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序与跋区别(简述序和跋的区别)

2023-05-16 04:54:04生活资讯1

简述序和跋的区别

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跋是相对于序而言的,而后记、附记则是相对于前言、引言、前记、绪言等而言的。

序与前言一般说明创作意图、基本内容、编撰体例和读者对象,而跋与后记则或补充序与前言之不足,或对稿件完成后的新情况加以说明,或对他人在写他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致以谢意等。

序与跋的区别

你好:

序是书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书中正文后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书前

为序,书后为跋。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者的话、

出版说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

序和跋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是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

况,如写书的时代背景,书的起因和目的,引用了哪些材料,参考了哪些著

作,告诉读者在阅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篇较好的序或跋,通常都是高

度地概括该书所得到的结论,并指出为达到这一结论所使用的方法,告诉读

者阅读的重点和应使用的阅读方法。例如, 《资本论》的初版序一开始就说

明 《资本论》于 1859 年出版的 《政 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接着告诉读者阅

读 《资本论》应具备什么样的态度,还指出了该书的研究对象,阐明为什么

以英国作为典型的例子,并告诉读者该书的目的和作用,最后指出该书的结

构。

希望能帮到你!

跋与序有什么区别

文前为序,文后为跋。

序跋及其类别

古文体是一种古文文体。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作品类别: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作品体例:表、说、记、铭、序、辩、传。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扩展资料: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著名的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一种书其实就是信,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序和跋是什么

序是别人写的,或者自己写的对自己的书做个大慨的解释。 赋是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什么的看法。比如兰亭序是为一本诗集作的序,而赤壁赋是记录作者泛舟的情景时作者当时的心境也不同。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 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在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发展起来,赋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变化。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而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序和跋有哪些不同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跋是放在书末的说明性文字,它的内容、要素与通常所说的“后记”、“附记”相似。

跋是相对于序而言的,而后记、附记则是相对于前言、引言、前记、绪言等而言的。序与前言一般说明创作意图、基本内容、编撰体例和读者对象,而跋与后记则或补充序与前言之不足,或对稿件完成后的新情况加以说明,或对他人在写他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致以谢意等。

序跋是什么意思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并且”等含义。如《孔雀东南飞(并序)》《琵琶行(并序)》,其内容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解释:

并序:

并(bìng),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并行。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序(xù) ,次第:顺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序。序数。排列次第:序次。序列。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论。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指季节:四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庠序。

并序,一般出现在题目中。“并”,有“连”“附”的含义。

序跋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当代文体的分类

两大类:文学作品、实用作品。

文学作品又可分四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诗歌又可分。

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

按体裁分:新诗、旧诗。旧诗也叫古诗、古典诗。旧诗又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曲))。

按内容分: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讽喻诗等。

按格律宽严分:格律诗、自由诗。

小说也可分。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按产生时代分: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按语言分:白话小说、文言小说。

按内容分:神话小说、传记小说、讽刺小说、侦探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

戏剧也可分。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戏曲、话剧、歌剧、舞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喜剧、悲剧、正剧。

按题材和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现代剧。

按结构和容量分:多幕剧、独幕剧。

散文也可分。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实用作品又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

记叙文可分为: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等。

议论文可分为:一般议论文、政论、思想评论、学术评论、文艺评论、按语、杂文(有的归入散文)等。

应用文可分为:调查报告、计划、总结、倡议书、合同、公约、报告、记录、启事、电报、广告、通知、书信、日记、公文、条据等。

说明文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二)古代文体的分类

两大类:韵文、散文。

韵文可分为:诗、词、曲、赋、铭、骈文。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

史传文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论说文:论、说、原、订等。

杂记文: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等。

应用文:表、策、疏、书、序、跋、赠序、祭文等。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的、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今人沿用这种说法,把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古诗和唐朝及唐以后的仿古体诗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分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诗也属古体诗。

律诗又分七律、五律,每首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末联。二、四、六、八句尾字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每个字的声调讲究平仄(相间、相对、相粘)。

绝句分五绝、七绝,每首四句,格律要求大致同律诗,只是两联中的上下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2、辞、赋、铭、骈文

辞,即楚辞,篇幅长,句子长短错落,形式杂言,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浪漫色彩浓厚。

赋,源于战国后期,受楚辞的影响很大,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它的突出特点。

铭,警诫、激励性的文字,如《陋室铭》。不同于墓志铭。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突出特点是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组成,讲究用典,大多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故又称为“四六文”,后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赋与骈文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有多种词调,又叫词牌,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分为:单调(一段、一阙)、双调(两段,上下片、上下阙)、三叠(三段)、四叠(四段)。

曲盛行于元代,原来也是配乐的诗。

元曲可分为散曲(供清唱)、杂剧(供演出)。散文分为小令和套曲。小令是一支曲子,套曲是多支曲子,也叫套数。

曲牌固定了曲子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包括了宫调、曲牌、题目。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一支套曲必须一宫调一韵到底。曲和词比较,曲在句中固定的字数外可加衬字,多用俚俗口语;词则不能加衬字,语言也多用庄重的书面语。

杂剧是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结构是一楔子(序幕或过场)四折(一折相当于现在的一幕)。

杂剧剧本的构成有科介(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属套曲)。杂剧角色有旦(女角,正旦是女主角)、末(男角,正末是男主角)、净(花脸)、外(外末,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4、史传文

行状:在一个人死后,故有、门生等人将死者世系、名字、爵显、寿年等详情具书上报,请求追谥封号或乞墓志碑表之类。

逸事状:举轶事逸闻,以彰其名。如《左忠毅公逸事》《记王忠肃公翱事》。

碑记:,也叫碑志,以碑记事,有记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墓碑文三种。墓碑文有埋于地下的,叫墓志铭;有立于地上的,叫墓表文(墓碑文),如《五人墓碑记》。

传奇小说:以虚构为主的文学传记,如《大铁椎传》《中山狼传》。

5、论说文

6、杂记文

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台阁名胜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是山水游记,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桃花源记》;三是书画杂物记,如《核舟记》;四是人、事杂记,如《狱中杂记》《梅花岭记》。

7、应用文

一是奏疏类,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表,又称表文,有一般奏章的特点,又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出师表》《陈情表》。

策,又称对策、策论,是臣下回答皇帝或选拔官吏部门用以选拔人才的策问的答案,或臣下给皇帝出谋划策的论文。如《治安策》(贾谊)、《教战守策》(苏轼)。

二是碑志类。碑志是以碑记事的意思,也叫碑记。

三是祭文。是祭奠死者的哀悼文章或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的祝祷文章。

四是序跋文。赠序,是古代当亲友远行、卸任或遇其他变故时,常用写文章相赠,表示惜别、祝贺、劝慰或勉励,如《送东阳马生序》。

序与跋的区别是什么序跋是什么

一、跋的意思是:

1、在山上行走:~山涉水。

2、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语。题~。本书的~写得很精彩。

二、汉语拼音:bá

三、跋的部首:足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从足、犮声

六、异体字:犮

七、相关组词:

跋涉、跋扈、题跋、序跋、跋文、跋语、出跋、跋陟、边跋、跋浪、颠跋、跋识、草跋、跋踬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犮”是“跋”的本字。犮,篆文在犬的脚上加一撇指事符号,造字本义:动词,狗腿匆匆奔跑的样子。当“犮”作为单纯字件后,篆再加“足”另造“跋”代替,表示匆忙不停地走。

文言版《说文解字》:跋,蹎跋也。从足,犮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跋,蹎簸跋涉。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犮”作声旁。

二、词组释义:

1、跋踬[bá zhì]

亦作“跋疐”。挫折;进退不得。

2、跋焦[bá jiāo]

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用羊占卜的方法。

3、跋履[bá lǚ]

谓旅途辛劳奔波。

4、拓跋[tuò bá]

姓。

5、跋膝[bá xī]

古乐器名。

序和跋的作用

对于序,我更倾向于作者自己写序,有什么写什么,不搞推销,不夸大,有推销,有夸大以上两点,而且还是作者写的序,我可能会直接怕死掉。内容上写写作者写书时感受,写写作者近况,约略调侃自嘲者为上。他人代序往往难以真实反映作者写书时的心境,也免不了寒暄夸耀,不夸一夸仿佛别人不知道我和作者很熟,或是给人以互相沾光而给人以蒙了纱的感觉。

————分(楼)割(歪)线(了)————

举个栗子,江南的《此间的少年》序就写的这样就很舒服。我有两个版本的这本书,都是他自己写的序。

赠书在哪个轻狂的年代是常有的事。( •̥́ ˍ •̀ू )。第一本书是我买的,本来是要赠给某人的,因为什么原因,没赠出去。

书右侧书的背面是这样的,好吧,我们都是南方人,哪年我高中,没见过雪,他也没见过,嗯,好像是挺轻狂的。

这句话是两个版本扉页都有的一句话。

这个是右侧(不知道是哪年的,封皮下面有个07.8.3)的版本序。

……

这个是左侧版本(2010版)的序。

……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44665.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如何卖包子(怎样卖包子)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