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区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特点不同浪漫主义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现实主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
2、代表作家不同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柯尔律治、乔治·戈登·拜伦等。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居斯塔夫·福楼拜、莫泊桑、萨克雷等。
3、表现形式不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4、性质不同“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现实主义的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具有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在所不惜。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
唯美主义: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冲突吗
浪漫主义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反映了革命时代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也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们的装束、语言、闲暇文化生活等等。
工业革命完成后,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重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反对浪漫主义的对不寻常的事件、光辉的业绩和崇高的追求,而注意表现下层普通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城市工人阶级的生活。
他们大胆地描写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的暴力、罢工、酗酒、性欲等内容。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现实主义(Realism),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二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十九世纪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特点
思想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手法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举例说明
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
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形象,就和作者本人一样,他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想要去改革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关系,力图改造这一切,但是找不到答案,因此在焦虑不安、悲观绝望之余,他想到了自杀。这个人物体现了作者“托尔斯泰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惯用对比和夸张。而现实主义则要求作品贴近生活,因此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细腻的描绘、客观的讲述、冷静的刻画以及朴素的语言等。
以《巴黎圣母院》和《高老头》为例,巴黎圣母院本来只是法国巴黎市中心的一座哥特式教堂而已,但是雨果却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这座蔚然壮观的古建筑,仿佛有灵有性,像一个人物那样活动着,见证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而《高老头》则全然不同。它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情节结构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为了塑造人物,巴尔扎克首先就描绘了下层人物的活动舞台——伏盖公寓,它坐落在偏僻角落,外表粗鄙不堪,屋内陈设和周围氛围阴森逼人,各层居室分出等级,如同一个小社会。这些环境描写都显得十分地真实,是巴黎下层生活的缩影,十分细腻,也是小说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小说人物的生活、思想和行动等都有着密切联系。
感情与生活的处理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浪漫主义的创作由情及景,将情感融入事物,使事物具有作家想要的效果,受作家情感支配,往往不同于真实的事物。而现实主义创作则恰恰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通常是由物及情,作家创作内容取决于所要描写的生活内容,需要把主观的情感融入所要创作的生活内容之中。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篇《西风颂》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重的作品。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里的西风与自然的西风,从本质上来说,几乎没有共同点。
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
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则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作者在1827年听说了安托万·贝尔泰的案件,因此他就根据贝尔泰和两个女人的爱情关系的这个案件,保留了这条基本线索,然后将其发展成为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小说,也使得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成为小说史上的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在稍微加以艺术加工的情况下,表达了对黑暗显示的批判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发展史上两朵最绚丽的花朵,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文学的创作手法将长期影响人类的文学创作,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与联系论文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指的是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浪漫主义”一词原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当“浪漫主义”用于指人时,常指一类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信仰浪漫、充满幻想、富有诗意的人。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什么区别?
一、风格不同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Realism),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3、现代主义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4、古典主义
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的法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拥护中央集权,尊重主权,歌颂贤明君主;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高乃衣《熙德》、拉辛《安德洛马克》等。
二、特点不同
1、现实主义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
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2、浪漫主义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3、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
三、影响不同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3、现代主义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创作⽅法是艺术史的主流。通过这两种表现⼿法,读者们能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家们强烈饱满的思想感情,给读者带来更有⼒的震撼。
⼀、⾸先我们从⼆者的创作⼿法上来区别:
1、现实主义,概括地说,就是⽂学作品对⽣活的反映和表现。
(1)、在语⾔形态上,现实主义的⽂学作品的基本特征
是描述性的语⾔,它们只是修饰⽣活,是把语⾔作为描述的⼯具——⽤语⾔对⽣活进⾏解释。
(2)、在⽂学史上,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
“缘事⽽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活真实。
(3)、在表现⼿法上,⼤量运⽤描写、叙述、议论的
表达⽅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写真实的⽣活细节和刻画⼈物的⼼理,多⽅⾯地反映了国家的重⼤事件,表达了⼴⼤⼈民的意志和要求,揭露了⾃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年间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个新的⾼峰。
2、现实主义⽂学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法上利⽤朴素的艺术语⾔,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
静细腻的刻画⼈物和事件,从⽽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
征。在《中国现当代⽂学作品选》中鲁迅先⽣的《狂⼈⽇记》就采⽤了⼤量的象征、暗⽰等现实主义表现⼿法,实写⼈物、狂⼈⼼理,虚写寓意,从⾁体上升为礼教,深刻的揭⽰出吃⼈社会的本质。
3、现实主义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的创作⽅法之⼀,
是利⽤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活本来⾯⽬的创作⽅法,具有较强的⽣命⼒与较⼤的包容性。在我们学过的《⽂选》中,30年代“乡⼟⽂学”代表作《为奴⾪的母亲》就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
4、我认为,较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法更注
重细节的描写。⽣活是有⽆数细节构成,细节失真艺术形象就会失真,想象与虚构也要符合⽣活逻辑。叶圣陶先⽣的作品《潘先⽣在难中》,就是严格的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法,冷静观察、客观描写。⽤幽默讽刺的笔调,鲜明的显露了潘先⽣双重⼈格的性格特点。
⼆、浪漫主义是⼀种⽂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法和风格。
1、在表现⽅式上具有⼤胆幻想、构思奇特、⼿法夸张的
特点,以强调想象来突出⽂学的⽬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然来突出⽂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
⽂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式。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就是其中典型的代
表。诗中引⽕⾃焚、⽕中更⽣的凤凰形象寄寓了诗⼈要求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在毁灭中创造的辩证思想。此诗结构宏伟、⽓势磅礴、意境新奇、激情喷发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五四”时期要求破坏旧世界、勇敢创造新世界的时代精神。
2、对于创作⽅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位,常⽤热情奔放的语⾔、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艺创作⾃始就有这种特⾊。如中国屈原、李⽩的诗歌和吴承恩的⼩说《西游记》。
3、浪漫主义⽂学创作要运⽤浪漫⼿法,⾸先你要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还要有⼀定的⽂学功底。你可以⽤蒙太奇的效果表现。想像⼗分重要,并且对环境描写要得当,通过不同环境表现不同情境,不同⼈的⼼⾥感受。就如李⽩的:⽩发三千丈,⽤夸张但符合意境的⼿法。再如,郭沫若这部借古喻今、以古鉴今的历史剧《屈原》,展现了浓烈的抒情浪漫主义。作者不拘泥于现实,⽽是驰骋浪漫主义想象,以艺术的概括和虚构来反映历史的本质和基本⾯貌。⼤胆运⽤“失事求似”的⽅法,达到历史、现实与虚构三者的统⼀。
4、在浪漫主义描写中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暗,揭露种种罪恶现象,寄理想于未来,向
往新的美好⽣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果,德国的海涅,
俄国的普希⾦(早期),以及匈⽛利的裴多菲等。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反对现状,留恋过去,幻想从虚幻的世界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在⽂学创作过程中,浪漫主义创作⼿法更侧重的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沉溺于作者描写的另⼀个世界,给⼈以⽆限遐想。阅读时,其阅读过程本⾝就是⼀种艺术。⽽现实主义的创作⼿法,则是让⼈们更加注重在阅读时去发觉线索,探寻作者所隐匿的那个世界和真理的存在,给⼈以⽆尽的回味。因⽽,现实主义更需要细致的刻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