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IaaS层云服务(公有云底层架构)
公有云底层架构
云计算1.0时代公有私有云、开源闭源到2.0时代的标志,商业模式的进化、数据等的发展方面进行介绍。
开放开源、模块化、产品化、绿色节能、服务化和标准化,甚至可移动,是数据中心未来的必然趋势。
云计算已完成了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软件定义,SDN正在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软件定义。
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仅是计算、存储和网络三大件,还有制冷和配电等,也就是说:
数据中心的非IT设施,也是资源,也需要池化,也需要软件定义,也需要服务化。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是趋势,而面向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应该包括对风火水电的智能化和管理
虚拟化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2014年核心已然升级到2.0;
云计算2.0时代,商业模式从按“量”收费发展到按“质”收费;
云计算的利息,就是大数据服务;
数据恒久远,一上永流传 //上船(传)容易,下船(传)难;
市场绝对领先者如AWS搞闭源生态,剩下的企业围绕着开源社区抱团取暖;
数据中心的非IT设施如制冷、配电,也是资源,也需要池化,也需要软件定义,也需要服务化。
互联网技术普遍存在一个“七年之痒”的规律。一个新技术从开始诞生或引起关注,到第七年就该有个交代了:
要不升级,要不换代,要不分支,要不安乐死。从1969年的阿帕网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基本如此。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了新一轮互联网技术革命:
7年前,微博、三网融合、IPTV、NGN、社交网站和视频服务等正大热,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APP Store、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刚刚兴起。
7年后,博客衰落了,IPTV、NGN和三网融合羞答答的藏起来了,社交完成平台化了,视频应用主流化了,智能手机平台期了。物联网,早产的结果是需要保育箱。
1. 公有云,私有云?
混合云成了2014年最热门的云服务模式。
互联网企业更擅长草根生存的大众消费者市场,不擅长政府和企业市场,而这往往是混合云的土壤。
于是互联网巨头和传统IT巨头们,开始相互看得起对方了,开始竞合游戏了。
2. 开源与闭源
在云计算的开源社区,OpenStack以69%的市场占有率、400多家企业的支持,在2014年成了云计算开源社区的最大赢家
而在闭源世界,AWS先发优势一枝独秀,也正忙着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做生态不仅适用于软件产品,也适用于云计算。市场绝对领先者搞闭源生态,剩下的企业围绕着开源社区抱团取暖,是一般规律:
字符时代的DOS与UNIX,图形时代的Windows与Linux,触屏时代的iOS与Android,闭源与开源操作系统的竞争一直延续着。
在云计算1.0时代,只不过是换成了AWS与OpenStack:
云计算2.0时代已然来临?标识是什么?
标识依然是Docker,
虚拟化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2014年,轻量级和开源虚拟化技术Docker的出现,核心已然升级到2.0:
Docker把集装箱化思维应用到了软件“运输”上,自动化、可移植性和自包涵等是对Docker特点最多的描述。Docker的应用,使得用户云实例的内存规模从几十G级别,下降到几十M级别。
1. 商业模式的进化
云计算2.0时代,可能从按“量”收费发展到按“质”收费的商业模式:
新的商业模式将根据安全性、可靠性和服务能力等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模型。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服务商,更不是软件制造商。
相反,云计算1.0的收费模式,以服务为中心,按需付费,用多少量算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在于:
对用户而言,一部免费电影和金融数据,前者可能需要向云服务商支付更多的使用费用,但后者的用户价值却可能更大。
有了云计算,数据成核心资产了。
云计算1.0时代业界更关注底层技术,2.0时代更关注数据资源。
银行汇聚海量散户的小额资金,形成可以动态弹性调度的资金池,向需求方提供大资金服务。
云计算汇聚万物互联后的各种数据,形成可以弹性计算的数据池子,向需求方提供大数据服务。云计算的利息,就是大数据服务。
互联网免费的好处是便利性,代价是安全和隐私。
云计算2.0时代,需要重新定义隐私的内涵和边界。
这种收费模式,必然带来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下降。
并直接导致用户不愿意把高价值的数据迁移到云上去
公有云原理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以通过 Internet 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
公有云的架构
华为云Stack是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可支持企业或机构业务的持续发展,能满足对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物理分散指的是多个数据中心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物理数据中心在部署云平台后,可以实现IT资源的整合,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逻辑统一指的是通过数据中心管理软件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多个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华为云Stack的物理分散架构
华为公有云服务目前在国内、亚太、非洲、拉美都建设有数据中心机房,目前对外提供服务的总共有10大区域。而每个区域,又包含有多个可用区。在华为云的服务购买界面中可以选择特定的的区域购买服务,而区域/可用区等概念都是华为云物理设备部署架构中的名称。
什么是公有云计算基础架构
物联网时代,数据上云已经成为共识。
至于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这个见仁见智。
首先,我们来对二者进行一个区分。
公有云
由云服务提供商控制,用于云服务用户和资源的云部署模式。云服务商构建基础架构,整合资源构建云端虚拟资源池,根据需要分配给多租户使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实例等都属于公有云范畴,适合无架设私有云条件或需求的企业和开发者使用。公有云具有非常广泛的边界,用户访问公有云服务的限制很少。
简单地说,公共云是由云服务提供商管理的云IaaS ,并且几乎可以用于任何人,通常具有上述功能,有时还具有PaaS选项。
私有云
由云服务客户控制,用于单一云服务用户和资源专用的云部署模式。私有云可能由企业本身或第三方拥有、管理和运营,可能部署在企业工作场所内或数据中心。用户也可以授权访问其他方面。私有云旨在设置一个狭窄的边界,将用户限制在一个单一的企业。
与公有云相比,私有云使用的是相同的云计算技术,并提供相同的功能。用户可掌握和控制计算、存储等所有资源,享有独家使用权。这种基础设施可能由用户内部部署和管理,或交由云服务商托管。后者有时被称为“私有云托管”或“私有部署”。
私有云提供额外的控制,“隐私”和替代成本模式。使用私有云,客户需要为底层基础架构以及任何软件许可支付固定费用。对于重视业务的灵活性和敏感功能,以及专享资源的客户,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还为大型企业提供机会,通过向每个使用付费模式的内部客户收取资源费用,从而在企业内部分摊成本。
私有云的另一大优点是能够将云计算的附加控制和益处应用于现有的数据中心操作。作为私有云的管理者,用户可以访问其基础架构的全局视图,允许用户监控其基础设施、应用模板和自动化操作,例如根据应用需求自动调整虚拟机。
归根结底,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主要由需求决定。公有云使用方便,门槛较低;私有云在数据安全、增值服务方面拥有更多优势
公有云网络架构是什么
云计算架构应用上下文的相关角色包括:云租户/服务消费者、云应用开发者、云服务运营者/提供者、云设备提供者。
云租户/云服务消费者
云租户是指这样一类组织或个人或IT系统,该组织/个人/IT系统消费由云计算平台提供的业务服务(比如请求使用云资源配额,改变指配给虚拟机的CPU处理能力,增加Web网站的并发处理能力等等)。该云租户/云业务消费者可能会因其与云业务的交互而被计费。
云租户也可被看做是一个云租户/业务消费者组织的授权代表。比如说一个企业使用到了云计算业务,该企业整体上相对云业务运营及提供者来说是业务消费者,但在该业务消费者内可能存在更多的细化角色,比如使得业务消费得以实施的技术人员,以及关注云业务消费财务方面的商务人员等。
当然,在更为简化的公有云场景下,这些云业务消费者的角色关系将简化归并到一个角色。
云租户/业务消费者在自助Portal上浏览云服务货架上的服务目录,进行业务的初始化以及管理相关操作。
就多数云服务消费者而言,除从云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取到的IT能力之外,也同时继续拥有其传统(非云计算模式)IT设施,这使得云服务与其内部既有的IT基础设施进行集成整合至关重要,因此特别需要在混合云的场景下引入云服务集成工具,以便实现既有IT设施与云服务之间的无缝集成、能力调用以及兼容互通。
云应用开发者
云应用开发者负责开发和创建一个云计算增值业务应用,该增值业务应用可以托管在云平台运营管理者环境内运行,或者由云租户(服务消费者)来运行。典型场景下云应用开发者依托于云平台的API能力进行增值业务的开发,但也可能会调用由BSS和OSS系统负责开放的云管理API能力(云应用开发者当然也可能选择独立构建其独立于云平台的增值业务应用系统的BSS/OSS系统,而不调用或重用底层的云管理API)。
云服务运营者/提供者
云服务运营者/提供者承担着向云租户/服务消费者提供云服务的角色,云服务运营者/提供者概念的定义来源于其对OSS/BSS管理子系统拥有直接的或者是虚拟的运营权。同时作为云服务运营者以及云服务消费者的个体,也可以成为其他对外转售云服务提供者的合作伙伴,消费其云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增值,并将增值后的云服务对外提供。
当然,云服务运营者组织内部不排除有云业务开发者的可能性,这两类决策既可在同一组织内共存,也可相对独立进行。
云设备/物理基础设施提供者
云设备提供者提供各种物理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一体机设备,利用各种虚拟化平台,构筑成各种形式的云服务平台。这些云服务平台可能是某个地点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也可能是由地理位置分布的区域数据中心组成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