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陆壳与洋壳区别(陆壳与洋壳区别图片)

2023-05-11 01:42:05自我学习1

陆壳与洋壳区别图片

地壳(crust)是指地球地表至莫霍面之间一个主要由硅酸盐矿物为主体的岩石构成的薄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平均厚度17千米。它的质量只占全地球0.2%,按结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底地壳两种。陆壳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而洋壳(即海底地壳)只有硅镁层。海水是在地壳之上的,海底地壳就是海洋的底部以下的包裹着地球的那层皮,它延伸到海上就是陆地,我们就是站在地壳上面的。地壳凹凸不平,凸起形成山脉和高原,凹下去就形成海洋和湖泊。

因为地壳的运动,岩石圈各板块发生相对的运动,互相靠近的板块就重叠起来,形成大陆、高山,它们的地壳就厚。

互相远离的板块之间拉长、断裂,中间凹下去,所以比较稀薄,海水涌进,这里形成了海洋,所以就是海洋的地壳要薄

陆壳和洋壳的特征和区别

? ?洋壳是单层结构 只有一层玄武质层 最薄处不到5km而陆壳呢是双层结构 在玄武质层上又有一个花岗质层 厚度在30-70km

陆壳和洋壳成分的区别

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地壳的区别:

1、从地壳厚度上看,大陆型地壳一般要厚于大洋型地壳;

2、从岩层新老上看,大洋型地壳一般要新于大陆型地壳,因为形成新岩石的大洋中脊在大洋型地壳上。

3、大洋型地壳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大洋型地壳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大陆型地壳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所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5km,但很不均一(在构造稳定地区厚度较小,而在构造活动地区厚度则急剧增大。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 延伸: 1、大陆型地壳 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相当于硅镁层及其上的硅铝层两层。厚度较大,平均厚度为33公里,越往高山地区厚度越大。是主要分布在大陆上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内海)的地壳。 2、大洋型地壳 大洋型地壳构造域是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洋盆、火山链、海底隆起、海底平顶山和洋脊等地貌单元,简称洋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

陆壳与洋壳的主要区别

在目前的板块构造学说框架下,按照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之外,其余五大板块都是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

大的板块内部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很多都是小地块之间相互拼合之后的结果。但是大板块中的小地块的运动方向受大板块控制。以中国大陆为例,就包含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华夏古陆)、塔里木克拉通、羌塘、拉萨地块等更小一级的地体。

据学者介绍,印度洋板块内部也由一些小板块组成,主要包含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等中小板块。印度板块主要包括印度大陆部分,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

陆壳和洋壳的界限

一、性质不同

1、洋壳:为构成洋底的地壳。

2、陆壳: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

二、组成不同

1、洋壳组成:海洋地壳非常薄。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可/立方厘米。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4层:

(1)松散沉积物厚度不同,平均厚度约为300米,在洋中脊附近难以保存。大陆附近的深沟中的沉积物可以达到数千米。

(2)固结沉积物一般厚几百米,也可达到公里。

(3)玄武岩或辉长岩,以镁铁质含量高为代表,主要为橄榄石玄武岩、粗面岩等,二氧化硅含量较少(<50%),一般称为硅镁质层,厚度小于5kin,厚度均匀。

(4)在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蛇纹石等。

2、陆壳组成: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

三、特点不同

1、洋壳特点:当陆块形成并不断扩大后,陆块问的大面积区域岩浆海表面凝固较晚,水聚集多。同时,岩浆海表面的地壳稳定下来,成为海洋地壳。由于洋壳形成晚,成分接近上地幔,具有硅镁层的特征。

2、陆壳特点:在构造稳定区,厚度较小,而在构造活动区,厚度急剧增加。高山地区最厚的地区可达60-70公里。例如,在中国青藏高原,最厚的地区可以达到70-80公里。岛弧虽在海洋中,但其地壳性质与大陆型相似,故称为过渡地壳。上陆壳平均密度为2.7g/cm³,地震纵波速度为6.2km/s。

陆壳和洋壳是什么

陆壳受风化影响,其岩层多孔,而这部分体积自然是算成岩石体积了,质量却没有实心未风化的同种岩石高海洋沉积作用使细沙能进入岩石的缝隙,岩石之间紧密与陆地相反。

洋壳是新生的玄武质岩石,密度比较大,偏基性,镁铁质矿物含量高,密度较大.而陆壳上部为花岗质成分,总体陆壳为闪长岩成分,偏中性,而且陆壳的花岗质成分也是由玄武岩演化而来,比玄武质成分更偏酸性,密度更小。

陆壳与洋壳区别图片大全

海岭又称海脊,也叫做海底山脉,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千米,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也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

世界各大洋洋底都有海岭分布,其中以大西洋最典型,在大西洋中间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也叫做大洋中脊,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活动频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的结果。

陆壳与洋壳区别图片对比

火山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黑色,有时呈灰绿以及暗紫色等。

玄武岩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多,约占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左右。因其质地致密,它的比重比一般花岗岩、石灰岩、沙岩、页岩都重。

陆壳与洋壳的分界线是什么

大洋地壳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简称洋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简称洋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10亿年。

结构特点  对洋壳的探测主要采用人工声源的地震法,有关洋壳各结构层深度、密度和厚度的数据大部分是从地震折射波法探测取得的,洋壳各结构层的划分也主要由地震纵波的速度值而定。近年来,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海底拖网采样在各结构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的认识上提供了许多证据。地震探测表明,正常洋壳的厚度(以莫霍面为下界)为5~10公里,大致可分为三个结构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32100.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如何吸油烟(如何吸油烟味)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