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仁爱与兼爱区别(仁爱和兼爱的不同含义)

2023-04-28 03:48:07西部百科1

仁爱和兼爱的不同含义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3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1、 墨家,爱是没有等级和差别的;儒家,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因而儒家仁爱的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在“爱有等级”的原则下发展的。

    2、 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的品德;墨家认为兼爱是要靠外力加之于人的。

    其实,我认为在当今的社会,儒家的仁爱更加的实际一点,一个人很有可能把自己最深的爱给自己的亲人,而给其他人的会少的多 ,应该这样说,人人都有自私之心,他们宁愿把最真的爱给自己的家人,而墨家的兼爱也许会困难很多.我们不敢否认,在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多大慈善家,他们为这个社会的确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几个是愿意为我们的国家出力,所占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但我相信,今天的社会,人人都会把自己的爱施加于他人身上,这样,社会也会有一个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人的一小步,就是这个社会的一大步

论仁爱与兼爱的异同

仁爱:出自《淮安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兼爱: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通过以上的两个主张看,个人感觉兼爱更适合当今社会。

仁爱与兼爱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的区别是孔子的仁爱,就是把自己从近到远,从亲戚到陌生人,有着同样的区别。另一方面,墨子反对儒家“爱有区别”的学说,强调爱的层次没有差别,主张亲疏不分的平等爱。仁爱和兼爱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仁爱和兼爱哪个更具有朴实性

“仁爱”和“兼爱”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仁爱”重私德,讲等级层分之分,而“兼爱”重公德,爱是无界限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人与人之间就是生来平等。个人认为:墨子的“兼爱”观点才是我们人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是我们所憧憬的未来。

“仁爱”的观点能够更好地符合现实生活,能够避免在某些不情愿的环境中产生道德绑架,更容易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仁爱”思想就目前的生产力状况来说更有利于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提高,“兼爱”思想更适应于人类大同社会。

仁爱和兼爱有何不同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  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仁爱与兼爱的不同

一,不同之处:

1、出处不同

兼爱:“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

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仁爱: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白话释义: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2,含义不同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仁爱: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仁爱是一种上对下的一种爱,可以是母亲对孩子,也可以是君王对臣子。

3,理论性不同

兼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出于公平主义。

仁爱:儒家的“仁爱”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报恩心理和同情心理。

二,相同之处:

1、“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孔子和墨子都将道德延伸到了它本不该到的地方,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思路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漠视。

2、“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

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要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0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