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地动仪和浑天仪区别(地动浑天仪是谁发明的)

2023-05-17 08:48:05自我学习1

地动浑天仪是谁发明的

是东汉张衡所创。浑天仪是浑仪和浑像二者合一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最早为西汉耿寿昌所创制,张恒对其进行了改进, 张恒制造的浑天仪,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先进的天文学知识,能把天象变化形象的演示出来。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作用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主要是为了预测和防止当时的地震所制造的仪器。

张衡的主要观点为当时的天灾人祸特别是地震提供可靠的预防办法。

浑天仪和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他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天文着作有《灵宪》。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

龙嘴里吐出了铜球

  公元138年,东汉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

  “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

  这消息是从太史令(专管天文和地震工作)张衡那里传出来的。

  然而,在京都,谁也没觉察发生过地震。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张衡吹牛!”“张衡瞎说!”京都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从洛阳西面的陇西来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子,人们既震惊,又佩服。

  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离洛阳很远。张衡怎么会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呢?原来,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十分频繁。光是从公元96年到公元125年这30年间,就有23年发生过大地震,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正因为这样,地震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张衡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铜做的,直径约3米,样子像酒坛。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上,倒挂着8条龙。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蛤蟆仰着头,张大嘴巴。8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那天,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于是,张衡断定是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发生地震之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在1800多年前,张衡能够制造出这样的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的仪器,实在令人叹服!

  张衡的祖父张堪,曾当过蜀郡太守。到张衡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生活贫苦。但是张衡有志气,他说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说:“不担心自己的地位不高,而担心自己的道德不高尚;不应当为收入菲薄而害羞,而应当为知识不广博而害臊。”

  张衡为人正直,知识渊博。他当过太史令、郎中、尚书侍郎等官职,在皇宫里工作过,但受人排挤,郁郁不得志。

  张衡在科学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在公元117年制成了浑天仪。这是一种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什么是“浑天”呢?原来,在那时候,人们以为大地是平的(一说像覆着的盘),天像一只巨大的碗反扣在大地上面,这叫“盖天说”。张衡根据自己对天文学的研究,认为地好像蛋黄,天好像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叫作“浑天说”。浑天说比盖天说进步多了。浑天仪是用铜做的,内有几层圆圈可以转动,上面刻着日、月和各种星辰。这个大铜球可用水力使它慢慢转动,转动一周的速度跟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一样。人们从浑天仪上可以看出星辰日月是怎样运动。这在当时,是天文学上的一大创造。

  张衡用肉眼观测星星,曾把观测结果画成一幅星图。当时,他看到的星星有2500多颗。现在天文学上观测到的六等以上的星(即可用肉眼看见的星)为3000颗左右,只多500来颗。可见张衡在1800多年前研究天文是多么细心!

  张衡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画家。他29岁的时候,写过《东京赋》和《西京赋》。这两篇散文深受人们欢迎。据说,张衡写这两篇散文,前后花了10年时间!他着有诗、赋等32篇。张衡画画、书法也很不错。他还喜欢数学,算出圆周率为根号10,即3.16。

  就在张衡用地动仪测到了陇西地震的第二年,他不幸病逝,终年62岁。

  1956年,河南南阳县重修了张衡墓,深切怀念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郭沫若为张衡墓碑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地动浑天仪的发明者是

浑天仪是测量天体的仪器,淘宝就有卖!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区别图片

鲁班发明锯子

相传鲁班接受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需要很多木料,鲁班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徒弟们用斧头砍伐,效率低下。工匠们天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鲁班甚是着急。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时,他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手被划伤了。

  鲁班觉得很奇怪,一根柔软的小草为何能割破手?于是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鲁班了解到就是这些小细齿划破他的手。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也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口部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

  由于这两件事,鲁班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若做成一锯齿状的砍伐工具,是否同样锋利?于是他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试锯小树,成果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有者折断,有者变钝,需要更换竹片。

  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让铁匠们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试锯树木。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大大提高了工效。

地动浑天仪是谁发明的呢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浑天仪和地动仪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

距今1800多年前,中国东汉博物学家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古时称地震为地动),它非常神奇,可以检测到地震发生的方位,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检测仪器。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神奇的地动仪

公元78年,张衡生于河南南阳,为当地大姓豪绅子弟。他自幼聪敏好学,游历多地,在文学、算学、天文、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经举荐入京,进入朝廷做了郎中,后升迁至太史令,主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东汉太史令不担负修史职分)。在此期间,他改进并重造了一台浑天仪,以水驱动而演示天象;他还著书立说,写了中国第一本描述天体运行的书《灵宪》,提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并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这种解释即使在今天也非常科学。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记载在《后汉书》里,根据记载,这个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用精铜铸成,形似酒樽,直径约2米,周身刻以山龟鸟兽的篆文,作为装饰形象,内部则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八道分别对应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对应一条口含铜珠的龙首,龙首下方各有一只张着大嘴的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会掉下,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人们便可知哪里发生了地震。

张衡时任太史令,他发明了这台精妙的仪器后,就命名为候风地动仪,字面上理解就是“以风观测地动的仪器”,或者可理解为“地震的风标”。当时,人们相信地震与空气运动有关,与上天的启示有关。张衡就认为地震是上天启示“天子”的征兆,用来警告朝廷失政,奸臣弄权,那么检测地震自然就能警示朝廷,匡正社稷。

这种看法与中国传统观念息息相关。“平天下”是所有士子的终极目标,征战沙场,求学为官,以及技艺发明都为此目标而服务。所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主要目的不是测量地震,而是为了通过自然灾难来警告朝廷。

《后汉书》还记载道:曾经有一条龙的铜珠突然掉下,落入蟾蜍之嘴,然“地不觉动”,洛阳的朝臣们因此觉得地动仪不足信,但是几天之后,一骑快马驶入京城(洛阳),消息送达,果然陇西(今甘肃省内,距洛阳700千米)发生了地震,于是众人都服其神妙。

地动仪只是传说?

然而,这个地动仪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史书上也记载不详,导致一些科技史专家对其是否真的存在过产生怀疑。

关于地动仪的全部描述,《后汉书》仅仅用了196个字,其中关于外观的描述占据了很多篇幅,而描写内部构造的,却只有几个字。“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基本就是地动仪的内部构造了。在这个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中间那根柱,它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然后经过一系列力学传导,最终“施关发机”触动龙嘴,从而掉落铜珠。科学家推测,这根柱必定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摆。当远处的地震波传来,轻微的震感连人尚且感觉不到时,什么样的机械构造使得这根摆能感觉得到,并且有足够的能量触发机关?它灵敏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对地动仪机械构造的疑惑,至今没有答案。

另外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地动仪检测陇西地震的实例。《后汉书》作者是范晔,写于公元440年左右(南北朝初期),此时东汉早已灭亡,张衡也已去世300年了。《后汉书》问世之前,关于此次地震检测的记录,不见于其他任何史料。《后汉书》的参考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续汉书》,这部书写于公元300年左右。作者司马彪在《续汉书》记载了地动仪的构造,但关于检测陇西地震的记录,却丝毫不见。

《后汉书》在记载地动仪神奇预测陇西地震之事时,并未提到具体年份。根据文献记载,在公元132—139年间中国共发生过7次地震,其中138年在陇西发生了一次破坏性的大地震,很多学者以为地动仪检测到的就是这次地震。但当时洛阳也具有强烈的震感,并不是《后汉书》所说的那样,洛阳“地不觉动”,地动仪检测的显然不是指这次地震。

另有学者提出,公元134年陇西也发生过一次震级不算大的地震,恰是这次地震,京都洛阳没有震感,却被地动仪检测到了。只是,这次地震并无文献明确记载,学者是根据《后汉书》间接推测出来的。这唯一的一次实例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范晔虚构的,只能存疑。

第三个疑惑,就是今天复制的地动仪没有一个对地震有反应。在中国,著名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利用不同的机械原理,复制过两个候风地动仪,但这两个地动仪对检测地震没有丝毫反应。1976年中国发生了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震感极其强烈,北京都能明显感觉到。当时王振铎复制的第二个地动仪就放在北京,但它对唐山大地震没有丝毫反应。

2005年,在退休的地球物理学家冯锐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再次复制出一个候风地动仪,现在陈列于北京科技馆,向公众展出。但是,它仍然没有检测到一次地震,包括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个候风地动仪,这是借鉴王振铎,在其第一个地动仪的基础上,由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组于20世纪70年代制造的。同样,这个地动仪也没有检测到一次地震。当然,这或许不太意外,毕竟英国很少发生地震。

然而,这表明关于地震的独特发明,不仅使中国人着迷,也使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着迷,那么这是否也表明,恰恰是这种着迷,使地动仪“诞生”并广为流传呢?

从历史上看,神秘的地动仪成了张衡永久而辉煌的“遗产”,但它始终是个谜。一方面,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关于地动仪及其检测地震的记载仅此一例,之后它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无影无踪。另一方面,现代地震学家对地动仪的机械原理及其构造,至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也许,张衡的地动仪仅仅是个传说。

浑天仪和地动仪有什么区别

有八条龙。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誉为“木圣”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混天地动仪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浑天地动仪原理

1 张衡是发明地动仪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家之一。2 张衡在东汉时期,利用重力和惯性原理,创造了地动仪,用以探测地震。原理是将八个方位的铜蛇塞在龙口中,如果发生地震,就会使其中一只铜蛇落地,指示地震的方位和距离。3 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在古代曾经被广泛应用,对于地震的预防和救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在,地动仪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震计测仪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科学研究中。

地动仪浑天仪是由哪位东汉科学家发明的

不靠谱

那结论就是张衡当年发明的所谓地动仪可能根本就不靠谱。 这种声音近几年是越来越大了,甚至说课本也删除了。 对此,我不做过多评价,我只是作为历史爱好者回到记录这事的后汉书,刚才讲了后汉书是一部正史,而且是一部很严肃的正史,作者叫做范晔,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以他在史学界的操守,不可能为了吹嘘张衡,杜撰了地动仪或者过分夸大地动仪。 地动仪 再来,根据史料推测,开头讲到的那次发生在公元134年,阳嘉三年农历的双11那天的陇西大地震,经过咱们现在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当年确实发生过,可见史书他没有骗人。 既然当天历史上确实发生了地震,我们就能判断出书中所写的地动仪测定了这次陇西地震的事,就是假的呢? 反而应该觉得《后汉书》还是靠谱了,那么再来看其中所描述的背部结构的关键几个字:督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有专家就说张衡很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这种惯性原理,督柱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个像柱子一样的铜制部件,倒立在仪器内部中央,起到了惯性摆的作用,而八道是围绕都柱架设的机关,震动时,督柱倒入八道中的一道撞击并推动杠杆,使龙头上颌抬起,将铜丸吐出,而且经过努力的复原,那么现在的地震学家仿制出的最新的地动仪经过测试确实对地震是有感的。 张衡 所以,虽然史书寥寥数字,虽然张衡造出的地动仪,不能完全的像如今的现代科学仪器那样灵敏,但可以表明当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一定是有所了解的,而他的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46521.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下字怎么写(夏字怎么写笔顺)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