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对偶和排比区别(对偶和排比的区别)

2023-05-08 09:42:05西部百科1

对偶和排比的区别

对偶修辞方法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一般可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和多句对偶。从对偶的意义和形式来看,与之最相近的修辞方法莫过于排偶了。那么什么是排偶呢?

由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语气一致的语句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根据构成语言单位,排偶可分为4类(分类参见陆稼祥、池太宁主编,浙江省修辞研究会编《修辞方式例解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短语排偶:由短语组成排偶,在句子中作某一成分。如:

例1:这款芯片具有全新的设计,全新的制程。

例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响亮口号。

例1中两个定中式偏正短语“全新的设计”、“全新的制程”,构成排偶,在句中作宾语。例2中两个主谓短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构成排偶,作句子的主语。排偶使表达形式整齐,语势增强。

(2)分句排偶:由复句中的两个分句组成排偶。如:

例3:网络能给人们提供无与伦比的便利,网络也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麻烦。

例3的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用比较整齐的形式说明了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3)句子排偶:在句群中,由两个句子(包括复句)组成排偶。如:

例4:网络能给人们提供无与伦比的便利,人们可以利用它收发邮件,检索信息。网络也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麻烦,人们可能会利用它窃取秘密,传播病毒。

例4中由两个复句组成一个句群,这两个复句组成排偶。

(4)段落排偶:由两个段落组成排偶。如:

例5:白天,他多在四处应聘,参加面试。不找工作时,就去图书馆看书。

晚上,他就在宿舍上网,维护博客。不上网的话,就到同学处喝酒。

例5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的排偶,介绍“他”的日常生活规律,具有形式美。

[辨析1]排偶与对偶。都由两个语言单位组成,表达相关或相对的内容。区别是:

(1)形式、结构上:排偶中的两项虽然也形式整齐、语气一致,但字数可以不等,可以有较多字词重复;对偶要求严格,两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字词不重复(宽对可放宽);

(2)效果上:排偶虽然也形式整齐,但整齐中有变化,又因兼有排比的特点,故可以加强语势;对偶形式整齐、音律和谐。

排偶与排比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排偶由两个构成项组成;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构成项组成。

一说,“排偶是对偶的一种扩展形式,是若干个对偶排比而用”,“是排比和对偶的融合”。(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汉语辞格大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一说,“排偶”是排比和对偶的合称,即排偶包括排比和对偶这两种修辞方式,这两种修辞方式都体现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追求对称、平衡的认知审美心理。

对偶和排比怎么区分

区别:

①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举例说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是将某物比作与某物相像的东西(如: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将漓江的绿水比作无瑕的翡翠,因为绿水和翡翠很像) “拟人”是将某物的外貌或动作运用了修饰人的词语,也就是把物当人来看待,具有人的特点、感情(如:地球是无私的,向人类慷慨的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的“慷慨”是形容人的大方,“无私”也是形容人的没有私心,奉献(跟大方一样)。所以就是拟人)

对偶和排比的区别举例

区别:

①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举例说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是将某物比作与某物相像的东西(如: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将漓江的绿水比作无瑕的翡翠,因为绿水和翡翠很像) “拟人”是将某物的外貌或动作运用了修饰人的词语,也就是把物当人来看待,具有人的特点、感情(如:地球是无私的,向人类慷慨的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的“慷慨”是形容人的大方,“无私”也是形容人的没有私心,奉献(跟大方一样)。所以就是拟人)

对偶和排比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偶和互文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达手法,但在形式和功能上有一定区别:

对偶:

1. 是一种排比结构,呈 AA BB 形式,两两之间表达相对应的或相对的意思。

2. 句子或词语相对应的两两一组,前后意思相称或相对。例如:“明月出,繁星隐;晴风起,云影飞。”

3. 对偶的作用在于使表达更为均衡和节奏感强,产生一定的韵律美感,起到押韵加强的效果。

4.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互文:

1. 是一种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将两种以上的内容或观点交替表达,相互对应。

2. 各自表达的内容相互照应,相互解释,相互补充。段落之间或句子之间呈现一定的递进或对比关系。

3. 互文的作用在于使表达显得更加丰富多样,能够同时阐明两个或多个话题,加强论证的说服力,增加interest。

4.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该词即采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人生的两种态度。

总之,对偶是一种排比结构,通过两两对应的词语或句子达到押韵加强和节奏感的效果。互文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交替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达到丰富论证和增加说服力的目的。二者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功能上各有不同, but 都是中国传统诗词表达的重要手法。

对偶与排比的异同

对偶是比喻修辞方法的一种

对偶也叫对仗,是一种构造同样、篇幅相等的一对语句或句子,表述相仿或相反的意思

八种比喻手法

1. 形容

形容便是“比喻”,即使用不一样事物中间的某个共同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如另一个事物。常用一些具体,粗浅的、耳熟能详的事物来说明抽象化、难懂的、陌生的事物。

2.拟人

提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较,比较就是根据想像把物作为人来写,或将人当农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面一种称为拟人,后二者称为拟物。关键必须掌握是指拟人的修辞手法。

3.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左右构造相同或类似、具体内容有关、实际意义相仿、语调一致的语句或句子形成。

4. 浮夸

浮夸应该是事物的特性,特点等故意地、有理有据地编造或变小。

5. 设疑

讲话、发表文章时,为了能注重自己的见解或结果,有时候先提一个问题,以造成小伙伴们的留意与思考,再由自己去回应所提的问题。

6. 反问到

反问到便是毫无疑问而问,用疑惑方式表述明确的意味,回答就在那疑问句中。疑问句是四种句子中的一种(别的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7. 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一种构造同样、篇幅相等的一对语句或句子,表述相仿或相反的意思。

8. 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讲出本身事物的名字,而使用与本身事物相关联的许多事物来替代本身。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分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4)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对偶和排比的区别是什么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跟排比的区别

骈句,是文章中一种句式,它与散句相对而言。骈句句式整齐,可两两相对,可三三排比,亦可有领字,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两两相对;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有领字。

对偶,是文章的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常见的句式,又叫对仗。它有上下两句组成,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意思相近、相对、相反。

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区别

排偶

排偶,汉语词语,拼音是pái ǒu,意思是指文章词语文句排比对偶。

出处

《明史·选举志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尝於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復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这个牌,还有排偶对仗,颇不容易呢。”

对偶

表达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作用: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2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