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与瓮区别(缸和瓮一样吗)
缸和瓮一样吗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自《宋史》。《宋史·司马光传》的原文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的记载很明确:司马光砸过“瓮”,没有砸过“缸”。
当然,司马光确实砸过什么东西,最后救人了。
有《宋史》记载,这就够了,不要计较许多。历史故事编撰有诸多条条框框,但不必句句有交待,字字有着落,将故事写成学术论文。
司马光到底有没有砸过缸?我们都被教科书骗了,看正史如何记载
故宫明代大缸
第二,把握细节取舍
没有细节的故事,谈不上是故事。
《宋史》记载司马光砸的是“瓮”,教科书写马光砸的是“缸”。“瓮”与“缸”是两种不同的器物,从文史考证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有问题,甚至可以通过这个细节鉴别出事件的真假。但历史故事编撰不是文史考证,细节可以选择性忽略,也可以杜撰,并且有明确的目的性。
“瓮”,是古代一种口小的器物;“缸”,是一种口大的器物。注意:“瓮”是古代的,“缸”古代有现代也有!这一点非常重要,编撰不是瞎编,千万不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瓮”由于口小,制造难度比较小。“瓮中捉鳖”“瓮中之鳖”都是成语,说明“瓮”在古代十分常见。
“缸”由于口大,制造难度比较大。这涉及材料与制造工艺问题,制造一个足以淹死人的大“缸”,至少在宋代没有这个技术。到目前为止,全中国的文物收藏中,还没有发现一件高度超过一米多的宋代大缸!北京故宫有明代的大缸,是铜做的,司马光一辈子也砸不碎。
司马光到底有没有砸过缸?我们都被教科书骗了,看正史如何记载
清代缸
“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假的呢?可以这么肯定。因为小孩掉“瓮”里,几率太小。即便被人推下去,也可以自己抓住瓮口,不必砸瓮。如果小孩掉进是缸里,缸很浅,淹不死,不必砸缸。
无论是“瓮”还是“缸”,在宋代都是很贵的,砸不是聪明不聪明,还要看胆子大不大。
既然都砸不起,倒不如去“砸缸”。
编故事的奥妙是:要挑大家都明白的说。瓮,知道的人已经很少;缸,差不多人人都明白。讲故事前,先硬给人科普数分钟,听众早就跑光了。
把《宋史》上的马光砸 “瓮”,改成马光砸 “缸”,细节篡改了,效果出来了——故事一定要有演讲效果!
缸和瓮哪个大
1.
外型的区别:缸一般是体型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而瓮一般是大肚,口比底略大,瓮壁呈一定弧度。
2.
用途不同:缸一般是家庭盛水、装面;而瓮一般是腌咸菜、做酱。
3.
观赏性不同:缸一般做工好一些,可以用来养鱼;而瓮主要用来养动物,比如蛇和乌龟等。
缸和瓮有区别吗
唐朝
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可以烧制出装人的"瓮",而"缸"和"瓮"出现的时间相差无几。
“缸”,普通话读音为gāng。“缸”的基本含义为盛东西的器物,圆筒状,底小口大、用陶、瓷、玻璃等制成,如水缸。
在日常使用中,“缸”常做名词,表示用砂子、陶土等混合而成的一种质料,如缸瓦。
缸和瓮的图片
不是同一种东西。区别如下:
1、外型的区别。缸一般是体型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而瓮一般是大肚,口比底略大,瓮壁呈一定弧度。
2、用途不同。缸一般是家庭盛水、装面的,口大舀水、挖面方便。瓮一般是腌咸菜、做酱的,肚大装的多,口小容易密封不易漏进雨水。
3、观赏性不同。缸一般做工好一些,用来养鱼中莲,口大可以目了然。瓮用来养动物,比如蛇和乌龟等,口小蔽日,动物在里面比较安静,不以逃脱。
缸和瓮是一个东西吗
区别如下:
1、外型的区别。缸一般是体型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而瓮一般是大肚,口比底略大,瓮壁呈一定弧度。
2、用途不同。缸一般是家庭盛水、装面的,口大舀水、挖面方便。瓮一般是腌咸菜、做酱的,肚大装的多,口小容易密封不易漏进雨水。
3、观赏性不同。缸一般做工好一些,用来养鱼中莲,口大可以目了然。瓮用来养动物,比如蛇和乌龟等,口小蔽日,动物在里面比较安静,不易逃脱。
缸和瓮的区别图示简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虽广为流传,但“缸”的深度并不足以溺死孩童,这一点引也得到马未都等学者的认可。如果“司马光救人”的故事是真的,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危险发生呢?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了“司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北宋诗僧惠洪著有《冷斋夜话》,内容为论诗,间杂传闻琐事。书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即儿童)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这是此故事迄今所见最早的版本,内容与现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瓮是个什么东西呢?据了解,瓮与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而瓮一般是大肚,瓮壁呈一定弧度。简单来说,缸口一般是向外敞开的,而瓮口则是向内收敛的。瓮的形状特殊,动物放在其中不会轻易逃出,所以古人还用它来养蛇。
如果司马光砸的是“瓮”,那么故事里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满水的瓮里,由于瓮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较小,孩童在水中慌乱挣扎时接连触壁,无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以石头砸破瓮壁,救出孩童。据了解,在后来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马光砸瓮”的说法,由此看来司马光砸的确实是“瓮”而不是“缸”。
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又从何而来呢?据考证,“砸缸”一说出现于清朝,例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就有:“温公(司马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不得死”这样的文字。民国时期,各种白话版本与童谣版本纷沓而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逐渐被描述得绘声绘色,并单列出来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之物。
给学生讲解了缸和瓮的区别
在我小时候,家还住在农村,那时候还没有塑料水桶,那会儿都是陶瓷大缸,我们叫瓮,俗称水瓮,一米多高,一米直径,黑色居多。后来塑料制品逐渐占据市场,价格低还耐用,大家都叫她水桶,有点时髦的味道。
水缸和瓮一样吗
一,存水
农村的大水缸一般都是存水用,家里厨房的灶台边上就放在一口大水缸。以前吃水靠人到井边挑,想装满一口缸需要七八挑的水,满缸的水够一家人吃上好久。在院子里还有一口大水缸,里面总是满的平常可以洗衣用,以前农村里到处堆满了烧火的柴火,缸里面的水也是用来防火的。现在农村里用电用水方便,可人们用缸存水的习惯一直没有变。
二,存粮食
农村的大水缸还是上好的粮囤,家里面打的粮食都可以存在水缸里。这是存粮食的好容器,大点的水缸能存上千斤,放到水缸里面的粮食不容易生潮长虫。在老家里人们还习惯用缸来存米存面,但这样的缸小了一些。缸里面放上一个葫芦做的瓢,口上盖这一个盖帘板,这时候的缸像一个小平台,用起来方便也显得干净。
三,腌咸菜
以前农村里条件有限,每家每户都会用腌制咸菜的方法度过冬天。家里面有一口专门用来腌咸菜的大缸,常年腌制咸菜让大缸里都充满了咸菜味。农村人们常说“老缸腌菜香”,确实是这样的,咸菜味都浸入了缸里面,腌制出来的咸菜也越来越地道。现在农村冬天绿叶菜很常见,各种肉类不新鲜,但农村里还保留着用大缸腌制咸菜的传统,用咸菜换换口味吃起来特别的爽口。
四,种花
现在农村家家户户也都有自来水,粮食也有了更好的存储办法。除了腌制咸菜水缸的作用越来越小,许多水缸也逐渐的闲置起来,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缸也有了新作用。不少的人家里给水缸里种上了花,在养两条金鱼,整个院子变的生动起来,也成为了农村的一道风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