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豆蔻和草豆蔻区别(豆蔻与草蔻的区别)

2023-04-28 22:24:05西部百科1

豆蔻与草蔻的区别

豆蔻《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产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秋季结实,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可入药,有香味。可用于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白豆蔻又称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皮色黄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气柔和;红豆蔻也叫红豆、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颜色深红,有辣味和浓烈的香气。另有肉豆蔻,又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本草纲目》),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植物果实,性状相近,常被归为豆蔻类,实有不同。

直至《中国药典》 ( 1985 年版) , 根据市场实际使用豆蔻品 种, 确 定 了 白 豆 蔻 A. kravanh 和 爪 哇 白 豆 蔻 A.compactum 为豆蔻的法定来源种。[1]

中文学名

草豆蔻

拉丁学名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株高达3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0-65厘米,宽6-9厘米,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两边不对称,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稀可于叶背被极疏的粗毛;叶柄长1.5-2厘米;叶舌长5-8毫米,外被粗毛。

共4张

豆蔻

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厘米,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钟状,长2-2.5厘米,顶端不规则齿裂,复又一侧开裂,具缘毛或无,外被毛;花冠管长约8毫米,花冠裂片边缘稍内卷,具缘毛;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长3.5-4厘米,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子房被毛,直径约5毫米;腺体长1.5毫米;花药室长1.2-1.5厘米。果球形,直径约3厘米,熟时金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2]

(1)原豆蔻:果皮横切面: 外果皮为1列扁长方形薄壁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长圆形,内侧有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外侧为纤维束,呈半月形,维管束间有1~4列石细胞断续成带,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壁孔明显。内果皮为1列长方形薄壁细胞,排列整齐。种子横切面: 种子表皮为1列径向延长的细胞,长40~90μm,宽10~40μm,壁较厚,外被透明角质层,下皮为1~2列薄壁细胞,充满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较大,类长方形,径向60~80μm,切向40~100μm,排列整齐。其内色素层为2~4列充满色素的薄壁细胞。内种皮为1列较小的类长方形石细胞,内壁特厚,胞腔偏于外侧,含类圆形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细小淀粉粒,并含少数细小草酸钙棱晶; 内胚乳及胚细胞中含细小糊粉粒。

(2)印尼白蔻:白豆蔻之名始见于唐《本草拾遗》 缩砂密项下 : “缩砂密,似白豆蔻子”。[3] 外果皮细胞较大,长20~40μm,宽约12μm; 中果皮薄壁组织较厚,石细胞壁较薄。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宽8~20μm;油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长60~100μm,宽60~80μm。

分类

云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

光叶云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 var. glabrior (Hand.-Mazz.) T. L. Wu

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L.) Willd.

小草蔻Alpinia henryi K. Schum.

主要价值

种子含挥发油约1%。所含山姜素(Alpinetin)为7-羟基-5-甲氧基双氢黄酮,豆蔻素(Cardamomin)为2',4'-二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分布范围

产广东、广西;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海南。[2]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育苗地要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通过翻耕土壤,施足基肥,清除草根石块、细碎土块后,施腐熟牛栏粪或堆肥作基肥,畦宽0.8-1米,沟宽40厘米。种植地宜选择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缓坡地,具有一定数量的常绿阔叶树,冬季寒流影响较小,坡向为东南向,两面有山或三面环山的山沟或水边不易冲刷的地方,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按1.5-2米行距翻耕土地,结合整地,砍去杂草树术,挖去树根,开穴,穴的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x 30厘米。施基肥,在坡地上开排水沟,以防积水和冲刷。缺少荫蔽树的地方,先种速生树。

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 一般选取8月初至9月随收随播种,播种前催芽,如种子量少,可用种子4倍的湿沙混合后置于盆中,经常保持湿润,在30 -35℃气温下,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点,此时取出播种。按行距10 - 15厘米开沟条播,播种后覆土0.5厘米,床面盖草,20 - 30天开始出土,从播种到齐苗需40 - 60天。当幼苗出现2-3片叶时,进行间苗或移床,促进叶片加速增加,至5-7片叶时,植株开始分蘖,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1米×1.5-2米。每穴栽种子苗2-3株,不要栽得过深,以免影响发根抽笋。栽后压实,淋定根水。

  (2)分株繁殖 在田间选择健壮高产的植株,剪取其根状茎,每一根茎上具有2-3个地上茎。一般生长茂盛的二年生株丛,可取8-10小丛作种苗用,随挖取随种。

田间管理

(1)遮荫。 幼苗出土时,将盖草轻轻拨至行间,以利出苗,出苗时要搭设荫棚,以防止烈日暴晒。

  (2)除草、割枯苗。 定植后封行前,及时拔除杂革,注意不要伤幼茎和须根。收果后,及时除去枯、弱、病残株。密度过大的,多剪一些弱苗。

(3)追肥、培土。 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后,应重施人粪尿或硫酸铵水溶液,以促进苗群生长。进入开花结果期,应施氨、磷、钾全肥,并配合施土杂肥、火烧土等。也可在结果期用2%过磷酸钙水溶液作根外追肥,以促苗促花,增大果实,提高结果率。爪哇白豆蔻为浅根系植物,须根多,常散生在土表,在秋冬施肥后进行培土,但不宜过厚,以免妨碍花芽抽出。

(4)灌溉排水。 高温干旱会引起叶片卷缩、萎黄、植株生长纤弱;若花期遇干旱,则花序早衰,开花少,花粉和柱头黏液也少,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干死,此时要及时灌溉或喷洒,增加空气湿度。雨季要修好排水沟,以免积水引起烂根烂花。

(5)调节郁闭度。 育苗阶段要求80%-85%郁闭度,开花结果阶段,则要求70%的郁闭度,入冬时可增加到80%。

(6)人工授粉。 爪哇白豆蔻花朵结构特殊,不易进行自花传粉或异花授粉,故需人工辅助授粉。在正常气候下,上午7点以后开花,8点后陆续散粉,10点花粉达到成熟,故人工授粉应在每天8-12时进行为宜。具体方法是用竹签挑起花粉涂在漏斗状的柱头上即可,花粉多时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3朵花。

豆蔻和草豆蔻

不是同一种香料。

白蔻又名滑叶山姜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70cm。根茎横生,分枝。叶片近无柄,叶舌2裂,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花通常2朵聚生,花萼棒状,花冠裂片长圆形,白色而具红色脉纹,果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多角形,有樟脑味,花果期4~12月。

豆蔻与草蔻的区别图片

豆蔻简介

豆蔻分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白豆蔻又称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皮色黄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气柔和 ;红豆蔻也叫红豆、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颜色深红,有辣味和浓烈的香气 。另有肉豆蔻,又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本草纲目》),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植物果实,性状相近,常被归为豆蔻类,实有不同。

2

豆蔻原产地

豆蔻出产于广东、广西;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海南。

豆蔻与草蔻的区别与功效

草豆蔻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

主 治: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味辛,温,无毒。”②《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入脾、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原植物株高达3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0-65厘米,宽6-9厘米,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两边不对称,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稀可于叶背被极疏的粗毛;叶柄长1.5-2厘米;叶舌长5-8毫米,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厘米,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钟状,长2-2.5厘米,顶端不规则齿裂,复又一侧开裂,具缘毛或无,外被毛;花冠管长约8毫米,花冠裂片边缘稍内卷,具缘毛;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长3.5-4厘米,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子房被毛,直径约5毫米;腺体长1.5毫米;花药室长1.2-1.5厘米。果球形,直径约3厘米,熟时金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产广东、广西;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海南。

种子含挥发油约1%。所含山姜素(Alpinetin)为7-羟基-5-甲氧基双氢黄酮,豆蔻素(Cardamomin)为2',4'-二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肉豆蔻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用法用量:3~9g。

原植物属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毫米。雄花序长1-3厘米,无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长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着花1-2朵;花长6毫米,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花梗长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通常为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柱头先端2裂。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至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子叶短,蜷曲,基部连合。

原产马鲁古群岛,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地已引种试种。

本种为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产地用假种皮捣碎加入凉菜或其他醃渍品中作为调味食用;种子含固体油,可供工业用油,其余部分供药用,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

豆蔻和草豆蒮的区别

不一样

豆蔻与肉蔻的区别是在于,豆蔻是姜科的植物,肉蔻是常绿乔木科,两种食物在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

 豆蔻是常绿本植物,主要产自于岭南,外形像芭蕉叶子比较大,花是淡黄色的,秋季结实,果实偏球形,种子像石榴籽可以当药,而且是有香味的,炖肉的时候可以增加肉的香味儿,

肉蔻所含挥发油少量能够促进胃液的分泌以及帮助胃肠道蠕动有开胃和促进食欲,消胀止痛的作用,大量服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显著的麻醉作用。 

肉蔻炖肉的时候一般都是可以放一些的,但是炖鸡肉的时候最好不要放肉扣,因为鸡肉里面还有别的肉类没有的谷氨酸钠,谷氨酸钠被誉为味精,味道是比较新鲜的,如果再放肉蔻就浪费了,一般正常情况下,肉蔻是适合所有人群的,也就是说几乎是没有什么禁忌。

豆蔻和草寇功效区别

大家好,我是未来煮夫。

一个深耕美食领域的垂直自媒体专业玩家。

以下是关于“香料植物有哪些?”的精心回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香料。而香料的历史也很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

香料也可以分为植物性天然香料,以及动物性天然香料。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植物性天然香料。一般指用芳香植物的花,枝,叶,皮等作为原料提取生产的精油,比如玫瑰油。

同时,香料这个词也有其他意义。有时我们也指香辛料。最常见的就是八角等家庭调味品。

香辛料大致可以分为4大类。

1:辛辣类香料:辣椒,胡椒,花椒,姜类等。

2:芳香类香料:丁香,月桂,肉桂,众香子等。

3:香草类香料:茴香,甘草,百里香,千里香等。

4:上色类香料:紫草,藏红花,红椒,姜黄等。

厨房常见的“五香”是指:小茴香,八角,花椒,桂皮,公丁香。

很多时候会据此制成五香粉,供家庭调料之用。

另外,我们还有一样很常见的调料品香料,叫十三香。又称为十全香。主要指13种中草药物,包括砂仁,肉蔻,紫叩,肉桂,花椒,丁香,小茴香,大料,木香,白芷,山奈,干姜,良姜等。

市面上也有十三香香粉出售。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香辛料都是药食两用的材料。既是中药,也是调料品。一般调制卤水会用到21种香辛料。市场购买不全的话,大家也可以去中药房抓取。

以上就是我的精心解答。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未来煮夫,欢迎关注我,见证“未来好丈夫”的成长之路。

豆蔻与草蔻的区别是什么

  老蔻别名叫“草果”。

  草果(学名: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是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高可达3米,全株有辛香气,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

  草果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海拔1100-1800米。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作调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另外草果喜温暖湿润气候,怕热,怕旱,怕霜冻,适宜生长的气温为15-20℃。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0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