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诗歌如何鉴赏(诗歌鉴赏的方法)

2023-05-16 20:00:25西部百科1

诗歌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的方法因人而异,也不会有所谓的教程和流程进行操作,我本人酷爱中国诗词文学,打小爷爷就逼着我背《论语》,到今天很多短文我都可以张嘴就来。我也常常工作之余进行古风诗词创作,所以对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如无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必须长期进行不间断的阅读。只有不间断的阅读,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文学艺术类氛围,一首词或者一首诗,你读到后,脑海里立即就会形成与其他诗词相比较的不自觉地情形。这个不是可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精彩的片段必须要熟记。这里熟记的意思最好是能背诵。比如《岳阳楼记》、《兰亭序》等名篇,如能背诵最好。我小时候不理解时常恨爷爷的鞭子,但是我现在非常感谢爷爷,因为我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与众不同,被同事说才子。那是因为我脑子里有这些东西,所以会在某一件事上脱口而出一些历史上章句,这是不自觉地的一种能力。

三、同类文章的对比。一定要读到描写某个景色或者事件,要与其他文章相对比,选出你直觉喜欢的。比如历史上唐诗宋词写黄河水的不下三百篇,但是我最喜欢的从小到大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我成年到壶口去,就立即能有切身体会,就是这种很大气。

四、慢慢要形成你自己独特的鉴赏风格。这就进阶到有一定诗词歌赋的辨别能力。一篇文学作品到你眼中你马上就能用好或不好来区分。这样你就会慢慢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了。

以我个人来说,阅读和模仿是一直以来都并行的两条线。以至于我看到荷花,立即就能脱口而出“藕也忧,莲也愁,荷知否”,就有机的将荷叶、莲花、藕这三种不同部位却同是同一植物用另类的方式写出来。

希望对您有用。

诗歌鉴赏的方法找意象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二、扩展知识:

1、举例说明:单纯的概念不好理解,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三、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

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诗歌鉴赏的方法主要有哪两种

诗歌语言精炼,有的充满意境,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情志幽怨。

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从是各种汲取养料。

曲歌认为,有以下角度可供参考:

1,从用词用字来推敲。

著名的例子就是贾岛和韩愈因为一个字而成为朋友的典故。贾岛有句著名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开始拿不定主意,是用推还是敲。便一边走,一边碎碎念,并且手里做着推敲的动作,走火入魔一般,走进了当时的京城地方长官韩愈的仪仗队还不知道。被随从推搡到韩愈面前,韩愈详细了解后,对他说,用推字好,在万物沉睡,没有一点声音的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静谧。随后两人一同讨论作诗方法,惺惺相惜。

推敲也由此而来。诗歌中的某些关键字词,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怀,对赏析整首诗歌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2,从诗歌意境来赏析

好的诗歌,都善于营造意境。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达到高潮。读之如置画中,深为陶醉。

还有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仿佛自己置身月光之下,花香,酒香沁入肺腑。

总的来说,诗歌的意境可分为:空灵,悠远,豪迈,苍凉,冷寂,荒凉,缠绵,哀婉,辽阔等等。

3,从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它包括表达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表现手法:对比对照,衬托烘托(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比兴,用典,抑扬(先抑后扬或者先杨后抑)等等。

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顶真,对偶,反语,通感等等。

结构特点:针对构思立意,和篇章结构而言。比如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递进等。

4,从思想感情

不同的诗歌,按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有多种类别,比如表现离情别绪,爱国情怀,建功立业,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游子思乡,男女爱情等等。

5,从分析流派

诗歌的流派,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划分。要具体结合诗歌的年代来谈。

6,从诗人处境,经历

不管是言志还是言情。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情怀,离开诗人谈诗诗单薄的。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处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诗歌的涵义。

7,从社会背景

不同的时代的诗歌,有不同的特点,这跟整个社会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比如六朝战乱频发,流离失所,所以诗人多有表达游子思乡或者离乱之诗。比如曹丕的燕歌行,杂诗“西北有浮云......",蔡琰(蔡文姬)的悲愤诗”汉季失权柄......"

8,从韵律来赏析

诗歌最早是用唱的。诗即歌,歌即诗。所以韵律是欣赏诗歌美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 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咱们有一部专门讲韵律的经典《笠翁对韵》充分阐释了韵律之美。

9,从所用典故来分析

古诗词很多都善用典故,典故的存在,使诗歌看似言浅而意深。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始终相关典故。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运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不对典故了解,便没法了解陆游这首诗的思想内涵。

诗歌的鉴赏都多种方法,不限于此。希望大家留言多交流。

文:曲歌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多学,多看,多想多说,艺术欣赏水平是一定可以提高的。

第一点,多学。首先要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多学习一些相关的艺术鉴赏书籍,比如书法,美术,工艺,建筑,雕塑不同的种类等等。了解每种艺术形式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每种艺术形式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拿书法来举例,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书法名家?王羲之,柳公权的字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我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经过了多少变迁?我国传统的民俗艺术那个福字,为什么有人称之为“福不出头“。这些入门知识都是提高我们艺术鉴赏力的基础。让我们了解作者创作这些作品时候的时代背景,所处环境,甚至心理状态。再举个例子,当我们听到这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时候,如果了解到作者在创作这首诗词艺术时,在外颠沛流离举目无亲的处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领略到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第二点,多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到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书法美术雕塑等艺术展示场合观摩。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多看,艺术欣赏水平自然的就会得到提升。

第三点,多想多说。现在的短视频那么发达,我们可以找一些艺术院校的艺术鉴赏艺术欣赏公开课的视频,在系统学习这些艺术鉴赏角度和方法的同时,自己想一想,那些被称之为艺术作品为什么经典,优点在哪里?然后可以向着亲朋好友来介绍,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对照这些短视频里,专家教授的讲解和点评,随时修正自己的偏差,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样,既锻炼了自己对艺术鉴赏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

所以 ,多学多看多想多说,可以很快培养出我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诗歌鉴赏的方法研究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突出诗词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首先,理解诗词的意境是关键,可以通过解读字面意思、考虑时代背景和描绘的环境等途径进行。其次,韵律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包括平仄音调、押韵等等。最后,诗词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为赏析提供很多帮助,其中包括比喻、夸张等等。总之,赏析古诗词需要对诗词内容和表达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考虑到不同文学手法的运用。

诗歌鉴赏的方法思维导图

首先理清楚这首诗的意思, 然后找到这首诗里有关系的一些意像,最后将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作成思维导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45687.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牙齿大怎么办(大牙齿痛怎么办)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