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与汉服区别(胡服和汉服)
胡服和汉服
汉服和唐装的区别:范围不同,历史不同概念不同。
为了防御大自然的侵袭,人们发明了衣服。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各原始部落的衣服不尽相同。
在寒冷的北方,人类的基本诉求是保暖,皮草是最时髦的单品。
在温暖的地方,人们为了防止蚊虫和野兽的袭击,在身体上涂抹油脂和粘土,用树叶和树皮把下身围起来,这就是最早的。
相比裤子,裙子的历史实在太漫长了。直到骑马时代,人类才穿上裤子。
随着工具的升级,人类学会了用骨针将布连起来,裁成适合自己的尺寸。这是衣服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夏商周: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右衽”,是汉服的特征之一。
春秋战国:胡服和深衣
秦汉:深衣
魏晋时期:宽衣博带
唐代:雍容华贵
宋元:严肃淡雅
明朝:出现纽扣
清朝:满服
女性服装演变图:
胡服和汉服比较
汉服饰制度基本承袭周朝制度,贵族服饰以上下连裳的深衣制为主,以腰带固定。衣领部分多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於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又称三重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是指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这段时期的服饰基本承袭秦汉服饰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衣服。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衣服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襬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礼服上不同於汉代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笼冠大袖衫为主
魏晋时期的贵族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像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像略同,汉代服饰的袖口略窄,沿袭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曲裾袍,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像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汉代平民直裾袍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当时有裆裤子尚未普及,大部份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於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袍。魏晋南北朝时期裤褶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胡服),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大口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廝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
女性的裙
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下方有襴,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比起魏晋时期,裙口较窄),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的襦裙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著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胡服和汉服的区别图片
1.领口不一样。毛装的领口要唐装更大一些,领子的内领片要比外领片窄一点,具有一定的斜度,衣服上面的翻领也比唐装大一些。
2.款式不一样。唐装女装分三类型1.窄袖衫襦、长裙;2、胡服;3、女着男装。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唐代男子服饰在吸收胡服式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改汉魏时期宽衣博带的风格,常服服饰主要为幞头、圆领袍衫、革带和长靿(yao)靴。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毛装不收腰类型,这两种衣服的款式不同。
3.扣子不一样。毛装上面只有一颗风纪扣,扣子的数量不同。
胡服汉服交融所展示的属于哪一历史事件
女扮男装,翻领胡服
唐代的历史多次被搬上荧幕,比如2018年的《妖猫传》,这部电影还是比较考究的,穿着基本按照唐朝风格来。唐代女性服饰到底什么样?我们可以利用史料的文字记载去复原,也可以从丰富的墓葬出土文物中去寻找答案,壁画与陶俑对我们全面了解女性形象意义重大。总体来看,唐代女子的日常装扮,由裙、衫、帔组成。裙好理解,衫是指上衣,帔是指披在肩背上的服饰,这与汉魏以来的传统服装没有太大的区别。
唐三彩女陶俑
其特殊之处在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初唐开始,胡服成为时尚,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心。什么是胡服?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既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有天竺、波斯、大食以及中亚各国的服饰,其中最常见的是双翻领窄袖抱服。
历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则天时期到开元盛世,胡服在女子时装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才子们盛赞其美貌和异域风情,大量的诗篇以她们为主角。如此一来,美的定义多了一重外来文化的浪漫风情,引领唐代女子大胆追求、模仿。结果就是女性胡服成为流行,"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化妆也有鲜明特色。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盛唐之时,女子胖胖的脸盘上以白粉打底,两腮涂抹得非常红,好像两抹红霞;嘴唇涂得很红,娇艳欲滴;眉形画得又粗又短。远远看去,眉黑、面红、唇红,浓艳而大胆。
继续深入,我们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一时期妇女的服装从全身遮蔽到逐渐简化、暴露,这反映了什么情况?第二,天宝年间女子穿男人衣成为风尚,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从遮蔽到暴露,是女装开放程度的变化,其社会背景是唐朝经历几代君主的传承,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思想活跃、艺术发达,大大推动了女装的变化,女子的衣着由保守走向开放,女服袒胸露背,敢于展示自己的身体。在此基础上,来看女扮男装问题。穿着男子的衣服靴子,甚至戎装,受到社会上许多女子的喜爰。女子出行时还会戴上羃䍦(mili)。
羃䍦最早是西域地区男子的装扮,用来遮挡西北的风沙。到了唐代,它俨然成为女子遮蔽容颜的帽子,带着长长的披巾,遮蔽全身。穿着男装的女子,是否代表着唐代妇女的自我意识较强,想要拥有和男子同样的权利和地位呢?我们来看武则天的例子,风水玄学大师袁天纲,第一次见到婴儿时期的武则天时,她穿着男孩子的衣服,所以才有"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错把则天当做男孩的误会。后来发现则天是女孩儿,非常惊讶,说出了"后当为天下之主矣"的预言。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曾经穿着男装去参加宴会,向父王、母后展现自己。她们对男装的喜好,必然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不仅是要突破内外之别,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还要谋求相对的平等地位。可以说唐代的部分女性已经拥有了较强的性别意识。但是,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女扮男装的情形也不相同,女扮男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
胡服和汉服有什么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适合农耕民族特点,蒙古服也是右衽、上衣下裳,和汉服不同的是它上紧下短,腰间加襞积,适合草原民族骑马打仗的特点。
汉服和胡服的主要融合期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爱看古装剧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历朝历代的服装都不一样,看衣服可以知道是什么朝代的剧。中国历史朝代众多,服饰演变比较纷繁复杂。事实上,变化的只是衣服的式样。在结构本质上改变并不是很大。研究者认为中国服饰演变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有三次。
第一次变化来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一般都是短衣长裤,衣身紧窄,相对于汉服的宽袍大袖,穿胡服活动的灵活度更高,便于作战。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军事上的实力。不过,这也使他成为了我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随着“胡服”的被抵制到被接受,民族服装的融合交流也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变化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内迁,胡汉融合趋势加强。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在服装上的交流融合也更加明显。北方民族的“裤褶”,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有点儿像汉族的长袄,对襟或左衽,而汉族衣服是右衽的,这种式样逐渐广泛流行于民间,男女均穿。而北魏孝文帝的改制,以法令的形式要求鲜卑人改穿汉魏衣冠,又一次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此外,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的衣服面料或边缘装饰上莲花、忍冬等纹饰开始大量出现。正是这样的南北服饰交流,到了盛唐时期,服装史上出现了“兼容并蓄”的变化。
第三次变化,是清朝对服饰的改制。清初统治者强制汉人剃发易服,旗袍、马褂等很多游牧民族的服饰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我国已形成的服装传统。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服装发展史上,清代的服制是最为庞杂与繁缛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服装开始走向近代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了改易服饰的主张,而此时的清末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成了改变着装的先驱,他们“往往改易西装,自断发辫”,成为“洋派人士”。而推翻满清的孙中山先生,也首先在服饰上革了满清的命,他提出了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使得服装摆脱了传统上的尊卑等差,符合了现代服装的理念
胡服和汉服区别
严格来说胡服是不能算汉服的。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后来胡服的很多元素也融进了汉服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唐代的窄袖圆领袍衫。
所以说,虽然汉服最早的标准确是宽袍大袖,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合进了很多其他服饰的特征以适应时代所需。
元代汉人的服装依旧是汉服,但蒙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并不是。汉服这个概念以往是没有的,现今所提出来的汉服这个概念,指的就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至于它的限定范围,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应该说在满清剃发易服之前所有朝代的汉族人所穿的服装都可称之为汉服。
不知这样的回答可还满意?
汉服与胡服融合的朝代与服饰名称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圆袍翻领后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胡服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唐代流行于西域地区以及波斯等国的胡服卡弗坦,卡弗坦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
胡服有披帛,是西域民族所特有的服饰。 在北朝时期就有披帛的出现,到了唐代蔚然成风。
半臂,这种服饰一般是加在里面衣服上面。半臂作为外衣很有新鲜感。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都可以见到这种胡风的服饰。
胡服袖口较小,不像汉族服饰。很多女子喜欢穿着胡服去踏青、游玩。胡服是一种骑装,很适合狩猎活动。
胡服和汉服的特点
1、颜色不同
现代的衣服颜色多种多样,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颜色的衣服。
2、款式不同
现代衣服分为上下两件衣服,古代服装大都为从上到下整体,一般为长衫。
3、功能不同
古代时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与之相对应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错。到了现代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衣服来进行穿搭。
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为主,而现在则有各种各样的布料来做衣服。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
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汉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