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区别(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关系)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关系
中印关系发展:
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1)古代中中印两国友好交往: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唐太宗时天竺一再派使臣来中国通好,送来郁 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玄奘西游及义净到天竺。
中国佛跟印度区别
1、起源不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答:
1.相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2.不同点: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
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2、理论不同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
3、文化不同
儒家,入世。儒家倡导做人要想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
释家,出世。释家文化认为“众生平等”、“万物因果轮回”、“一切是缘起性空”。对此,释家提出“一切皆为虚妄,对于外界我们不可执着,应该放下心中执念,追求内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镜子前的幻影,如梦如泡影,人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其应对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道家,隐世。道家主张“为而不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清心寡欲,静养修心”、“以退为进、守弱为上”等等,这些是其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的思想不仅适合出世之人,也适合那些喜欢静和守的入世的修身养性之人
中国的佛和印度的佛有关联吗
公元前242年。其依据是秦本纪中有秦始皇五年西域沙门远涉万里到秦地传教但被赶走的相关记载。
史载,秦始皇五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18人携带梵本经籍到咸阳。若此事属实,那么佛教进入中国应该更早,定位为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不为过,因为他们从进入中国传教到面见秦王之间的时间自然不会太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秦国还没有统一东方六国,不能说是秦朝。
中国的佛教跟印度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产地不同:佛教的起源产地是古印度,后在汉朝时期传入了中国,并与中国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融合,自身也进行了很多的演变。道教的起源就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是道家思想,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现实的态度不同:道教重视现实、重视经验、重世俗生活,轻理论思维,轻对彼岸世界的幻想佛教则相反,重视思想理论,重视心性的阐述和修炼,对彼岸世界的描述丰富宇宙观不同:佛教认为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假的,暂时的偶然现象,宇宙的一切都是空幻的。道教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来人生观:佛教认为人的现世是苦海,生是苦、活着是苦、死也是苦,人是来受罪的,主张脱离出世。道教认为人身难得,是积功累德才能转为人身,来到世上不易,要快乐的生活,以现世为乐土,主张入世。因果观:佛教认为人在苦海中浮沉,这是受着善恶果报的规律制约。道教也有因果报应的教义,但它的业报思想,不仅在个人的善恶,更受前辈人善恶的影响,即天道承负的制约。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佛教是印度来的,其中在中国也是作为一个宗教存在,但是中国何其磅礴大气,它把外来的宗教一一中国话,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开始讲汉语,意思就是佛教中国化,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就是六组禅师慧能。他之后完成了佛教大改革,让佛教不在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存在,而变成了一句修行,不再是高层人士玩弄的东西,让百姓也开始读佛经。现在好多汉语都是佛教里来的,比如境界,缘分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国哲学中,佛家真正成为了与儒家、道家共存的中国人精神上的一部分,合成儒释道!正因此,佛教好多规矩被打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话肯定不会在传统意义上的佛教中存在,只有大智慧的中国人才会得到这样的领悟,慧能也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句话一下就改变了佛教的指向,不在出世,而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佛性在哪里?尘世中的每个人都可成佛,也就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所以佛教与佛家可以看作是一回事,也可以看作两回事。佛家更偏向于中国化后的佛教,而佛教偏向于宗教性质的佛教。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历史联系
印度东北部的黄种人诸邦多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渊源。
印度人的主食,水稻,是从南中国传过去的。
印度的最重要经济作物茶叶,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的。
唐代有中国人曾经在北印度建立过据点。
总起来说中国文化对印度影响甚微,毕竟隔着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传播困难,而印度佛教因为在早期成功传播到中亚,因此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一样吗
印度教与佛教一样是印度本土产生的宗教,但10世纪前影响没有佛教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便有印度教神“难近母”的记载。至于后来佛教为何在印度失去势力,一方面是因为其严苛的戒律阻止了其在普通人而非社会顶层人士中更广泛传播;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伊斯兰教国家此时对印度的入侵。他们焚毁了印度北部的几乎所有佛殿,而这里正是印度佛教的中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