主要有三种:
1、基于DNS负载均衡
2、基于硬件负载均衡
3、基于软件负载均衡
三种方案各有优劣,DNS负载均衡可以实现在地域上的流量均衡,硬件负载均衡主要用于大型服务器集群中的负载需求,而软件负载均衡大多是基于机器层面的流量均衡。在实际场景中,这三种是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下面来详细讲讲:
三、基于DNS负载均衡
1、基于DNS来做负载均衡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实现方案,通过在DNS服务器上做一个简单配置即可
其原理就是当用户访问域名的时候,会先向DNS服务器去解析域名对应的IP地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DNS服务器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返回不同的IP。比如南方的用户就返回我们在广州业务服务器的IP,北方的用户来访问的话,我就返回北京业务服务器所在的IP。
在这个模式下,用户就相当于实现了按照「就近原则」将请求分流了,既减轻了单个集群的负载压力,也提升了用户的访问速度。
使用DNS做负载均衡的方案,天然的优势就是配置简单,实现成本非常低,无需额外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当配置修改后,生效不及时。这个是由于DNS的特性导致的,DNS一般会有多级缓存,所以当我们修改了DNS配置之后,由于缓存的原因,会导致IP变更不及时,从而影响负载均衡的效果。
另外,使用DNS做负载均衡的话,大多是基于地域或者干脆直接做IP轮询,没有更高级的路由策略,所以这也是DNS方案的局限所在。
2、基于硬件负载均衡
硬件的负载均衡那就比较牛逼了,比如大名鼎鼎的F5 Network Big-IP,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5,它是一个网络设备,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类似于网络交换机的东西,完全通过硬件来抗压力,性能是非常的好,每秒能处理的请求数达到百万级,即 几百万/秒 的负载,当然价格也就非常非常贵了,十几万到上百万人民币都有。
因为这类设备一般用在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入口最前端,以及政府、国企等不缺钱企业会去使用。一般的中小公司是不舍得用的。
采用F5这类硬件做负载均衡的话,主要就是省心省事,买一台就搞定,性能强大,一般的业务不在话下。而且在负载均衡的算法方面还支持很多灵活的策略,同时还具有一些防火墙等安全功能。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个字:贵。
3.基于软件负载均衡
软件负载均衡是指使用软件的方式来分发和均衡流量。软件负载均衡,分为7层协议 和 4层协议。
网络协议有七层,基于第四层传输层来做流量分发的方案称为4层负载均衡,例如LVS,而基于第七层应用层来做流量分发的称为7层负载均衡,例如Nginx。这两种在性能和灵活性上是有些区别的。
基于4层的负载均衡性能要高一些,一般能达到 几十万/秒 的处理量,而基于7层的负载均衡处理量一般只在 几万/秒 。
基于软件的负载均衡的特点也很明显,便宜。在正常的服务器上部署即可,无需额外采购,就是投入一点技术去优化优化即可,因此这种方式是互联网公司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