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和公转区别(地球自转和公转区别是什么)
地球自转和公转区别是什么
自转和公转区别:
1、定义区别: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2、转的方向的中心区别:自转的中心是地轴,产生了昼夜的交替而不是昼夜,还有就是地方时,意思也就是在每个地方看到的太阳日出时间都不一样。公转的中心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以我们北半球为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白天明显长于冬天。
3、转的方向时间区别: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公转一圈是365天6小时9分9秒。 正因为地球自转才有了白天黑夜,正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才有了四季。
4、地理意义区别: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5、所产生的现象不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现象;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区别?
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公转一圈是365天6小时9分9秒。
地球本体的旋转运动。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同时,自身也在不停地旋转着,这种旋转运动就叫做“地球自转”。旋转1周就是1天,约等于24小时。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是公转。在太阳引力的控制下,地球在一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公转一周为1年。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地球在1年内绕了一个约9.4亿公里长的大圈子。人类生存的地球要在365.25天绕这样大的一个圈子,它在空中运行时,每天要走257万公里,依此推算,1秒钟约走30公里!要比目前世界上最快的侦察飞机还快30倍,几乎是火车奔跑速度的1000倍。
地球绕太阳转圈时,并不像在地面上回旋的陀螺那样,东摇西晃的,而是始终保持着自转轴指向一定的地方,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天空中的北极。地球的赤道面(与自转轴垂直的圆面)与地球轨道平面(黄道面)是斜交的,其交角是23°26′。地球就是这样倾着身子绕太阳作公转运动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
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例如,赤道海平面为464米/秒,高度增减100米,线速度增减26米;两极为零。
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为1/60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78公里。
地球公转与自转有什么区别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1、昼夜更替现象;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扩展资料
造成地球公转自转的原因
概括来讲,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和公转,其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地球之所以自转和公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定论,科学只能研究出自传和公转的轨迹,却不能够结实为何会这样,所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是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还有一种说法,即: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转的方向各不相同,直到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区别是什么意思
自转是地球以自转轴为中心做的自身旋转运动,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做的环绕运动,公转一圈就是一年。
1.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造成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惯性,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如上所述,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的,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作为南北和东西方向标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传而发生偏转。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向来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
2.地球时刻不停自转,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3.由于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产生了什么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1、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4、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5、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扩展资料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 。
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