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如何评价英雄(如何评价英雄史观)

2023-05-18 15:00:23西部百科1

如何评价英雄史观

因为英雄史观是感性具体的历史模型而人民史观是理性抽象的历史模型。我们对于历史的最早的认识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是因为人类有文明以来就在以各种形式给英雄人物做家谱,神话、传说、名言、叙事诗,构成了我们解读历史的直观材料。

对这些材料的浅层次理解容易将我们导入一个误区,在于“历史是英雄王者的舞台,他们在舞台上自由地表演”,然而这只是直观的认识,这种认知成本比人民史观低,人民史观就是历史材料的一种组织方式,它将历史的研究对象从具体的个人转移到抽象的阶级那里,认知成本高,故而英雄史观受追捧

英雄史观的观点

个人英雄主义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强调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置于次要地位。

个人英雄主义是客观的,是人的本性中与生俱来的。其主要特点是渴望自己能力得到别人认同,渴望自己受到关注,好张扬个性,以我为中心。

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其特点是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英雄史观一般分为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两大类。

如何看待英雄史观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治疗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的遭遇中感同身受的同时,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 ——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

英雄史观的缺陷有

1.从观念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动力。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雄史观的表现形式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基本样式有:1.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2.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如何评价英雄史观的改变

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杰出人物的产生和社会作用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的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是物质性的,决定性的方面。因此,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因素。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历史必然性而产生的,即“时势造英雄”。任何杰出人物能够产生及其作用都是历史必然性的产物。

(2)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偶然因素

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作用则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

评价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三、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

五、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六、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七、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八、阶级斗争史观

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压迫与斗争,比如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九、英雄史观

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如何评价历史英雄

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学家,大文学家。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庞大的存在。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道路上,没有谁能绕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他的伟业,他空前绝后的文采,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取代的卓越贡献。还有作为男人的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敬仰,诚服和击节,赞叹,又让人心生悲悯。 司马迁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上至汉武帝,下致平民百姓,举国上下没有人不喜爱《太史公记》,没有人不佩服司马迁的才华。 司马迁几次要死,但都有人出手相救,总也死不了。汉武帝的舅舅田 ,几次想害死司马迁,最后却给司马迁送来了最好的竹简,老妻为司马迁做了最牢的棉线。这两点就使得刘彻后来看到《武帝本纪》时怎么摔也不坏。加剧了刘彻对司马迁的愤怒。 司马迁悲,本来想用自杀来挽回他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无奈,那瓶毒药被讨好皇上的太监总管吴事换成了麻药。被皇上指派杀司马迁的刘弗陵因敬仰司马迁,不忍心下手。最后是杜周握着刘弗陵的手补上一剑,才使司马迁终于死去。 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死与死是不一样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普及的最为广泛的一句名言,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他很可能远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从容,那么坦然。因为他必须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泰山与鸿毛之间作挣扎。在这挣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重的自我伤害的过程,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为那部像泰山那样沉重的《史记》,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当他完成《史记》之后,他自认为的死重如泰山,而在汉武帝刘彻的心里,却依然轻如鸿毛。因此刘彻把杀司马迁的任务留给他的孙子,有如给后人留下一件礼物。 我们必须感谢,感谢那个时代人对司马迁的宽容,对司马迁才华的敬重,才使我们看到了《史记》,知道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可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一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一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因为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因为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可以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就如孟子曾经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所以一旦人们在可以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一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这一观念的提出,对于后人在解决这道难题时或者有一定的帮助。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对不朽理念的进一步诠释。而不朽理念本身就包含了对死亡的原始恐惧。据笔者可以查找到的这种恐惧的最初表述,当是出自孔夫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有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然而欲使名垂后世,也不是一件容易如愿的事。比如《伯夷列传》就记载了伯夷、叔齐因相互辞让君主之位而相偕去国;又因反对周武王以暴易暴,不食周粟而死。司马迁指出,如果不是因为孔夫子记录了他们的事迹,他们就会如许多怀有同样情操者一样湮没无闻了。所以司马迁在传末又一次引述了孔子的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司马迁才情既高,追求不朽正是他本人及家族的梦想。但他本人肯定也是时时刻刻受到达不成不朽的恐惧胁迫的。本来作为一个朝廷小官,司马迁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没有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予以提携,达成不朽应该是相当困难的。但达成不朽的机遇还是出现在了司马家族的面前。这个机遇是,他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承平时代,又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有条件继续自孔子以后中绝的著述事业。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就着手为开创家族的不朽事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可惜天不假年,司马谈只好以临终嘱托的方式将使家族不朽的接力棒交到了司马迁手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在司马迁时代,这个生命还属于父母、家庭、家族。正是背负着家族与先人的重托,司马迁开始其对不朽的追求。当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述进行到第七年时,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也因为为李陵说情,而使他的不朽事业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后人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算是他的人生污点。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正是允许发生的。无论如何投降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为了张扬光大生命的价值,以期有更大的建树以达不朽之境,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类似的屈辱又是可以接受的,早先的先贤就这样做过。当时去古未远,古代遗风的影响不容低估。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李陵之降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逆不道行径。毕竟大一统国家时间不长,大汉民族的概念尚未形成,还没有形成忠于民族大义的铁律;毕竟为国捐躯与张扬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时受到推崇。大汉立国之初,就曾认可了这种因势不敌而降的人,如韩王信、堂阳侯孙赤都曾因战败而投降项羽,后重新加入汉阵营而继续受重用。就是司马迁时代的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就未闻失侯夺爵。此事记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因此,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难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过去是通行的做法,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至少汉武帝就没用这个名目给司马迁定罪。大概司马迁在为李陵说情时提到了李陵之败与其上级二师将军李广利之败的联系,因为后者在李陵失败的同时也折损了五分之三的人马。李广利是因为与汉武帝的裙带关系而受到重用的。所以汉武帝给司马迁定罪的名目是,攻击皇帝用人不当而造成李陵之败。

如何评价英雄史观的人

1、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2、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

如何评价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社会应有的承认,而少数剥削阶级则掌握经济、政治权力,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4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