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区别(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何区别)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何区别
答:《礼记·礼运》不以乱世和大同比较,而以大同与小作做比较的原因是:大同思想,源远流长。源自于《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古时的小康社会是指比“大同”低一层次的理想社会模式。 而所谓的“大同”是指儒家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指的是人类最终达到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表述“大同”含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只是“天下为家”的社会模式。在这种社会里,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行为准则是“礼”,贤能当道,充满仁爱,人得其所,实质上反映了阶级社会形成后的社会特征。它对宋明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有过一定影响,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继承了这种思想,把它作为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把升平盛世称作“小康”。
从上可知,古时的小康社会是指比“大同”低一层次的理想社会模式。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何区别和联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以上是儒家对大同和小康的原典论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道家对小国寡民的原典论述。
简单说来,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指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
这只是一半回答,请其他朋友指正。此回答授权任何人使用在自己的答案中。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相比有何区别
相同点:1、天下为公(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不同点:当今大同还注重各种文化和文明的相互融合,求同存异。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什么区别
大同时代,是指原始共产主义,当时由于生产力地下,采取的是按需分配的方式。小康时代,是指奴隶社会时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出现两级分化。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何区别与联系
一、大同思想
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何区别呢
对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差别,孔子做出了如下的解释:
大同社会是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依照那个原则,人人都把公共的利益放在首位,讲究信誉,与他人友好,所以人们不仅爱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也爱别人的孩子和父母,老年人都安度万年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年幼者能很好的成长,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死了配偶的寡妇,丧失儿女的老人都能得到大家的关怀。男子有自己的职责,女子有自己的归宿,财物不可以随便浪费,不为社会做贡献都会感到遗憾。这样的时代,用不着智慧和谋略,也没有偷盗和抢劫,家家都不用关锁门窗。这就是大同社会。
在小康社会,人人都只为自己的家庭着想,都仅仅爱着自己的孩子,把财富占为己有,努力为了自己。君主们都把自己的地位传给自己的孩子和兄弟,修建坚固的城墙和壕沟来保护自己,以礼仪作为法则,来规定君臣的职责,来巩固父子关系,来使兄弟友好,来使夫妻和睦。建立了各种制度,以区分贵贱,以奖励勇敢者和智慧者,以要求他们为自己建立功勋。比如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统治的时代就叫小康社会。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