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下一句:靠的是主观自觉性。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说的是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社会规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说。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说的是两者区别。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客观强制性。而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遵守实现,靠的是主观自觉性。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000字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但是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带来的一项副作用就是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诚信缺失、假货泛滥、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当人们的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价值取向变得各不相同,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变化中,道德有时显得手足无措、力不从心,必须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虽然我国法律制度总体上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价值导向不够鲜明,许多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褒奖,法律法规对各种不文明等行为普遍存在制裁力不足的问题; 又比如一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未能出台,个人隐私在网络时代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等; 还有一些法律法规不配套,存在法律之间不衔接等问题,削弱了核心价值效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宪法明确确立核心价值观的宪法地位,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需要我们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将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从而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600个字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说它成文,因为它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如某某法等;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与法律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用文字记录下来,告诉人们怎么做,而道德来自于习惯,大家共同遵守,无需文字规定,告诉人们怎么做的方法在于内心的约定俗成。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300字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说的是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社会规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说。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说的是两者区别。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客观强制性。而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遵守实现,靠的是主观自觉性。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论文
(1)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是迄今已知世界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成为后世欧洲法学的渊源。
(3)《罗马民法大全》 :
时间:529年
人物: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
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利。
组成:
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并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侓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
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
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为《新法典》。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一提起法律,许多人对它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法律离我们远着呢!”不!其实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有人在机动车道走路时;当有人过马路不看信号灯,明明是红灯却大摇大摆走过去时;当有人随意践踏草坪时;当有人不12周岁却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这些不都是身边的违法行为吗?
让我们设想一下:当你要过马路时,四周都没有车,但是信号灯是红灯,还有30多秒才能变为绿灯,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是在那里等着,绿灯亮了再过去,还是像火箭发射一样冲过去?许许多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后者——像火箭发射一样冲过去。这些人也许在冲过去的时候连想都没有多想,他们认为这样冲过去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吗?让我们来看一个事例:学生小明上学路过小区门口的十字路口时发现四周都没有车,可信号灯是红的,如果要等到绿灯还需要40多秒,小明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可就在这时,一辆黑色的大货车正飞速地向他开来!货车司机错把油门当成刹车踩,“嘭”地撞了上去,而可怜的小明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货车撞了。小明的鲜血不停地流着地面被鲜血染红了一大片。由于失血过多,还没等到救护车来,小明已经失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一个年仅10岁的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一个如画的生命,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当看到死者母亲那哀痛的神情时,我们的心情也很沉重,但是,当你反过去回想这件事时,你是否发现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吗?
如果小明多等40秒,是不是就能与黑色货车擦肩而过了呢?如果当时货车司机正确踩刹车,小明是不是也不致于断送性命了呢?
然而跟这恰恰相反的是国外的场景:在许多发达国家,公民都有等红灯的习惯,即使四周空荡荡的,红灯一亮,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地等到绿灯亮了再走,或许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常规思维,这些老外的举动呆板傻气,对于某些人为的规章制度不知灵活变通。有些人认为合情合理或四周无人的情况下,可以违反规定,这似乎成了我们的习惯。于是,红绿灯就成为了街头华而不实的装饰。
追溯历史,世界曾授予华夏民族“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头衔,可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请注意一下国外的公共标语,大部分的标语用英语书写的,而“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这一系列的标语却是用中文书写的。许多老外对中国人的评价是“脏、乱、吵”。面对国人习惯在国际的恶劣影响,我们还能自我陶醉吗?
虽然我们不是太阳,不能把整个社会照耀,但是我们可以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用微光将自身点亮。我们中学生可以努力加强自身的文明修养,严守个人的道德底线,为转变种种不良行为作出点滴贡献。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口,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脚,不闯红灯,不插队,不拥挤;管好自己的手,不乱丢垃圾,不打架斗殴……。只要我们敢于向不文明行为说“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500字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法律也是一种习惯。所以,从支持的角度讲,道德支持法律,法律的行成都来自道德习惯。
道德是标准,有人越过道德你可以谴责,法律是底线,约过法律就要接受惩罚。
法律没有约束的,比如狗咬人,以前没有成文的法规,你只能道德层面的谴责,现在有规定,遛狗必须系绳子,不然就要接受处罚,当然,法律还涉及到可执行层面。
法律,也是国家的管理工具,执法就要有法,有法就要依法,所以法律有滞后性,只有行成道德问题,才能立法。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200字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一般法律优先于道德,因为处理法律的结果是往往承担法律责任,要么承担民事责任,要么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一般来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的要求比道德低,当然依照法律作为标准来决定是否让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以道德为标准,那么打击面太大,而且道德模糊不清,也没有统一的成文的标准,相反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公布,让社会成员都知道,用它来衡量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道德与法律不是完全割裂的,很多法律是由道德经过立法者的法律制定工作上升为法律,而且有些道德本身就是法律的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它是民法的“帝王条款”,比法律规范的效力更大。
因此在”二奶分遗产”一案中,法官以适用社会公序良俗的这个带有道德性质的法律原则来排除《继承法》中关于遗嘱法律规范的适用。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
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律的补充,而法律则是道德的深化,以德治国要以依法治国为保证,依法治国要以以德治国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同时加强 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一要通过立法直接把社会主义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力。社会主义道德靠个人的良心和舆论来保障实施,然而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条件下,良心和舆论尚不足以防止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在道德体系中,有一些道德义务是最低限度的义务,能否得到普遍遵 守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能否存在,必须利用法律手段使之上升为法律义务,以法律制裁为后盾予以强制执行。
这样就会大大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使之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从这种 意义上来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我们还可通过立法,对见义勇 为等先进行为,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积极引导人们向先进榜样学习,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二要通过公正执法、惩治不道 德行为,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例如,政务 公开、审判公开,既可增强公民监督意识,又可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的刑事犯罪,遏制刑事犯罪的 高发势头;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的形成;依法 惩处虐待老人行为,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培育。三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法治 的实现奠定道德基础。
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运用法律手段对这一活动给予一定支持。我国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应依法对这些活动提供一定绎费支持和指导帮助。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所以,必须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和讲究道德的表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坚持这一方略,关键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党组 织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员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以德行政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我们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行政机关行使权 力当然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但社会主义行政伦理 也必须建立和规范,法德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方能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体系。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观点论文
纪律是特定社会组织我了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法律和道德的涵义在前面都已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法律、纪律、道德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显著的区别:
⑴共同点。法律、纪律、道德三者都是行为规范,都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⑵不同点。具体表现为:
①产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纪律是由特定社会组织制定的;道德是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通俗约成的。
②实施的范围不同。法律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道德也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但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员提出的,如职业道德;纪律只是对特定组织中的成员提出的要求。
③保证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纪律是靠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结合来实现的;道德则是非强制的,它完全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④处罚的方式不同。违反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违反纪律将受批评教育和组织纪律处分;违反道德将受到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良知的谴责。
综上所述,在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纪律是社会组织内部的道德和法律。它们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程度不同的规范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把这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更有力地推动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懂得这些,对我们更好地知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大有好处。
①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②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则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纪律规章则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纪律规章只对一部分人具有约束力,而道德则会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1、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不是违纪。违纪是承担行政责任,违法是承担法律责任。
2、法律与道德是有区别的,自古就有“出礼入刑”之说。如果非要说有联系的话,那就是法律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与道德的统一。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法和道德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律和道德起源的时间不同 道德在原始社会(或初民的社会)作为独立的或与宗教、习俗(习惯)相混合的形态而存在,道德是逐渐形成的。而国家的实在法(国法,法律)只是随着一定的条件的成就而成就,如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语言文字的发达等等,才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出现,由国家通过一定程序产生。
2.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一般地说,凡法律调整的关系,大多也由道德调整。而且,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们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的动机。在此方面,尽管法律在惩罚违法犯罪时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它不能惩罚这种主观过错本身。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调整的范围可以相互转化:原本只属于道德调整的某些问题,将来可能由法律来调整;反之亦然。
3.法律和道德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 一般地说,法律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肯定、严谨,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而且通常以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作为条件。道德的内容则不同,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也不要求体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因此,在法学上有一种看法,说法律具有“两面性”(既重权利又重义务);而道德仅具有“一面性”(只重视义务),侧重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的义务。
4.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即使通过文字表述,其内容也是比较原则、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废除程序也很不严格。法律是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而存在的,其成文形态多为法典、法规等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它们的制定、修改和废除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5.法律和道德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可见,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道德正是以此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法律则不同,它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关为后盾,通过外在的强制(法律制裁)来强迫人们遵守。
6.法律和道德的历史命运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法律也将不存在。而道德在无阶级社会中仍将存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