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web什么时候诞生(web技术什么时候出现的)

2023-05-10 04:50:10西部百科1

web什么时候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的一个研究项目ARPANET开始研究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但是,互联网正式的商用化应用始于1990年代初期。199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被提出,1993年首个网景浏览器发布,这些标志着互联网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的诞生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商业化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web技术什么时候出现的

英国。1989 年 3 月 12 日,34 岁的英国科学家 Tim Berners-Lee 在他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提交了一篇名为《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英文是 Information Management:A Proposal)的文章,初步阐释了后来被称为 World Wide Web(后文或简称 Web,中文名为万维网) 的信息管理概念。

web诞生于北美还是南美

一:Souq

是中东市场上最大的电商平台,成立时间比较久,总部设立在迪拜,目前主要有四个站点市场,迪拜,沙特,埃及,科威特。

平台拥有600万多的用户,超过31个产品类目,840多万的SKU,主要销售电子产品,数码3c,家居厨具,宝宝婴儿用品,玩具以及潮流服饰等。

Souq自成立以来的目标市场是阿联酋,沙特和埃及;目前souq被亚马逊收购。

想要入驻souq目前有两种方式:(开店免费)

提供卖家的阿联酋营业执照扫描件,阿联酋银行账号联系人邮箱与手机号。把以上信息发送至Souq招商经理的邮箱,可免费开通Souq卖家账号。

通过Souq授权的代理开通账号。提供的资料包括联系人、电话、邮件、国内营业执照、已入驻的电商平台及自营独立站链接等。

二:Shopee虾皮

2015年总部创建于2015年,目前已有8个站点市场,其中7个国外市场,1个国内市场。

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电商平台,也是这几年加入卖家最多的电商平台,还被称作是东南亚版的淘宝,平台主要面向中低端消费群体,范围比较广,经营平台以铺货起步,而后转做精细化运营;卖家入驻门槛低,开店不收费用,前三个月免佣金等等,这些大家都很了解,我就不说了。

Shopee是国内腾讯投资控股的,要说没有发展潜力,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三:Lazada

也是东南亚的电商平台,和虾皮现在几乎是并列状态,成立时间比虾皮久。

平台面向的消费群体以中高端为主,对无经验的新手小白不算太友好,不过你要是有资源有人脉有经验,分分钟开起来也不是事。

Lazada是国内阿里投资的电商平台,目前阿里巴巴的董事已经全权负责,都说阿里想打造一个东南亚版的京东,相信发展潜力也很大。

四:Ozon

是俄罗斯最大的电商平台,目前占据20%的俄罗斯电商市场份额。

成立时间比较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最开始仅卖书籍,之后平台类目才逐渐发展完善。

Ozon比其他俄罗斯电商平台更具有丰富的销售品类,涵盖书籍,电子,服装,家庭,儿童,美妆,食物以及宠物,运动等商品类目(确实比较多哈),让卖家拥有更多的铺货选择。

覆盖俄罗斯130个城市的2100个地点,运送货物覆盖75%的人口,经营着东欧最大的仓储设施,该仓储设施仅次于亚马逊的德国仓库。

付款方式80%的销售支持货到付款,而使用信用卡支付只占10%。

入驻要求:

1、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

2、亚马逊或速卖通店铺不低于2年

3、商品价格包括物流不高于其他俄罗斯电商平台

4、 能够提供俄文客服

五:Jumia

主要面向非洲市场,于2012年在尼日利亚成立。

Jumia网站隶属于欧洲的互联网孵化器公司Rocket Internet。Jumia在Facebook上的粉丝已经超过1000万。

Jumia是非洲第一大电子零售商。旗下有酒店、旅游、生鲜、电商、租车、物流、安保等诸多产业链。Jumia Maketplace 足迹遍布23个非洲国家,其中在埃及是唯一一家拿到国家电商牌照的平台。(很厉害的样子呢..)

平台优势:

· 各站点分开运营,有独立的前后台,本地货币销售;

· Jumia在Facebook上的粉丝已经超过1000万;

· 拥有自己末端物流派送的电商企业;

· 非洲市场8亿人口,网络覆盖率约30%,有80%的消费者通过Jumia购物。

六:Gmarket

Gmarket是韩国最大的综合购物网站,在韩国在线零售市场中的商品销售总值方面排名第一,主要销售书籍、MP3、化妆品、电脑、家电、衣服等。

平台优势:

覆盖韩国的优质流量

持续增长的订单金额

丰富多样的热卖品类

七:MercadoLivre

巴西本土最大的C2C平台,相当于中国的淘宝。

聚集超过52000卖家和注册用户5020万。访问量位列全球TOP50。范围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拿马,秘鲁,多米尼加,巴拉圭,委内瑞拉和葡萄牙)。

除电子交易平台之外,还有南美洲最大的类似于支付宝的支付平台。导致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没有本地化网站。

考虑到迅速提高的互联网普及率,MercardoLivre能为卖家提供一个巨大潜力的南美市场机遇。(拿小本本记下来,要考的)

八:Trade Me

Trademe成立于1999年,当前是新西兰最大的电商平台,Trade Me有390万名用户,网站日访问量达80万,2015年Trade Me售出的商品数量达660万,平台在2015年被评为新西兰最具影响力的品牌。

新的和二手货的商店品类包括婴儿用品,书籍,服装,电脑和家庭生活用品;最初是二手货拍卖市场,是早期ebay翻版,但现在也和新ebay一样,销售新产品。

九:乐天

创办于1997年,目前已成为日本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市值达到135亿美元,年营收超过40亿美元。

乐天购物聚集了3000卖家,超过8000万客户和2300万产品。客户群年龄在25和54之间,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Rakuten.com最初专门从事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但它现在提供体育用品,健康和美容,家居和园艺,珠宝和玩具等。

十:Tesco

成立于2012年,是英国最大的食品和日用杂货零售商,聚集50多个卖家,4300万俱乐部卡会员,每月400万访问量,正在把线下庞大的客户群转移到线上。

竞争对手包括亚马逊,eBay和乐天;产品包括如家居和园艺,婴儿用品,运动休闲,服装和珠宝等。只对被邀请的卖家开放。

可以了解一下。

web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Web的工作模式是B/S模式的,(Browser/Server结构)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web的

WEB格式就是在WEB使用的图片格式,包括JPG ,PNG,GIF,这类文件压缩比高,文件体积小,上传和下载速度快,适合WEB传播。

web的本意是蜘蛛网和网的意思,在网页设计中我们称为网页的意思。现广泛译作网络、互联网等技术领域。表现为三种形式,即超文本(hypertext)、超媒体(hypermedia)、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

web产生于哪一年

Web 1.0、Web 2.0、Web 3.0等术语是描述互联网时代的概念,其中Web 1.0主要指互联网诞生初期到1999年左右的互联网时代,而Web 2.0则指2000年代开始的新型互联网时代。关于“Web 10”的概念,一般不被广泛认可,可能是某些人用于描述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服务,其具体涵义和特征无法确定。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的背景和解释,提到“Web 10”时需要进行谨慎理解,以避免产生误解。

web诞生于北美

Adobe Dreamweaver,简称“DW”,中文名称"梦想编织者",最初为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2005年被Adobe公司收购。

DW是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代码编辑器。利用HTML、CSS、JavaScript等内容的支持,设计师和程序员可以在几乎任何地方快速制作和进行网站建设。

Adobe Dreamweaver使用所见即所得的接口,亦有HT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编辑的功能,借助经过简化的智能编码引擎,轻松地创建、编码和管理动态网站。访问代码提示,即可快速了解HTML、CSS和其他Web标准。使用视觉辅助功能减少错误并提高网站开发速度。

web诞生于哪个地区

中国互联网的起点在哪里呢?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发展成为当下8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呢?我们将如何科学的对它进行阶段划分呢?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很多的研究报告里了解,大概是以下三个阶段:

1994-2000年 从四大门户到搜索;

2001-2009年 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

2010-2018年 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

这三个阶段,是通过“应用形态”的变迁为维度划分的。今天笔者打算以“互联网”为对象,以其发展轨迹为维度,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术牵引期、探索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繁荣期。

学术牵引期。指的是互联网从美国引入中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科研单位历经数年的努力,推动互联网从信息检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业化探索。

探索成长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稳步成长。在这一期间,我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热情高涨,一路高歌,不畏互联网泡沫期带来的考验,努力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快速发展期。该阶段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建立,“内容为王”的时代慢慢过去,开始转向“关系为王”的web2.0。互联网的角色关系也开始转变,内容的缔造者不再只是网站,个体用户也可以参与其中,逐步通过内容来拓展自己的关系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NS时代。

成熟繁荣期。该阶段正是我们目前经历的成熟互联网阶段。从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应用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知乎画报制作工具

第一阶段:学术牵引期(1980~1994)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最早起源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帕网,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它主要是帮助美国国防部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是四个节点,到1981年发展到94个。同时,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网。

互联网的雏形已经显现,很多标准和特性亟待建立。这些标准在80年代逐步建立:

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发明了DNS;

1984年,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确定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为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为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准备,之后www站点迅速发展。

在互联网标准已经完善后,中国的学者专家们也开始为接入互联网做出努力。

由于美国有政策强制对中国进行信息封锁,所以中国也只能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最终经过政府长期的努力,于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实现和阿帕网相连,最终接入DIALOG数据库系统。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起初是通过信息检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直到1987年,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就是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预示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但是这一阶段中国学术机构也是努力的申请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同时也收到了美国自然基金会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Wolff)的欢迎。

直至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接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4月20日,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中国成功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的到来。在学术牵引期,互联网的研究几乎都是通过各国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来推动发展,真正触及到普通人,还是个全新的事物。那么,互联网的概念的普及以及商业模式的探索,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第二阶段:探索成长期(1994~2002)

在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以后,科研单位开始着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主干网的搭建,同时也有民营企业的参与,代表性的主要两点:“.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1. “.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2. 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办“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业务;

1996年12月,瀛海威的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主干网。

互联网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搭建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做好了铺垫。

1995年4月12日,成立一年多的YAHOO!上市,彻底激发了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创业潮:

1996年6月,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开通;

1996年8月,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5月,网易公司成立;

1998年11月,腾讯公司成立;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成立;

1999年5月,中华网成立;

2000年1月,百度公司成立。

1996年底至2000年初,未来形成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大公司基本在这一时期成立,其中多以“网站建设”为主,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户时代。

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新经济概念+营收增长+新商业模式带来的预期增长(其实就是网络销售 B2C和B2B),形成戴维斯双击错觉+正循环效应。让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nasdq指数的斜率陡然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并创下5132点的纪录,之后开始迅速下滑,互联网大泡沫开始形成。

互联网泡沫无疑是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一次重创。因为它们基本都是作为效仿者,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四大门户网站对标雅虎,百度对标Google。而在美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广告产生盈利,但是中国互联网尚属于发展初期,网民规模较少,认知观念还在观望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全建立信任感,最终导致各企业不能通过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形成后,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实现盈利,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就在各企业头疼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在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各SP积极参与,利用“移动梦网”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应用服务,获取分成,很好的解决了生存危机,为探索商业模式赢得了时间。在2002年下半年,搜狐、新浪、网易均实现了盈利,不过“移动梦网”增值服务带来的盈利占比超半,为后期矛盾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02~2010)

在2000年至2002年互联网泡沫期,“移动梦网”帮助中国互联网企业实现盈利。在此期间,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是在不断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很大占比的盈利是依托于“移动梦网”,无疑是在给自己埋雷。就在后期,中国移动要强制改革分成模式,因为其当时的垄断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这让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很无奈,所以建立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势在必行。

当然,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期渐渐的过去,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热情随时间推进,变得越来越高涨。

截至2005年,中国网民规模也是迅速增长到1亿多。这就代表着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熟的盈利模式可以开始实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

典型的商业模式有四种:广告、网游、搜索引擎和电商。

1. 广告

在2003年,搜狐的广告营收达到2950万美元,较2002年增长113%;

新浪的广告营收超过4000万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67%。

据统计,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超过了10亿的规模,较上一年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以后,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 网游

2003年第三季度,网易将游戏作为独立项目列出,其收入达到5650万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66.8%;

2004年5月,盛大网络上市,当年实现了13.672亿元的收入。

据统计,2003-2008年期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几乎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的增速以上。

3. 搜索引擎

2004年8月google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5年8月,“中国的google”——百度赴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当年实现收入人民币3.192亿元。

据统计,2004年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5.7亿人民币,较2003年翻一番还多。

4. 电子商务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628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7.2%。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2005-2010年间,淘宝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年翻番式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商务交易活动的重要信息流、资金流渠道。

总结一下,当艰难度过互联网泡沫期之后,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逐渐确立并成熟起来,互联网商业价值不断获得突破性增长,互联网生态也开始慢慢向前推进。

2005年,博客的盛行,标志着web2.0的到来,由门户和搜索时代转向社交化网络,大批的社交型产品诞生:博客中国、天涯社区、人人网、开心网和QQ空间,以及国外的Facebook。网民的地位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不光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都在通过互联网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同时web2.0时代赋予了互联网新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主体地位。

社会价值

随着社交化网络的发展,以及网民主体地位的确定,互联网承载的信息资源已经远超传统媒体,而且传播速度相当快。所以,互联网逐渐从传统媒体的舆论放大器,发展成为了舆论引导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当年的“最牛钉子户”,就是从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放大,直至引爆。

主体地位

2006年7月18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网络新闻作品首次纳入该奖评选,13件网络新闻作品获奖——互联网作为主流媒体地位得以确立;

2007年1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签署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地区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传播权”协议——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平台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

四、成熟繁荣期(2010~2018)

在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以实现后,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格局基本确定。搜索有百度,社交有腾讯,电商有阿里,门户有新浪、网易还有后起的腾讯网。互联网生态已经形成,后期的发展都是在以既定的商业格局为基础继续拓展。

比如微博的诞生,初期就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2013年中,中国的微博用户超过3.3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56.0%。

当然尽管网民规模还是在指数性增长,互联网的载体仍然以PC为主,手机为辅。直到2012年,手机网民首次超越PC,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形式,是内容与服务并重。而且内容提供方式则主要是信息流。其中以消息流为主,而以内容流为辅。这个阶段的内容发现机制,是借助于各种APP,用户直面服务。换句话说,APP成为内容和服务中心,用户则不需要仅仅使用搜索引擎或内容流型社交网络了。

接下来市场上层出不穷的APP,产品发展模式的本质基本差不多,只不过其服务聚焦的点各有不同,细分于不同领域。O2O、社交类、视频类、金融、出行、直播、外卖、知识付费、支付……

当然,现阶段也不乏出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些商业模式的决定因素多是来自人性的把握,在既定商业格局下的拓展。尤其是贪婪、虚荣、懒惰,成就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迅速爆红。

那么,未来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成为很多互联网参与者探索的问题。

总结

以上是笔者以“中国互联网”为对象,以其发展轨迹为维度,从四个阶段介绍了一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科研工作者通过努力,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历经探索成长、快速发展和成熟繁荣期等几个阶段,从建立国人的互联网认知到互联网创业潮,从商业模式的探索到互联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到当前的空前繁荣,历经将近30年,我国一步步成为互联网强国。

认识过去,展望未来。那么,未来中国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

对于未来中国互联网的边界,笔者也不敢妄下断论,只能从当下互联网发展的生命周期来预测。笔者认为中国互联网正在趋于平稳时期,原因很简单,2012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无疑是互联网人口红利期的鼎盛阶段。但是随着之后在移动端的深入普及后进入饱和状态,尤其是00后这一代的人口增长较80、90后有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未来的互联网人口不会有明显的陡形增长,甚至会短暂滑坡。但是整体还是趋于平衡的状态。

互联网趋于平稳期,意味着:1、就业机会减少;2、创业难度增加;3、互联网阶层固化;

就业机会减少

互联网红利期,大批的创业者涌入,而互联网人才匮乏刺激了教育和培训行业,尤其在2012年以后,很多从业者通过培训快速入门互联网,几年下来,互联网人力资源的供应过剩,工作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未来互联网的稳定期,行业不会再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必定会对互联网人才进行洗牌,适者生存,平庸者注定被淘汰。

创业难度增加

互联网人口增量下降,固有流量被寡头企业瓜分,新型创业者位于行业的下游,只能在巨头们既定的商业格局里寻找机会,但最终还是会被并购同化。所以说未来的新型独角兽企业将会越来越少,然而机会也不是没有,当下中国某些领域还是存在机会,如医疗、教育、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还是有可能诞生独角兽的。但是这些行业在国内都是受行业规则和政府制度的影响,要想突破,还是要寄托于未来制度的改革。

互联网阶层固化

在中国互联网的探索期和发展期,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不断的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但是在未来互联网稳定期,靠创新来创业已经不太容易,更多的是在巨头企业的指引下成长,一步步的为其已经建立的平台做贡献。而当下的巨头在未来几年也不会有很大的动作,多数在固有流量上下功夫,保住既定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新技术新概念。

这些是笔者对于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的见解,但是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从业者也不要悲观,可以把这些当做鞭策自己的建议,要想破局,还是有很多突破口的,如互联网+、大数据、AI、VR,甚至区块链等等,通过深度学习,拒绝平庸,未来还是美好的。关于这些以后再分享给大家。

web诞生时间

WWW的全称是“World Wide Web(万维网)”,是一个由若干个互联的文档和其他资源组成的系统。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也是互联网最常用的一种服务方式。Web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最初是为了满足研究者之间数据交流的需求而建立的,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WWW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它不仅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娱乐和社交渠道。

web是谁开发的

1989 年 3 月 12 日,34 岁的英国科学家 Tim Berners-Lee 在他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提交了一篇名为《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英文是 Information Management:A Proposal)的文章,初步阐释了后来被称为 World Wide Web(后文或简称 Web,中文名为万维网) 的信息管理概念。

web什么时候开始的

趋势一:更加移动优先

响应式设计显然是目前Web前端开发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并且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虽然现在的响应式设计大部分还是以PC版优先,然而如果有一天我们把PC版放到比移动版次要的位置上,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目前许多Web前端开发者已经开始转向以移动优先方案来做他们的响应式设计和开发,这就象征着一个重大转变,值得我们跟进的。

趋势二:更多使用快速原型开发工具

众多Web前端开发者从2016年开始尝试使用快速原型开发工具,而在2018年将是这种技术真正爆发的一年。“UXpin、Webflow、Invision以及其它许多快速原型开发工具,让设计师不用写一行代码,就能为网站和服务快速创建低保真和高保真原型,便于设计师衡量它们的可用性和美观性。” Web设计师Jamie Leeson says如是说,“许多工具也允许你在浏览器中设计原型并从工具里真正启动网站自身。”

趋势三:简化的Web设计

在 2018年,我们看到简化的Web设计得到广泛认可。事实上极简设计成为大部分行业的主要趋势。在 2019年,极简设计会继续流行,即使有变化也是一些微小的改变。

趋势四:更加重视人工智能

你已经听说了人工智能AI,但是你对Web前端开发设计中的人工智能熟悉吗?Web与AI碰撞,带来更强大的网页,为网站主和用户同时带来价值。提供网络主机服务的Wix,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他们现在提供了一个过程来询问用户一些问题,然后使用一个基于AI的平台,根据用户的回答提供给用户最符合他们需求的Web设计。这非常酷,值得一看。

趋势五:更多单页站点

由于用户更喜欢用滚屏方式浏览网页,各公司将会引起重视并停止浪费时间在设计和开发用户不喜欢的层层相套的子页面上。这一趋势将简化互联网并带来更迷人和身临其境的网页浏览体验,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愉悦。2019年,你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单页站点。

趋势六:虚拟现实

如果要讨论2018年的技术趋势怎能不提到虚拟现实技术VR呢,2019年将是VR成为主流的一年,这也就意味着web开发者将通过VR来吸引用户,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公司比如Mozilla和Google投资开发VR与Web之间的API。越来越多的VR应用程序将相继问世,所以如果看到越来越多的虚拟现实元素出现在Web上,也别觉得奇怪。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2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