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河南安阳首次出土一辆什么战车(1942河南战役安阳)
1936年河南安阳首次出土一辆什么战车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商代三十位帝王中,能够为后人留下故事的不多,留下故事的女人就更不多了,有故事的夫妻档恐怕也就只有武丁妇好,帝辛妲己。
193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一万七千多块龟骨,几乎全部出自商王武丁一朝,武丁是商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这些出土的龟骨中有两百多块以甲骨文记载了一个叫“妇好”的女子的事迹。武丁对妇好的一片深情,在殷墟留下了距今三千二百年之千古王陵“妇好墓”。
妇好是武丁终其一生的挚爱,这段美丽的古代传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武丁在位期间征战频繁,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出征,战功彪炳,并获武丁册封封地。
此外,妇好还担任祭祀,负责主持祭天、祭祖、祭神等大典。透过甲骨文的讯息,我们彷佛可见当时星辰夜空、烽火高台、妇好大鼎,以及武丁对妇好的无限爱慕与信任。武丁于伐楚时陷入苦战,妇好不顾身怀六甲,率兵救援,最后虽然赢得胜利,妇好却因难产病殁。
再来说说大家最熟悉的妲己
妲己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据《史记》记载,妲己是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
妲己是商纣王的妃子,纣王我就不多介绍了,他可能是对于商而言,我们最熟悉的人,同样都是女人,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由让我想起大汉的吕雉与阴丽华,同是大汉皇后,却也走着截然不同的路
1942河南战役安阳
在抗日!
长沙会战(1939.9-1941.12)
豫南会战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上高会战(1941.3)
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晋南(中条山)会战 1941年5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浙赣会战 1942年4月--7月28日
滇缅会战(1943.4-1945.1)
鄂西会战 1943年5月--6月
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日--12月
豫中会战 1944年4月--5月25日
长(沙)衡(阳)会战 1944年5月--8月
桂(林)柳(州)会战 1944年8月--12月10日
湘西会战(1945.3-5)
湘西会战 1945年4月--6月
1945年从5月起,八路军、新四军相继发动对敌夏季攻势,晋察冀军民发动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战役,晋察鲁豫军民发动了东平、安阳战役;山东军民发动了临沂等10个战役;新四军发动了宿南和睢宁战役。这些战役皆沉重打击了日军,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1936年河南安阳首次出土一辆什么战车呢
1969年
《六合迷宫》是法国抽象动画大师比欧特.康勒(Piotr Kamler)制作于1969年的一部作品,康勒1936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受教于巴黎艺术学院,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实验动画制作家和超现实主义装饰设计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一向以抽象化的影像和极度概念化的主题而闻名,曾经两次获得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原创动画奖。
1939年安阳武官出土的什么
发现过程如下。
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
1946年6月,司母戊大方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33年的河南
1938年6月9曰,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阻止日本帝国主义西犯,扒开了河南省郑州北黄河南岸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了全黄河的夺流。
花园口的堵口工程自1946年3月1日开工,一直到1947年3月15日才合拢,到4月20日闭气,5月份花园口的堵口工程才全部完成。
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2、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1936年的河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1953年河南安阳
G1952和G1953次车的关系为同一趟列车,上下行关系,不同路段,列车班次名称不同。
G1952/G1953次高铁列车从嘉兴南站到运城北站总共有24站,07:18发车,19:47到达,全程耗时约12小时29分钟。
G1952/G1953次高铁列车途经站点有嘉兴南站、嘉善南站、松江南站、上海虹桥站、昆山南站、无锡东站、南京南站、合肥站、淮南南站、阜阳西站、周口东站、郑州东站、新乡东站、鹤壁东站、安阳东站、邯郸东站、高邑西站、石家庄站、太原南站、介休东站、霍州东站、临汾西站、侯马西站、运城北站。
注意:G1952班次列车,从南京南站到运城北站,班次名会转变成“G1953”。
八三年河南安阳事件
在25000年前至约1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带已经有人类居住,安阳县小南海的小南海洞穴遗址可以证明。该洞穴遗址位于小南海西南的北楼顶山山腰上,坐西朝东,洞口约3米多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曾对洞穴进行发掘。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将此称为“小南海文化”。
上古的三皇五帝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建都于今安阳市内黄县境内,在位78年。
夏朝,据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第六个国王胤甲(别名孔甲)即位,建夏都于西河(今汤阴西河)。安阳在古代属卫国之地,明嘉靖《彰德府志·地理》也曾记载:“安阳有西河……今西河属汤,在羑水之南。”正相符合。《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载:“传说中的夏,第六次迁都于西河。”
殷商后期,安阳是商都殷墟。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据史料记载,商朝一共进行了13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位于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今安阳市区西北)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商朝都城迁殷后,殷成为此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伐商纣,发动了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殷亡。近代,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后母戊鼎)、50多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
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安阳”一名始于战国。其说有二,《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安阳”一名始见于史册。另《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王)攻邯郸,不拔,去……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即“安阳”之名是由“宁新中”改。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大致属邯郸郡。始置安阳县。秦末属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初年,废安阳县并入荡阴县,此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邺,即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市北郊)。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范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范围。
东汉末年属袁绍势力范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攻取邺,重建邺城,使邺城成为东汉实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魏国之都于此;220年,曹丕代汉,迁都洛阳,邺仍然陪都,为“五都”之一。此时,今安阳市所辖地区仍分归魏郡(治邺)与河内郡管辖。
西晋时期,属司州魏郡(统8县,林虑县(今林州市)属司州汲郡)。十六国时期,仍属魏郡管辖。同时,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401年),在邺立相州。此时邺已经成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东魏初年,邺成为东魏的都城,安阳县与荡阴县一起并入邺县。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欢次子)篡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北齐统治极为残暴,后于577年灭于北周。北周静帝时,杨坚辅政。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原旧邺县地划入安阳县,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原旧邺县地置灵芝县。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安阳城为相州、邺县治所。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废诸州总管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隋末今滑县一带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部分。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相州隶属于河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至干元元年(758年),相州一度改称“邺郡”。安史之乱期间,安阳城又是一个大战场,连年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宝应元年(762年),唐雍王李适讨伐驻相州的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叛军,史朝义部将薛嵩(薛仁贵之孙)向唐节度使李抱玉投降。唐朝便在相州等六州置昭义军,以薛嵩为昭义军节度使,治所在相州。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相州属魏博节度使管辖。唐肃宗干元初,时值安史之乱末期,于魏州、博州置魏博军,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领5县(一说4县)。
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置“彰德路”,直接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时期大体属河南省,复为“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安阳仍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为安阳县,属河南省豫北道(1914年改为河北道)。1927年,道级行政区被废除,安阳县归河南省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成立安阳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市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安阳县、林县、浚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实行以市带县体制。1986年2月,河南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淇县、浚县划归鹤壁市,将濮阳市属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
1937安阳战斗
十三家拳会是电视剧《第四片甲骨》。
大型抗日悬疑枪战连续剧《第四片甲骨》,是“荧屏情侣”中国著名演员刘晓虎和李芯逸继电视剧《丑女无敌》系列后再度携手饰演男女主人公的作品,两人默契、完美的演绎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和喜爱。该剧也是中国首部以易文化为演绎对象的文化悬疑剧,主要拍摄地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及周边地区,安阳的旅游名胜、风土人情、人文特色等本土文明将随着剧情的推动在荧屏上一一展现出来。
剧情简介
1937年6月,华北重镇——安阳。安阳城外,殷墟小屯村,正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的中央研究院考古学教授董济堂,和弟子何晴、马文远意外发掘出了一座极为奇异的红土层墓坑——D甲-24坑。
中国中央通信社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殷墟这一最新发现,立即引起日本考古学家森村诚一严重关切。森村请求日本政府以武力对D甲-24坑采取断然行动,阻止中国人继续发掘。日军大本营立即命令日本驻上海特工机关“梅花堂”迅速实施“骷髅”计划,阻止中国人对殷墟继续发掘。
1930年的安阳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1][2]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2]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3][4]。
2019年,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259.20亿元,同比增长7.0%。[5]
中文名称
河南
外文名称
Henan
别名
中原、中州、中土、豫州[6]
行政区类别
省
所属地区
华中地区
河南3月7日无新增确诊病例
3月7日0-24时,河南省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新增出院病例3例。截至3月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272例,现有危重病例1例,无重症病例,累计死亡病例22例,累计出院病例1246例。
网易2020-03-08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9]
建置沿革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共5张
省会郑州市
夏朝时期,夏朝在中原地区建立。
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亳、西亳、嚣、相、邢、殷和朝歌等地。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邑。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陈国、卫国、管国、郑国、许国、应国、蔡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城在河南境内。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东汉末期,迁都许昌。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曹魏,曹操定都洛阳,末期迁都许昌。
西晋,司马炎定都洛阳。
北魏统一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均定都安阳。
隋朝,以洛阳为东都,在河南设立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梁郡等郡。
唐朝,以洛阳为东都,期间数度迁都洛阳,在河南境内设立都畿道和河南道。武周,武则天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于开封、洛阳。
北宋定都开封,以开封府(今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
南宋,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继承了宋朝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开封清明上河园
金朝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末期迁都商丘。宋、金划淮河而治之后,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属南宋。
元朝,在河南境内设置河南江北行省,开封为省会。
明朝,河南省下辖8个府和1个直隶州。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区划。
中华民国时期,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1926年(民国十五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1928年(民国十七年),张国焘、徐向前等在大别山区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信阳新县是根据地的首府。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移驻商丘市。同年10月6日,河南省会驻地由商丘市迁驻开封市。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华民国迁都洛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彭雪枫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商丘永城为根据地的首府。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全境解放。1949年8月,黄河以北地区成立平原省,省会驻新乡市,河南省保留黄河以南地区。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其行政区域大部分并入河南省。1954年10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0][11][12][13][14][15]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5月,河南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1791个乡镇,660个街道办事处[4][3]。河南省政府驻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22号。[16]
省辖市 区号 车牌 市辖区、县级市、县
郑州市 0371
豫A
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
开封市
0371
豫B
龙亭区、鼓楼区、禹王台区、顺河区、祥符区、兰考县、通许县、杞县、尉氏县
展开全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座标:西起东经110°21′,东至东经116°39′,跨经度6°18′,直线距离约580千米;南自北纬31°23′,北到北纬36°22′,跨纬度4°59′,直线距离约550千米。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2][1]
地形地貌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2]
嵩山
气候特征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2]
河南气候分界图
水文概况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
黄河三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河南水系图
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境内有1500多条主干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常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40立方米。河南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河南是国家特大型水利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输水总干渠工程渠首所在地,开通以来河南段常年平均受水量达8.7亿立方米。
淮河
2017年,河南省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57.5%,符合Ⅳ类标准的占24.8%,符合Ⅴ类标准的占7.8%,水质为劣Ⅴ类的占9.2%。[18]
植物资源
河南省植物兼有南北种类,维管植物有198科、1142属、3979种,占全国维管植物的10%,其中蕨类植物29科、70属、205种及变种多裸子植物10科、28属、74种及变种多被子植物159科、1044属、3670种及变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省级保护植物64种,它们共同组成了河南的植物区系。[19]
动物资源
河南省已知动物350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多孔动物和腔肠动物6种,扁形动物10种,线形动物23种,环节动物10种,软体动物17种,节肢动物2500余种,鱼类110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37种,鸟类300余种,哺乳类72种,大部分种类有重要经济价值,少部分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
河南动物的地理分布成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按“中国自然区划分类单位”制定的原则,河南动物区划分为2个区、6个省,全省两栖类19种,属东洋界的12种,占总种数的63.1%;古北界7种,占总种数的36.8%。爬行动物37种中,属古北界的5种,占总种数的13.5%;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共有种计8种,占总种数的21.6%;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64.9%,哺乳动物72种,除广布种外,属古北界26种,占总种数的52%;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48%。[20]
林业资源
2017年,河南省共营造林481.67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26.28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76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1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4.53%。[18]
嵖岈山
矿产资源
2014年,河南省发现的矿种14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9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2种,水气矿产2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居前3位的有32种,居前5位的有58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2]
截至2017年末,河南境内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2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1处。[18]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18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906万人,常住人口96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9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71%。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排在广东省、山东省之后居全国第三位。[7][21]
河南的人口
年度 常住人口 家庭户数 平均每家庭户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 城市化率
2018 9605万人 4967万人 51.71%
2015 9480万人 2770万户 3.4人 4441万人 46.85%
2010 9402万人 2592万户 3.47人 1.2%
展开全部
民族构成
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4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8%。其中,回族约124万人、蒙古族9.15万人、满族7.58万人。河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全省158个县(市、区),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22]
政治
现任河南省党政领导一览(截止2020年01月)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
书记 王国生
副书记 尹弘[23]
省委常委 孙守刚、黄强、任正晓、李亚、孔昌生、徐立毅[24]、穆为民、江凌、胡永生、甘荣坤[25]
展开全部
经济
综述
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5425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实现了7%-7.5%的年度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35.40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3605.7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8.01亿元,增长7.4%。[5][5]
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18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906.08千公顷,河南省粮食产量6648.91万吨,棉花产量3.79万吨,油料产量631.03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260.67万吨,瓜果类农作物产量1585.37万吨。[32]
畜牧业
2018年,河南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62.68万吨,比上年增长2.4%。禽蛋产量413.61万吨,增长3.1%。牛奶产量202.65万吨,下降0.1%。年末生猪存栏4337.15万头,下降1.2%;生猪出栏6402.38万头,增长2.9%。[32]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8807.16亿元,比上年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6%;集体企业增长7.3%,股份制企业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6%;私营企业增长6.0%。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9%,制造业增长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产品销售率98.6%。
小浪底水库
201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4.6%;传统产业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1%;高技术产业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高耗能工业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7%。
201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7992.5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7%。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601.29万千瓦,增长3.5%;水电装机容量399.04万千瓦,与上年末持平;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33.07万千瓦,增长124.0%;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03.46万千瓦,增长147.4%。
201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0605.7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利润总额5272.37亿元,增长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69.02亿元,增长625.4%;集体企业73.67亿元,下降44.5%;股份制企业4637.15亿元,增长1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56.77亿元,下降11.1%;私营企业2181.52亿元,增长3.1%。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总额146.33亿元,增长44.9%;制造业5059.34亿元,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6.70亿元,下降4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7.56元,比上年下降0.11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47.5%,与上年持平。
2017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64.9%;主营业务收入54838.93亿元,增长16.0%;利润总额3254.49亿元,增长19.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主营业务收入3015.30亿元,增长12.5%;利润总额36.01亿元,下降15.0%。
建筑业
2017年,河南省建筑业总产值1008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资质内建筑业企业7793家,比上年增加781家。[1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5.1%。
中原福塔(郑州)
2017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分城乡看,城镇16044.48亿元,增长11.4%;乡村3622.30亿元,增长12.5%。分行业看,批发业2102.28亿元,增长10.7%;零售业14791.08亿元,增长11.6%;住宿业154.05亿元,增长10.3%;餐饮业2619.36亿元,增长12.9%。全年网上零售额1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7.5亿元,增长44.2%。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15.6%,饮料类增长14.1%,烟酒类增长1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8%,化妆品类增长37.5%,金银珠宝类增长9.2%,日用品类增长1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9%,中西药品类增长15.8%,家具类增长16.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9%,汽车类增长6.4%。
对外经济
2017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523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出口总值3171.81亿元,增长11.8%;进口总值2060.98亿元,增长9.6%。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10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7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106.8亿元,增长7.9%。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新签合同额37.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1%;营业额47.7亿美元,下降9.4%。
河南省进出口明细图表
房地产业
2017年,河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09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住宅5330.80亿元,增长17.0%。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58.87万套,基本建成64.34万套。商品房待售面积2846.55万平方米,下降16.2%。其中,商品住宅1995.61万平方米,下降21.1%。
房地产明细图表
邮政电信
2017年,河南省邮电业务总量18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84.2%。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含快递)332.71亿元,增长42.7%;电信业务总量1483.33亿元,增长97.0%。快递业务总量10.74亿件,增长28.0%;快递业务收入115.93亿元,增长22.9%。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35.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969.00万户。电话普及率102.40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9670.80万户。
旅游业
2017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65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入境游客307.32万人次,增长4.5%。旅游总收入6751亿元,增长17.1%。年末4A级以上景区159处,星级酒店532个,旅行社1199家。
金融业
2017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068.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4%,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32279.05亿元,增长9.7%;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743.31亿元,增长14.4%,其中境内住户贷款余额15251.08亿元,增长21.5%。年末共有上市公司116家。发行股票118只,其中发行A股78只,发行境外股票40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521.78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431.73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7307.38亿元。
保险业
2017年,河南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020.07亿元。其中,财产险443.59亿元,人身险1576.47亿元。全年赔款支出与给付625.86亿元。其中,财产险217.56亿元,人身险408.30亿元。[18]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36个,其中国家级84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16个,其中国家级4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4个。全年申请专利119243件,比上年增长26.0%;授权专利55407件,增长12.7%。截至年底,有效发明专利28615件,增长26.6%;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量3.0件,增长25.0%。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额15.5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签订技术合同5877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6.93亿元,增长30.0%。[18]
郑州大学
河南省科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单位。[33]
教育事业
2018年,河南省研究生招生20043人,在学研究生50999人,毕业生1355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0.86万人,在校生214.08万人,毕业生55.9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8.17万人,在校生33.86万人,毕业生12.30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50.03万人,在校生136.63万人,毕业生39.9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2.65万人,在校生210.06万人,毕业生66.08万人。初中招生159.86万人,在校生451.88万人,毕业生133.63万人。小学招生173.56万人,在校生994.60万人,毕业生160.70万人。特殊教育招收残疾儿童0.99万人,在校残疾儿童4.39万人。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155.85亿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373.62万人次。幼儿园在园幼儿437.99万人。[7]
河南大学
公立普通本科院校
高校名单 所在城市 高校名单 所在城市
郑州大学 郑州 河南大学 开封(郑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郑州(洛阳) 河南师范大学 新乡
河南科技大学 洛阳(三门峡) 河南农业大学 郑州(许昌)
展开全部
独立学院与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城市 高校名单
郑州 郑州财经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郑州工商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开封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展开全部
专科院校
城市 高校名单
郑州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测绘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城市职业学院、郑州理工职业学院、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郑州经贸职业学院、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洛阳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开封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展开全部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71个,文化馆206个,公共图书馆158个。博物馆335个,其中新增民办及行业博物馆5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023.21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6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4%。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2.71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85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18.15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94.22万卷(件)。[18]
少林寺
体育事业
2017年,河南省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中共取得136枚金牌,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15个,全国冠军118个。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得25金、18银、20铜,金牌和奖牌总数为参加历届全运会之最。[18]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共有卫生机构71090个,其中医院1632个,乡(镇)卫生院2062个,村卫生室5646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9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79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55.90万张,其中医院41.38万张,乡(镇)卫生院10.8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7.8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98万人,注册护士24.00万人;按机构分,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37.68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32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0.99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45万人。[18]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0年1月30日0-24时,河南省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74例,新增危重1例、治愈1例。截至1月30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352例,重症37例、危重5例、死亡2例、治愈3例。[34]
劳动就业
2017年,河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4.21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9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293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762万人,省外转移1177万人。[18]
社会保障
2017年,河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97.4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437.6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59.8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10.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228.2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883.8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44.3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182.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05.5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00.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92.73万人。[18]
2017年,河南省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75亿元,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7.78万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55.04亿元,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7.93万人。全年106.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8]
环境保护
截至2014年末,河南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2]
2017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PM10平均浓度为106微克/立方米(剔除沙尘后),同比降低22微克/立方米,下降17.2%;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剔除沙尘后),同比降低11微克/立方米,下降15.1%;SO2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11微克/立方米,下降33.3%。[18]
交通运输
综述
2019年10月15日,交通运输部确定河南省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35]
交通
公路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22.63千米,普通干线公路3.1万千米,农村公路23万千米。[4]
河南境内有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二广高速、洛宁高速等17条国家高速公路大动脉及50余条区域高速公路及105、106、107、207、220、310、311、312、343等23条国道。
铁路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铁路通车里程5470.26千米,其中高铁1307.91千米。[4]
国家高速铁路干线:京广高速铁路、徐兰高速铁路、郑渝高速铁路、郑阜高速铁路。
城际铁路:郑开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郑机城际铁路
国家普速铁路干线: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宁西铁路、漯阜铁路、新石铁路等。
国家区域铁路:瓦日铁路、孟宝铁路、侯月铁路、禹亳铁路等。
火车站:郑州站、郑州东站、商丘站、洛阳站、开封站、安阳站、南阳站、郑州西站等。
轨道交通
目前,河南省开通地铁或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有:郑州市、许昌市、洛阳市。[36][37]
郑州轨道交通(ZhengZhouMetro)
郑州轨道交通是指服务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其第一条线路于201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使郑州成为中国第18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截至2017年末,郑州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93.6千米,年客运量超过2.5亿人次。[4]
郑州地铁规划
截至2020年2月,郑州地铁运营线路共5条,分别为:郑州地铁1号线、郑州地铁2号线、郑州地铁5号线、郑州地铁9号线(郑州地铁城郊线,一期)及郑州地铁14号线(一期),均采用地铁系统,共96座车站,运营线路总长146.35千米。[38][39]
截至2020年2月,郑州地铁在建线路有:郑州地铁3号线(一期)、郑州地铁4号线、郑州地铁6号线(一期)、郑州地铁9号线(二期,部分站点在建)、郑州地铁10号线(一期)、郑州地铁13号线(部分站点在建)、郑州地铁17号线;计划开建郑州地铁3号线(二期)、郑州地铁7号线(一期)、郑州地铁8号线(一期)、郑州地铁12号线(一期)。[36][40][41][42][43][44][45]
洛阳轨道交通(Luoyang Metro)
根据《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显示,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4条线路组成,总长102.6公里,设车站63座,其中换乘车站8座。至2020年,建成1号线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长约41.3公里,总投资310.88亿元人民币。[37]
航空
截至2018年末,河南省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46]等4个已通航的民用机场,郑州上街机场、安阳北郊机场等多个已通航的通用机场。
水运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有内河航道1675千米。[4]
河南的水路航运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和豫中地区的郑州、开封、商丘、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地市,已初步形成了淮河、唐河、白河、贾鲁河、沙颍河等多条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通道。
运输
2017年,河南省货物运输总量比上年增长11.7%;货物运输周转量增长11.2%。旅客运输总量下降4.8%;旅客运输周转量增长4.7%。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6.5%;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10.1%。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每周18班全货机满负荷运行,中欧班列(郑州)全年开行501班,实现每周“去八回八”高频次运营。
2017年末,河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286.02万辆,比上年末下降13.2%,其中私人汽车1166.82万辆,增长15.5%。民用轿车(小微型载客汽车)1113.39万辆,增长18.1%,其中私人轿车1060.68万辆,增长19.4%。[18]
交通运输明细图表
历史文化
古城文化
历史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从夏朝在河南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禹州、长葛、虞城、柘城、济源、汤阴、内黄、温县、鹤壁、淇县、淮阳、新郑、新蔡、遂平、平顶山等古都。
朝代 都城
三皇
五帝
燧人氏(三皇之首),出生、定都并长眠于商丘,开创华夏文明;
伏羲氏(三皇之一),定都、长眠于周口淮阳;
炎帝朱襄氏(三皇之一),建都、长眠于商丘柘城;
葛天氏,出生、建都于商丘宁陵和许昌长葛一带;
轩辕黄帝(五帝之首),出生、定都于郑州新郑;
颛顼(五帝之一),建都于商丘,后迁都于濮阳,长眠于濮阳;
帝喾高辛氏(五帝之一),出生、建都、长眠于商丘
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阳城(今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阳翟(今许昌禹州)、斟鄩(今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纶城(今商丘虞城东)、帝丘(今濮阳西南)、原(今济源)、老丘(今开封祥符区东北)、西河(今安阳汤阴县菜园镇西河村)等
商朝
商朝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西亳(今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嚣(今郑州商城遗址)、相(今安阳内黄)、邢(今焦作温县)、殷(今安阳殷墟)、朝歌(今鹤壁淇县)等
展开全部
历史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 开封 安阳 商丘
南阳 郑州 浚县 濮阳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47]
神龙文化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47]
汉字文化
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47]
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9][47]
农耕文化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47]
商业文化
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夏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春秋时期的鹤壁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商圣的南阳淅川人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悄然归隐到了宋国,把才能用于经商。郑国都城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入侵,以自己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都城洛阳,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郑州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都城商丘。[47]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周口淮阳一带演八卦,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安阳汤阴羑里城的监狱里写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旦在西周都城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祖籍商丘夏邑的孔子在河南境内的各诸侯国讲学论道,传播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等均起源于河南。[47]
科技文化
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家阏伯在商丘睢阳观星测辰,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观星台阏伯台(火神台)。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焦作卫辉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已有6000多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之一。[47]
中医文化
炎帝和黄帝均为中国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扬于河南。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名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中医瑰宝,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47]
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47]
武术文化
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是中华功夫的源头,享誉海内外。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47]
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18]
截至2018年2月,河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5项,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商丘、浚县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8]
世界文化遗产
名单 所在城市
长城 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三门峡
龙门石窟 洛阳
展开全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选)
《盘古神话》
《梁祝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
《董永传说》
《木兰传说》
《豫剧》
《河南坠子》
《越调》
《四平调》
《宛梆》
《少林功夫》
《太极拳》
《太昊伏羲祭奠》
《黄帝祭典》
《朱仙镇木版年画》
展开全部
方言
河南方言直接继承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成,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在广大县市中表现相当一致,只是词法方面稍有不同。词汇中的基本词,特别是根词大体相同,只是读音有些差别,一部分非基本词的差异较为明显。语音在声调方面除黄河以北有19个县市尚保留古入声外,其余100多个县市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而且中部、东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的调值基本一致,声母、韵母多数相同,不同之处也存在看明显的对应规律。除极少数边远的县、乡说话较为特殊外,其余100来个县市的人们互相交际不致发生困难。由于政区划分、人口迁徙、山河分布、水陆交通,以及邻近省份方言的影响,河南方言内部又形成了许多方言片。黄河以北因有黄河阻隔,与中心区域交往不便,入声尚未消失,形成了独特的北部方言片,淮河以南由于淮河拦截,与中心区域交往较少,而与毗邻的湖北、安徽一些县交往较多,产生了接近于江淮方言的南部方言片;西部因篙山横亘,陕县、灵宝县与中心区域的联系少于与陕西东部的联系,形成了西部方言片,中间广大区域是河南方言的主体,河南方言的特征即靠这个区域的语法、词汇、语音来体现,但其内部仍存在看某些差异。[49]
节日
举办时间
承办城市
名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二月初二 商丘市 商丘火神台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 周口市 太昊陵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郑州市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展开全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