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什么是传播(什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

2023-05-13 02:10:08西部百科1

什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

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民间文学在发生之初, 可凭借的传播手段主要是口语。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众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什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

教育部门。

按《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中小学教科书审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事关国家利益,是国家事权。

什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

信息载体(Information carrier)是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即用于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信息载体包括以能源和介质为特征,运用声波、光波、电波传递信息的无形载体和以实物形态记录为特征,运用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磁盘传递和贮存信息的有形载体。

什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于马基雅维利的学说中。

从13世纪下半叶起,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出现,到16世纪末已基本完成。其主要观点就表现在《君主论》中,现代国家观念以理性和经验论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使“国家”摆脱中世纪的神权,反对君权神授观念,认为国家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立的,强力才是国家和法律的基础。

而《君主论》就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

什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

文献。

文献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由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传播知识的有效载体

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

传播介质是指在传播信息的载体,常用的传播介质分为有线传播介质和无线传播介质两大类。有线传播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在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根据频谱可将其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等,信息被加载在电磁波上进行传输。

传播主体百度百科

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是两大传播主体

对外传播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革命和建设成绩的重要保障。回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观念演进,可以发现,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党领导下的对外传播工作始终紧扣核心、顺势而为、应需而变。

1921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对外传播工作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创立初期,党的对外传播主要借助共产国际,以及通过党组织在海外开展传播活动,比如在欧洲发行的《少年》和《赤光》杂志。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同日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向国外播发了英文稿件,这篇稿件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最早的对外报道。

1936年,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进行采访,在欧美报刊发表多篇报道,随后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真实介绍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1940年,党在延安成立国际宣传委员会。1944年,新华社成立“英文广播部”,标志着对外宣传的正式开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对外传播工作注重实现两个目的:一是对日本军民宣传,表达反战态度、瓦解敌方意志;二是向国际社会介绍党的主张,增进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党逐步建立起由国家层面主导的外宣体系,同时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对外传播观念。比如1955年,毛泽东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强调大力向国外派驻记者的重要性。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还提出对外宣传“要用事实讲话”,不能脱离实际空谈政治,“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向外国人自吹自擂”,要区别对待对内刊物和对外刊物等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传播在观念和实践上更加系统、全面。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走出国门,通过外交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邓小平同志曾经为中国设计过六个方面的国家形象:独立自主的民族形象、安定团结的政治形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象、改革开放的发展形象、文明进步的精神形象以及维护和平的外交形象。

传播知识、传播思想

1、团结和动员科学技术工作者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组织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参与我县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及重大事务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

  3、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科普组织网络建设,指导基层科协工作,壮大全县各类学会、研究会、农技协会队伍,对各类产业基地和专业示范户典型引导和管理。

  5、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办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举办各类实用技术讲座和培训班,向农村传递短平快科技致富信息。

  6、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为部门举荐人才,向省市申报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先进个人。

  7、开展科学论证,科技咨询服务,为党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承办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和发证。

  8、发挥科协独特优势,积极同县外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友好交往、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

  9、为科技工作者搞好服务,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其合法权益,使科协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

  10、举办符合科协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承办县委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传播主体指的是什么

所谓公共关系传播主体,是指具有公共关系意识的公共工作的承担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动者,包括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社会组织—实质主体,以及公共关系专门机构和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实施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的特点在于:

  ①公共关系主体是由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②公共关系主体和活动联系,是活动中的主要方面,具有活动的主动性;

  ③公共关系主体是相对于活动对象而言的,而公关活动的对象也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公共关系主体具有特殊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3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