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区别(儒家和道家区别?)
儒家和道家区别?
儒家是一个阶层,儒教是一种信仰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从狭义上来说,“家”名称的说法来源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教”名称的说法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教。儒教不是宗教,也从来没有往宗教方面发展的趋势,儒家只敬奉祖先,从不膜拜神灵,并不强调“彼岸”,也没有宗教的仪式和宗教的组织,因此自古以来我国是只有儒家没有儒教的。
儒家和道家区别的对比论文
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我更认同儒家思想。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 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2、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5、思想核心方面比较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3、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4、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儒家和道家区别的原因
孔子带领七十二贤士而创儒家,其思想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这是孔子所说也是孔子所做,然而人人不可能都为圣人,圣人只有孔子一人,虽然儒家思想最后被传承了两千多年,但是真正做到儒家思想核心的唯有孔子一人。所以万世师表只孔子一人尔。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其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这与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相反,不能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认可,但他的思想与智慧却是独一无二的,孔子曾经都向他求教。后来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老子于是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云游,函谷关守尹喜未能留下老子,但却留下了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五千言从此成为了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三部著作之一。
儒家是入世的态度,讲究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是以世人的理想为理想,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儒家的礼是礼貌礼仪,也是一种规范,对个人的规范,对社会的规范,对国家管理者的规范。而道家则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人要遵循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如水一般,虽柔弱但可水滴石穿,虽温润如玉却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儒家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爱、爱人,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与万物和谐,这是它们思想的不同,但要说哪个更好,这是没有定论的,因为某个时候你会觉得儒家的好,有时候你会觉得道家的好,对于儒道两家的思想我们可以分状况运用,不必去分辨它的好与坏。
儒家和道家是什么关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
道家思想,就是告诉你站在山顶上如何去看风景;
儒家思想,就是告诉你如何爬上山顶去看风景。
儒家和道家区别表格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在其他方面则有很大的差异。1. 人性观念不同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爱”、“礼义”、“诚信”等美德,认为只有依靠这些美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性本恶,提倡“无为而治”、“自然”等观念,认为只有让事物自然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2. 对社会秩序的看法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认为只有依靠规范和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而道家思想则认为社会秩序是人为制定的,会限制人们的自由,因此反对过度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3. 对待生命和自然的态度不同
儒家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尽力去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和社会秩序,而道家思想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和无为。
儒家和道家区别是什么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处世态度上,在文化精神方面,二者是一致的,其实不止是儒家和道家,包括诸子百家在内,大家秉持的,都是同一个文化精神,所有的区别,都只是表面形式上的,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过程中,都是需要特别留意的。
同一个精神
我们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一个“道”,或者我们可以直接讲,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其实就是道文化,这和“道家”、“儒家”的名字里含不含一个“道”字没有任何关系。
“道”的含义是什么?其实也就一个字——和,和谐的“和”,不管是大到无外,还是小到无内,只要有它的存在,就会体现出来一种和谐,而诸子百家不管提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最后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也都是一个“和”,这一点,我们阅读的各家经典越多,琢磨的越深,体会就会越明显。
所以诸子百家不管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这些名片背面写着的,都是一个“道”字,老子讲“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孔子老夫子同样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精神层面上论,这二者确实是“同出而异名”,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不同的态度
从处世态度上讲,二家的区别就出来了,道家讲究因势利导,讲究四千拨千斤,所以老子讲“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道家处世,讲求的是一个“时”,时机不至,道家是不会轻易出来淌混水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当个世外闲人。
但儒家不同,儒家认为,天下不管多糟糕,有些事总要有人来做,所以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庸》里面讲“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哪怕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也是初心不改,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伟大”来形容了,而应该是悲壮才对,我们读了子路的事迹后就能体会到这种情怀。
其实道家那一套,孔子老夫子心里也门清,只是不愿意去做而已,《论语.公冶长》中,孔老夫子就谈到卫国一个叫宁俞的大夫,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就是标准的道家套路,老夫子心里清清楚楚,只是不去那样做罢了。
总之
不管用最终采取了什么样的处世方式,对天下国家的情怀都是一样的,所秉承的文化精神也是无差别的,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特别强调要“大制不割”,意思就是一个整体的生命,千万不可随意肢解或阉割,本来是活生生的,如果一切一割,生命没了,就剩下了一具尸体,不管表面再光鲜亮丽,也都是个死物件,价值上无异是打了一个大大折扣。
儒家和道家区别在哪
(1)面对社会人际的区别: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2)价值观的区别
儒家文化--不断精进修习来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道家文化--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促进自然和身心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舍我其谁,实现人生价值
(3)世界观的区别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自然界规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4)人生观的区别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和道家区别报告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治目标,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目标;
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
儒家思想以入世为主,道家思想出世为主;
儒家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道家思想略有一些消极;
儒家思想以中庸为个人道德目标,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
儒家和道家区别感情
儒家追求积极入世,学而优则仕。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这样的思想,积极发挥自己的价值。
道家则偏向于出世,向往天人合一,不问世事纷争,少些追名逐利,这种思想有利于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法家认为要用严厉的法制来约束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无差等。这种思想过于理想化,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达到。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学会去尊重他人,去爱他人,然而这种爱还是应该基于儒家的思想,即由亲到疏,才比较可行。
儒家 道家
区别有三:
一文化主旨:是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是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道家文化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是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