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和小康区别(大同与小康有什么区别)
大同与小康有什么区别
大同,不仅是位于山西的那座富含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和煤炭中心的名字,它还是中国古代思想中人类最终可达到的最崇高的理想世界;代表了祖祖辈辈的华夏儿女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大同”的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
大同思想虽然是中国思想,但西方的乌托邦,以及现代的共产主义、地球村这些思想也与大同思想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古人对“大同”的理解和阐述,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古人重视大同,同时也重视差距。人和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你往南,他向北,你朝西,他奔东,天下四方,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熙熙攘攘。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无法抹去,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明确自己内心的方向,那就会各得其所,这才叫其乐融融,这才叫天下大同。
《论语》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大同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在周易中,大同是大有卦和同人卦的结合。大有——物质极大丰富;同人——大家志同道合。唯有物质极丰,志向相通,才能够称得上大同。大同世界是孔子这位华夏人文先祖对未来世界的一种美好向往。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孔子才大举“仁”的大旗,周游列国,讲学求礼,在孔子看来,“大同”就是“仁”的最终归途。
天下大同便是和而不同,这个“和”字就是各得其所。今天我们谈社会要和谐发展,公民要诚信友爱,理解“天下大同”的真正含义,是非常必要的。
大同与小康的根本区别
一、大同思想
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大同和小康的区别
很有地方特色,幽默风趣,老百姓喜闻乐见
大同和小康的最本质的区别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是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 禹 、 汤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之治。
大同和小康有何区别
古时的小康社会是指比“大同”低一层次的理想社会模式。 而所谓的“大同”是指儒家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指的是人类最终达到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表述“大同”含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只是“天下为家”的社会模式。在这种社会里,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行为准则是“礼”,贤能当道,充满仁爱,人得其所,实质上反映了阶级社会形成后的社会特征。它对宋明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有过一定影响,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继承了这种思想,把它作为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把升平盛世称作“小康”。
从上可知,古时的小康社会是指比“大同”低一层次的理想社会模式。
大同与小康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以上是儒家对大同和小康的原典论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道家对小国寡民的原典论述。
简单说来,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指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
这只是一半回答,请其他朋友指正。此回答授权任何人使用在自己的答案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